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過之後,洋人決定“入侵”淘寶

作者丨宜新
編輯丨賽柯
來源 | 新熵(ID:xinshangxz)
淘寶憑啥成外國人“全村希望”?
南美的蝴蝶扇動翅膀,美國可能經歷一場龍捲風。如今,一場由TikTok封禁引發的蝴蝶效應,正悄然傳導至中國電商圈。
刷不了Tiktok小影片的外國人,本來只想在小紅書瀏覽內容,填補失去TikTok後的精神空虛,卻意外捲入了一場跨國電商文化交流。從被動學習“拼多多”、“砍一刀”的中國特色電商文化,到最後被安利淘寶。
那些曾經為了看短影片而闖入小紅書的外國友人,在對完賬,吐完槽之後,用上了淘寶,並直呼“真香”。

美國封禁tiktok,怎麼讓淘寶成了最後的贏家

這一切要從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說起。年初,美國官方要求字節跳動剝離TikTok的在美業務,並以“拒絕就封禁”為由向其持續施壓。
擔憂TikTok被封后無處可去的美國網友,開始了一場“賽博遷移”,將小紅書視為TikTok的替代品。1月14日,小紅書一舉登頂美區App Store下載榜首,成為大洋彼岸最熱門的社交軟體。
這些自稱“TikTok Refugee”(TikTok難民)的外國網友,一邊略顯歉意地說著“不好意思,我們可能擾亂了你們的社群氛圍”,一邊好奇又友好地向前來圍觀的國內網友打招呼。
外國人從TikTok跑到小紅書,以為能和中國網友快樂玩耍,結果網友一番簡單“調戲”之後立刻拿出了藏在燕國地圖裡的“匕首”。
——甭管你是誰,既然是新使用者,就來給我點下連結“砍一刀”。
更抽象的是,老外問中國有什麼好玩的遊戲,評論區回答:拼多多。
雖然玩“砍一刀”梗玩的飛起,但是網友們還是表示,這只是個joke,沒有人真的讓你註冊拼多多。
熱心的網友還趕到評論區現場跟老外對賬:“No PDD,all fake goods。”
但是如果非要上中國的購物軟體,評論區的熱心網友們還是推薦外國友人試試淘寶:“我推薦淘寶國際版,可以綁VISA卡!”
臺灣網友現身說法,表示淘寶上的衣服比ins網店好看多了,已經買淘寶貨買到爽。
韓國人也發現了新大陸,淘寶上有更多漂亮衣服選擇,而且:“質量太牛了,有幾百條評論,下面還有很多美女圖片。”
因為註冊淘寶的驗證碼裡面包括漢字,兩眼一黑的外國人只能找網友求助:“我想註冊淘寶,誰幫我翻譯一下驗證碼的意思?”
初來乍到的老外進入淘寶,就像打開了哆啦A夢的任意門,看啥都稀奇,買的東西也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
淘寶這頭剛準備出海,發現外國使用者已經自己送上門兒了。使用者你一言我一語的“自來水”,成了抓住這波Tiktok難民的最好營銷。

