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特朗普宣佈對越南商品加徵46%的關稅後,越南表示願意與美國談判,並將越南對美國的進口關稅降至零。
4月7日,針對越南給美國遞出的零關稅橄欖枝,特朗普的貿易顧問納瓦羅在接受CNBC採訪時冷冷的回了一句,不好意思,這對美國毫無意義,越南作為轉運樞紐對美國實施了關稅欺詐。

看到這裡,很多網友可能會想,越南這是真的跪了,用熱臉貼美國的冷屁股。
但是,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驅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越南這個所謂的零關稅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考量。
首先,2024年越南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高達1235億美元,我們都知道川普是商人出身,尤其是面對這種“吃虧”的局面時,一般的回應都是加稅再加稅。
於是此次特朗普政府直接宣佈給越南進口的商品加徵46%的“對等關稅”。

從越南的回應看,表面上很大方,你美國對我這麼狠,我不生氣,反而主動說,你看這樣行不行?美國商品來越南,我直接零關稅,算是我的合作誠意。
但仔細一看,問題就來了,美國每年出口到越南的商品總量是多少呢?最多也不過200億美元上下,而越南出口到美國呢?高達1200億美元以上。越南讓2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免稅,就是想要換取1200億美元自己商品的稅收優惠。
這相當於越南用一杯奶茶的錢,去撬動美國一整桌牛排大餐的折扣。

因此,越南在國際貿易中也不是傻子,其實也是透過表面讓利,用小投入換來美國對1200億美元商品的減稅放行。
所以,這可不是越南真跪了,而是越南在試探特朗普團隊的底線,在做一筆以小博大的買賣。

那特朗普這邊為什麼不買賬呢?真正的關鍵點並不只是數字上的逆差,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要知道,越南對美國有著鉅額貿易順差,但對中國卻保持著鉅額的貿易逆差,2024年越南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828億美元。因為越南出口到美國的商品中,超過60%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來自中國。
所以說,美國真正在意的並不是越南的200多億零關稅優惠,而是在乎越南以“亞洲中轉站”身份,成為中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隱形通道”。
越南在中美貿易博弈中的策略也著實讓美國頭疼。對於越南來說,還是希望能掌控對美出口的關稅配額,這個配額掌握在誰手裡,誰就能獲得最大的利潤空間。
越南的這種“零關稅”策略也並非首創,而是從日本那裡學來的。
上世紀80年代,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佔有率突破30%,迫使美國對日本車實施配額限制。日本車企隨即轉戰東南亞,在泰國、馬來西亞建立生產基地,再將汽車產品出口美國。
這種策略讓日本汽車對美出口量不降反升,最終讓豐田、本田在全球汽車市場佔據了半壁江山。
越南的“零關稅”談判策略,事實上就是看準了美國的軟肋,美國想要抹去貿易逆差又捨不得放棄越南廉價生產的商品,而越南又在儘可能的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收益。
就目前的經濟貿易關係中,讓美國感到焦慮的並不是關稅問題,真正在意的是全球產業鏈的重新配置。美國想要製造業迴歸其本土,但對於廉價製造業基地的越南來說,美國製造業平均工資是越南的8倍,即便加徵46%關稅,越南商品仍比美國本土生產便宜30%。
作為全球產業鏈轉移的一個支點,像越南這樣的新興製造國家,一定會想盡辦法在全球化產業鏈轉移的潮流中抓住時機,迅速壯大自己的製造基地,賺取更大的利潤。
不想吃虧的美國要真正解決貿易逆差問題,靠簡單的加稅再加稅根本行不通,而逼迫整個產業鏈轉移,美國顯然早已沒有了那個實力。

現在你再回首越南的零關稅橄欖枝,就不會說越南跪了。當然,美國也不會輕易接受這麼簡單的交換條件,越南的零關稅甜頭對美國而言還遠遠不夠讓他鬆口。
但是,想透過關稅嚇唬中國“舉手投降”,特朗普哪有那麼容易做到呢?中國的強勢反擊已把特朗普打回了原形,美國想靠強盜邏輯制定國際規則的時代早就一去不復返了。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