從“賣貨”跨越到“造牌”:中國品牌的全球化“副本”怎麼打?|投資筆記第223期

投資筆記是紀源資本關於投資、商業、科技的所見所聞所想,探討關於世界的一切。
在這裡,你可以收穫:
全球優秀科技公司管理經驗、一線調研;
頂級風險投資人&創業者經驗分享;
大航海時代的世界人文歷史、商業見聞……
以下是投資筆記系列第223期。
「先去東南亞看看,再逐步擴大到全球市場」。
這一度是不少中國品牌的共識。拿消費賽道來說,蜜雪冰城的第一家海外門店於2018年落戶越南,喜茶、瑞幸、海底撈、呷哺呷哺的海外首店則都選擇了新加坡。
在很長一段時間週期裡,首站東南亞是一條相對更穩妥的路徑。地緣距離近,物流成本低,讓東南亞相較於其他地區,都更有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協同高效性。

事實上,去往東南亞的跨國物流效率,有時比這些市場的本土物流效率還高。有媒體曾提及,從雲南昆明運一箱檸檬到曼谷只要3天半,比發順豐冷鏈到上海還要快半天。
2022年,小米在越南設定生產基地,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控制出貨成本、壓縮物流成本,提高供應效率,並且減少關稅支出——當時這個工廠出貨的手機,也是主要用於供應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市場。
此後他們開始走得更遠。
去年的巴黎奧運會,運動員們征戰賽場,中國品牌在征戰巴黎熱門景點。喜茶在塞納河右岸開出了一家快閃店,霸王茶姬則選擇了人流量更集中的巴黎聖拉扎爾火車站。歐洲、北美,這些成熟市場兼具未知與機遇,在國內諸多賽道已經進入存量競爭的階段,尚未探索的版圖似乎更有增長空間。
招股書顯示,泡泡瑪特2024年海外營收已佔總額45%,當國內仍有60%的增長時,海外增長衝到了440%;而名創優品去年前三季度在海外比國內多開出了175家店,增速達到歷年最高。
但在這條路徑不同、最終指向同一個終點的修行之路上,中國式供應鏈並非每次都行之有效。

喜茶曾經試圖在美國以同樣的邏輯複製「多肉葡萄」的成功,但這款飲品中的巨峰葡萄、葡萄汁都必須從中國採購,不能用罐頭代替。鮮果的跨國保險運輸損耗率太高,於是創始人聶雲宸在親自跑到美國巡店後,把葡萄換成了當地更容易採購到的提子。這也沒解決當地加盟商的難題——手剝人工費太高了。媒體報道顯示,1000美元的原料成本里,有800美元都是人工成本。
我們曾在《「不加班」的印尼,如何做成最大的科技獨角獸?》 中採訪過的、深耕東南亞多年的陳銳則提出了一些隱性挑戰。文化差異或許是最表層的,但在此之下,規模與基建區別,或許反而會帶來更大的難度。
舉個例子,當我們在中國已經習慣賣100萬輛車,到別的國家,該習慣的是,如果只賣2萬輛甚至是1000輛車,公司要怎麼活下去?以及,網際網路巨頭們藉著中國的物流、人口密度的東風搭建起的事業,在任何一個國家,其實都難以複製。
到了2025年,眼前的一座大山則更客觀——地緣因素的不確定性。中資企業的全球化,不再只是一場商業決策,而是一場對全球格局的深度判斷和動態適應。
4月15日,美國海關啟用了全新的原產地核查系統,對經越南、墨西哥等國轉口避稅的行為嚴查,並要求進口商提供三級供應鏈溯原始檔。這意味著,經過第三國轉運貨物的路徑行不通,中國全球化企業供應鏈源頭的大挪移勢在必行。地緣政治的回潮、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技術標準的分裂,正在重塑全球市場的“版圖感”。

在所有的這些挑戰與不確定中,有一件事始終是共識——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不會斷絕。恰恰相反,新一輪的出海潮正在形成。只不過,過往那些粗放式、投機性的企業可能會被淘汰,而那些能夠開發新市場、新需求,能夠真正實現市場多元化的企業能夠跑出來。
這也是《投資筆記》推出子欄目「未來航海家」的初衷之一。
我們此前曾在「留在牌桌上,再出發」中提到,中國的很多能力,尤其是供應鏈的能力,是很難被取代的。即便在疫情期間,中國也一度憑藉強大高效的供應鏈在全球市場中獲得優勢。
與此同時,中資企業走向全球不該再抱有「征服」的心態,因為一旦考慮去征服,就意味著要打破當地原本已經建立起來的某種平衡——可能是社會層面的,也可能是政治層面的。如今我們要做的,不是打破,而是融入,不是征服,而是共贏。要和當地的夥伴們繫結在一起,實現各自的價值所在。
在未來一年的系列專欄中,我們關注:
*頭圖及封面圖來源於“ivy”
往期回顧
-洞察行業-
消費品的新趨勢
新消費
-市場判斷-
投資人經驗覆盤
融資建議
-100個革新產品-
Moka蘑菇物聯探跡
OATSIDE琻捷電子賽富樂斯
影刀BUD
-個人成長-
如何做決策?
個人成長的秘密
聰明人的特質
迭代思想

溫馨提示:雖然我們每天都有推送,但最近有讀者表示因平臺推送規則調整,有時候看不到我們的文章~
歡迎大家進入公眾號頁面,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點亮⭐️,收藏我們的公眾號,新鮮內容第一時間奉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