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 AI 能超快地總結文章,也能洋洋灑灑地寫作,文科教育還有意義嗎?——事實上這個問題,疊加在此前「文科無用論」的老問題之上。文科困境似乎在 AI 時代越發複雜。
今天這篇文章源自播客「聲東擊西」第 343 期節目「不被風吹走的那一粒沙:在 AI 時代找回文科教育的核心價值」,我們和一位高中語文老師,以及一位知名媒體的新聞記者一起來探討這個話題。


徐濤
過去我們學語文或進入中文系,畢業後可以進入社會從事文職。但在 AI 時代,寫作,或者說寫字這個專業都變得不那麼重要,甚至科幻小說家都會藉助 AI 來創作,我們是否要重新思考從高中階段開始的文科教育,或者更狹義的語文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吳琪
我認為寫作的重要性在降低,但表達的重要性卻在提升。表達不一定非要透過「寫字」,錄播客、影片都是表達的形式。自媒體時代,個人獲得了極大的解放,我們可以去機構化、去中心化,自主發聲,但你最終想要表達什麼,這個是相當重要的。我理解語文教育的目標是塑造充分表達的能力。
表達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個人舒適的表達方式,二是考慮受眾需求的表達,意思是說這個表達既是我擅長的,又是大家感興趣的。如果這兩個層面都能做到,那我覺得文字不必是唯一的形式。
表達的學問也特別深,它背後是思想、價值觀判斷,適時的選取和獲得後,才能形成表達,這是一個綜合性能力。
李若辰
我會覺得有效、有深度的、有穿透力的表達核心都是相通的,就要看背後的思想情感是什麼。人文學科教育,傳達的內容是更重要的。所以,我們平常會向學生開啟不同的媒介,讓他們去讀去理解不同的內容,同時也鼓勵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最有效的方式是大量的閱讀、輸入好的作品。
徐濤
聽下來,語文課的本質是教會大家用最擅長的方式去表達,實現想要的目的。透過攝取大量資訊,我們才能認識自己、成長、反思和分析,最終找到想要表達的內容。如果缺乏足夠的閱讀和資訊輸入,就很難達到好的表達。我們也不能侷限於單一的輸入形式,比如現在的短影片,可以看但不能只看短影片而不讀書不看電影,要不然很難建立起對資訊的審美,也無法透過資訊獲取來實現自我反思、情感共鳴和成長。
李若辰
相比玩遊戲或看短影片,閱讀需要更多意志力。它需要良好的家庭環境、從小養成的習慣,以及之前獲得過閱讀快感的經歷作為支撐。不過,現在孩子們的學業壓力很大,每天早上七八點到校,晚上九十點才回家,很難再擠出時間看書,更傾向於選擇放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徐濤
我感覺語文跟數學物理的學習不一樣。數理化是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就可以學二元二次方程,每個知識點像積木塊一樣。當你掌握了這些積木塊之後,就可以把它當成工具去使用,但語文不是這樣的。
李若辰
語文不僅僅是語言,它還包含一些能力維度。這些能力不是知識版塊那種切分的方式,而是貫穿始終,從第一次接觸語文到一輩子都在不斷提升。比如說閱讀就包含了一整套清晰的能力素養,從理解字詞,到閱讀文章並捕捉特別的詞語背後的含義,這是一個基礎能力點。再往上,要洞察作者的觀點和目的,比如小說作品中人物說話的意圖。這裡面涉及同理心,這種能力需要慢慢培養和訓練。
除了文學層面,我們還強調結構分析。不管是虛構還是非虛構作品,包括資訊性、說明性的文字,如何快速獲取資訊都是需要練習的。我們會教學生總結段落大意,這看似是機械化的操作,但在實際中非常有用。當你拿到一段話能快速讀懂,這就是很大的優勢。面對一篇多段落的文章,要學會把不同段落組合起來,理解作者想要表達什麼。這些能力都是螺旋式上升的,不可能一年就掌握某一項能力,而且這些能力之間相互關聯。你要先讀懂字詞才能理解作者意圖,理清文章結構才能把握主題思想。
吳琪
這像我們培養記者或討論稿件的方式。我們還會多一個採訪環節。採訪背後涉及與人打交道,以及如何看待接近受訪者的正當性。現在的年輕人特別在意正當性,如果僅僅為了完成工作而打擾別人,給對方帶來情緒負擔,他們會覺得這樣做缺乏正當性。
這其實涉及新聞倫理的問題。從公共性的角度來看,對於與事件密切相關的人來說,這可能涉及個人隱私,我們需要把握其中的度。在資訊準確性方面,不同人的敘述往往帶有區域性視角。即使不考慮敘述者是否刻意欺騙,他也容易侷限於自己的視角。有些事情確實不夠客觀,但這不意味著他的敘述沒有價值,因為主觀性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維度。記者需要保持清醒,既要考慮如何驗證客觀資訊,又要思考如何理解主觀內容。在有限時間內,透過多個交叉性的敘述,儘可能獲得對事件更全面、系統的理解。
徐濤
所以這是更高階的語文課。而且吳老師提醒了我一點,在 AI 時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素養是倫理和價值判斷,AI 無法替代人類進行價值判斷。
李若辰
我會想到一些課堂場景,比如讀小說時,魯迅的文字在我們這裡是很重要的版塊。我們會把它作為觀察社會的視角,思考當時的社會問題魯迅是怎麼看待的,這些問題在當下是否依然存在,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此外,我也會帶學生讀張愛玲、沈從文等帶有女性主義視角的作品。
我們會討論「金鎖記」,學生們也能理解一個女性在婚姻場域中經歷了什麼,在大家族中如何發生變化,最終從被害者變成加害者的歷程。我們可以討論是什麼導致了這種轉變,標題中的「金鎖」象徵著什麼。這裡面就涉及很多價值判斷的內容,學生們可以用批判的視角審視過去,思考這些問題在當下是否依然存在。
我想起一個學生,在我開設的魯迅專題選修課上,他堅持把文字分析寫成 rap 歌詞。作為老師我當時很糾結,因為要用他的 rap 歌詞來評估他的文字分析能力。但我還是完成了評估,透過解讀他的歌詞來判斷他是否理解了小說。看到他有創作的衝動時我很欣慰,這說明他與作品產生了真正的連線,激發了創作慾望。
徐濤
這樣看來,語文課的形式確實可以非常多樣化。

徐濤
對於熱愛文科的孩子來說,在進入大學階段時可能會遇到專業適配的問題。讓我們頭腦風暴一下:在未來,文科領域會有哪些能容納大量畢業生的職業出口、你們能想象到不同的人才職業畫像嗎?
吳琪
心理學算不算一個文科專業呢?許多傳統認知其實並不完全準確。比如語言學,過去被認為是純文科,但在 AI 大模型領域卻成為了重要突破口。當 AI 發展到需要理解人類時,人的心理情緒就成為了 AI 必須學習的內容。因此,AI 的發展實際上是高度跨學科的,正在消除學科之間的界限。
另外,舉個考古的例子。我在與大學老師交流時瞭解到,現在的學生普遍比較「原子化」,在情緒表達和人際交往方面不如前幾代人順暢,經常遇到一些心理困擾。但學考古的學生明顯要好得多。因為考古專業的學生會一起去工地實習,在野外形成情感共同體,直接與大地和歷史建立聯絡。學習文學也是如此,廣泛的閱讀能為個人成長中的困惑和煩惱提供慰藉。相比之下,像經濟學這樣的實用學科,如果不刻意補充心靈養分,只關注效率和利益最大化,人很容易感到迷失和不幸福。
有時候,選擇一個短期經濟效益不是最大化的方向,反而能為靈魂和情感提供安放的空間。如果總是從實用角度考慮問題,等意識到失去了什麼可能為時已晚。對「有用」與「無用」的判斷,或者對某個領域是否熱門的考慮,不應該完全從宏觀機率出發,因為對每個人來說,這都是獨特的個人選擇。
如果我喜歡文學,難道要看到一千個人報考這個專業才決定選不選嗎?我們能掌控的事情其實很有限。可能大家都想避開熱門競爭領域,結果那個熱門領域反而變冷了。這取決於我們看待事物的視角是向外還是向內。
如果瞭解自己的喜好,明確想要實現的職業理想和感興趣的方向,這種選擇往往與自己的情感更相通,也可能是更長久的選擇。只是在年輕時沒人告訴我們這些,等到領悟時往往職業生涯已過半。
徐濤
我有一個猜測。記得 2012-2013 年麥肯錫釋出過一份職業報告,預測未來會消失的職業和新興的職業。當時提到的遊戲設計、VR 眼鏡公司相關崗位確實出現了,比如 AI 工程師在 2012 年還不存在。過去十年,科技相關的新職業確實增加了,製造業和文職崗位在減少,但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與人相關的新職業。
比如心理諮詢就已經細分為家庭治療、兒童治療、婚姻治療等不同方向。五年或十年前,我們可能想不到小紅書博主會成為一個職業,或者像我們能靠做播客運營一家公司。如果用這種思維方式思考,那麼我們在中學語文課程中培養的素養,從情感到資訊獲取,從自我成長分析到表達能力的提升,都可能幫助我們開創新的職業道路。
吳琪
這涉及到能力的遷移和轉換問題。如果具備基礎能力,就更容易適應新的變化。我對未來比較樂觀,當同事們討論「可能被 AI 取代的職業」時,我更願意思考「AI 會催生哪些新職業」。
很有趣的是,技術發展的不同路徑,速度並不一樣。一條新路徑跑通後,可能會影響其他競爭路徑的發展。但當一個方向突破後,會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整個社會,推動各行各業的變革。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這種改變和不確定性對個人的影響。
一方面要具備客觀能力,比如英語水平或程式設計能力;另一方面要能認知和適應世界的持續變化,尤其是與職業相關的變動。如果具備這種能力,很多時候都是在轉換視角,用已有的能力應對新的挑戰。但這還涉及另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把文科理解為寫簡單文案,或者像百度百科那樣做客觀知識的敘述,就沒有把握到文科的真正精髓和底層能力。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和運用這些能力來提升自己。

吳琪
我不傾向於說文科正在衰敗,而是想討論在當下技術發展背景下,我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人文精神。這個議題目前仍顯空缺。如果沒有一種力量朝著相反的方向前進,來制約當下的技術狂潮,人類的發展方向將難以預料。
李若辰
我最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未來人文學科的發展可能不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學科,而是會浸潤在各個學科的底層。未來大學語文可能會成為每個專業必修的課程,而且不是表面的學習,而是深入的學習。我們需要將人文思考與技術發展結合起來進行討論。
吳琪
面對當今技術的突飛猛進,很多人會感到恐懼、不安,或選擇擁抱它。但在這種時代浪潮面前,個人需要勇敢地回到自我:思考我想要什麼、我允許什麼影響我、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這種主體性雖然力量看似微小,但對個體而言卻至關重要。你是隨風飄散的沙粒,還是有主見的個體?即使在時代洪流中我們的能力有限,但保持明確的方向依然很重要。
我們最近和清華的一位大語言模型專家討論過類似的問題。他提出了三個原則:首先是自主決定,比如明確宣告作品中 AI 輔助的比例;其次是負責,對自己的宣告負責;最後是公開透明,作品要能經得起檢驗。這實際上是在建立信用體系,就像科研論文一樣。對學生而言,在校期間也是在積累信用,比如明確標註某篇作文是完全原創,或有 30% 來自 AI 輔助,並且願意接受檢驗和承擔責任。這樣就能在大家心中建立起信用形象。
李若辰
是的,我們需要展開公開討論,建立規範。比如規定哪些任務可以使用 AI,使用方式和程度都要有明確的約定。在這個範圍內的使用都是被允許的,超出範圍則需要管理。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
吳琪
此外,AI 時代雖然可能會消除很多基礎工作崗位,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人的成長是緩慢的,而 AI 的發展卻很快。比如實習生可能需要在某個崗位磨練三年才能真正掌握相關能力。如果這些基礎工作都被機器取代,新人就失去了成長的實踐場景。作為記者,我對此深有感觸。雖然我們的工作仍然需要親自採訪,但如果連這些機會都沒有了,確實是個嚴重的問題。
徐濤
不過我覺得 AI 某種程度上反而在賦能孩子重新願意創作。我觀察到我的孩子,雖然語文成績不太理想,但他現在在構思小說時,會把想法輸入給 ChatGPT,讓它幫忙完善。他構思的是一個類似「冰與火之歌」那樣宏大的史詩,涉及多個大陸之間的衝突,跨越數代人的故事。
對他來說這是個複雜的創作,但因為有 AI 作為討論物件,他反而更有創作的積極性。我在想,如果 AI 能降低寫作門檻,也許能幫助他持續創作下去。之前我們討論的「磨練」過程,可能需要和 AI 共同完成,這是我們現在還難以想象的階段。
李若辰
徐老師提到的創作例子中,最初的構思是來自孩子本人的。他並沒有完全依賴 AI 創作,而是保持了自己的創作標準和審美取向。這種人機互動方式很可能會越來越普遍,也會得到更多支援。關鍵在於沒有讓 AI 完全取代自己的創造力,而是建立在個人已有積累和審美標準的基礎上。這種能力其實是很珍貴的。
徐濤
這可能就是吳老師說的「磨練」過程,只是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獨自寫作的磨練,而是與 AI 共同探索的過程。這或許是一個新的起點。現在我們自己也在經歷這個過程。我知道很多老師開始使用 AI 寫教案。我們最近採訪了一些語文老師和生物老師,他們都在使用 AI 快速編寫教案。
李若辰
這個趨勢確實不可阻擋,關鍵是如何在這個發展方向下,從倫理層面和人文意識的哲學思想層面來思考這些問題。

以上就是這期「聲東擊西」的內容了,如果你感興趣也可以移步音訊平臺收聽完整版的音訊。
此外,就像文章最開始的觀點一樣,足夠的閱讀和資訊輸入,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反思和分析,最終塑造想要表達的內容。我們十分認同這個觀點,也基於此在今年推出了專為青少年製作的播客節目「Knock Knock 世界」。
這檔節目每期 10 分鐘,每週一、三、五更新,從一個青少年感興趣的現象談起,用他們更容易理解的語言和邏輯解讀表象背後的深層邏輯,結尾互動、啟發青少年提出自己的好奇。
如果你也認同這個理念,可以掃描海報上的二維碼瞭解詳情。目前「Knock Knock 世界」第一季已在各大音訊平臺上線,並且提供了 3 期免費試聽節目,歡迎檢視。


以上內容整理自
聲動活潑旗下播客「聲東擊西」
想更多瞭解 AI 時代下的文科教育
歡迎點選收聽
也可在各大音訊、播客平臺搜尋本期節目
原創/「聲東擊西」
編輯/Riley、Babs
排版/Riley
運營/George


更多有趣問題
歡迎來聲動活潑找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