勸阻外國人上拼多多,已經晚了

為了勸退拼多多,讓外國人上淘寶,很多人都直接說:“不要上拼多多,那就是國內版的TEMU。”
外國人聽完這才恍然大悟,其實在中國網友阻止外國人上拼多多之前,低價電商平臺早已給單純外國人狠狠上過一課。
去年9月,一條在TikTok上播放量高達26.96萬次的爆火影片引發關注。影片作者Jalina Picard哭笑不得地分享了自己的奇葩購物經歷:“我第一次買空氣炸鍋,本想著開啟美食之旅,結果收到貨一看,這是啥情況啊?”
鏡頭一轉,Picard的新空氣炸鍋上拼寫錯誤連連,最離譜的是把“Peanut”(花生)拼成了“Deanut”。
這條影片的爆火,引發了圍觀吃瓜的外國使用者分享欲。一名使用者直言在同一平臺購買的吸塵器使用幾秒後自動起火。還有使用者評論:“這玩意兒肯定洩漏了某些化學物質,你是真勇還敢用它。”
“以防萬一,我不會在室內使用它。”另一位評論者補充道。
而拼寫錯誤,也只是外國網友在這類平臺上奇葩經歷的冰山一角。“貨不對板”已成為海外社交媒體上的流量密碼。
聖誕節用品更是“貨不對板”的重災區:宣傳頁上超優惠的聖誕樹引來老外激情剁手,收貨後才明白“一分錢一分貨”的千古道理。
聖誕樹變成了聖誕盆栽,甚至有使用者收到了比周邊裝飾物還小的“聖誕苗”。
線下門店售價上百美元的裝飾花環,在平臺價格直降83%,僅需6.63美元。然而,天真的外國網民低估了商家的“創意”——沒看到詳情頁一行此為“花環門框形圖案設計,並非真花環”的文字,6美元買到一塊印有花環圖案的掛布。
“貨不對板”的另一種表現是“大小看心情”的盲盒產品:丸子大小的高爾夫球套裝,彷彿住進矮人國的桌椅板凳,給公仔用都嫌小的衛生紙巾,讓網友終於共情到了在利立浦特王國的格列佛。
更離譜的還有比健身教練手臂還粗的假AirPods,可以藏私房錢的迷你捲髮棒——數不完,真的數不完。
外國網友只能自我安慰:就當是用不高的價格,買到了一個段子。
然而,這背後的真相遠比笑話嚴重。《金融時報》2024年10月報道,一項測試發現,TEMU上銷售的玩具,80%被認為“有毒或對兒童健康構成危害”。雖然平臺通常不對第三方賣家的產品負責,但如果未能盡到監管義務,可能面臨調查。
在“以為撿到便宜,實際買到垃圾”這一點上,全球消費者正迅速達成共識。
面對拿著拼多多截圖來壓價的客戶,外貿人轉身就是一張“便宜沒好貨”的表情包。
中國網友勸退背後:坑我們已經替你們踩過了
“與大驚小怪的老外們相比”,中國網友是領先其他地區使用者一個版本的過來人,就“踩雷”這件事而言,中國網友一直遊玩的都是困難模式。
買砂糖橘,推薦頁標註“5元10斤沙糖橘”,點進詳情頁後價格秒變35元,或數量縮水為1斤,實際成交價與宣傳價相差數十倍。
消費者購買青島大蝦,宣傳“20釐米大蝦”實際僅16釐米,且4斤蝦含1斤冰,網友戲稱“買蝦送冰是拼多多的隱藏福利”。
中國網友已養成“截圖存證+詳情頁逐字閱讀”的習慣,甚至看完規格要精確到每克多少錢來判斷是不是真的便宜。
在社交媒體上,網友已經預設,詳情頁上的“工廠直供”=無質檢,“圖片僅供參考”=實物縮水50%以上。
更別說才報道過的華強北翻新機和回收材料製作的衛生巾,對於消費者來說更是防不勝防。
2021年,律師劉宇航因砍價活動“始終差0.9%”起訴拼多多,拼多多辯稱“頁面顯示百分比位數有限”,實際進度包含小數點後6位,但使用者無法看到。
2022年3月,鬥魚主播“超級小桀”在直播間號召6萬粉絲參與拼多多“砍一刀”活動,目標為一臺價值2099元的手機。經過兩小時砍價,進度條始終停留在小數點後5位未完成。下播後,拼多多突然發放“特製優惠券”聲稱砍價成功。
大家逐漸意識到,自己消磨了人情拉來的助力,最後可能什麼都沒有得到,只是給平臺貢獻了拉新促活的指標。
“我發過137個砍價連結,打擾了所有微信好友,最後只省下17塊不到,買到一個用了三天就壞的加溼器。”網友回憶道,一怒之下直接把拼多多解除安裝了。
以為自己真的省到錢的網友回頭一看,感覺自己省了不少錢,其實是浪費了不少生命,最後自己的需求也並沒有得到滿足。
中國網友勸退外國人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看似便宜的商品並沒有生活變得更好,甚至更糟糕了。對許多中國網友來說,勸阻外國友人遠離拼多多的低價陷阱,既是一種善意提醒,也是對自己過往消費決策的某種反思。
“我不理解為什麼有些人說PDD讓生活質量更好,我覺得質量不好的東西讓生活更加不方便,比如拖鞋不靜音,這會影響別人的睡眠,不防滑會容易讓我摔跤,有些人說水果好,我的同事在PDD上買的水果純靠運氣,有時候質量好,有時候質量差,如果要把大量時間全部用來挑選商品,這樣的生活質量是什麼?”看得出網友已經對拼多多產生PTSD了。
“如果你想用便宜的價格,可以買到直接扔進垃圾桶的產品,那就可以試試PDD。”化名marvin的中國網友說道。
有更深刻的網友指出了低價背後是平臺壓榨商家。“TEMU的東西質量不好,因為這個平臺把商家的利潤壓榨的不行,根本沒有利潤空間可以做好東西,總體來說淘寶質量優於PDD,PDD質量優於TEMU。”
網友嘴上動輒要邀請外國人“砍一刀”,實際上這已經成為一個抽象梗,在行動上,使用者已經越來越厭倦無休止的砍價活動和低價低質的商品。
低價策略的邊際效應加速遞減,2024年三季報顯示,拼多多銷售和市場營銷費用同比增長40%,利潤環比下滑22%。
拼多多一回頭,幾乎所有行業都調轉車頭開始“反內卷”了,過去無往不勝的低價打法,在價值迴歸、AI爆發的2025年,似乎變成了上一個版本答案。
全憑同行襯托,淘寶是躺贏?
正是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國內的網友選擇給老外們撐把傘:要不咱還是上淘寶吧。
網友們表示:“老實說,我不想讓外國人覺得中國產品都是垃圾。拼多多上的東西並不能代表中國製造的真實水平。”
第一次上淘寶的外國人表示,比亞馬遜好用多了。“亞馬遜的品類不如淘寶豐富,尤其是在小商品類目。”一位美國使用者如此評論。
小紅書上的美國使用者 Aeriya 對比發現,一件在當地商店售價75美元(約合人民幣545元)的秋冬刺繡衛衣,在淘寶下單,加上集運郵費的到手價僅為136.04元;另一位工程專業的學生,在淘寶上買了一堆得力的便利貼、活頁本替芯等文具,“郵費相當貴,但即便是加上運費,價格也比在美國購買便宜很多”。
“So excited to get my first Tao Baohaul.”
“My study supplies l ordered fromtaobao.”
在這樣的價位上擁有如此豐富的供給,英國人甚至都懷疑淘寶上賣衣服是不是合法的生意。 
以前一直認為外國人對於“醜東西”有獨特愛好,等外國人上了淘寶才發現,不是他們喜歡醜衣服,而是國外購物網站能給他們選擇真的不多,新奇的、好玩的、時尚的東西,還是要上淘寶買。
美國使用者表示“我認為所有中國人都穿得很時尚,而我們美國人審美落後,現在我明白了,他們只是有淘寶,而我們被亞馬遜和Target的'基本款'困住了。”
在國外影片網站Youtube、國外影片應用程式TikTok上檢索發現,有大量的影片創作者分享如何在淘寶上購物的影片攻略。此外,社交媒體上也湧現出不少“反向海淘買啥攻略”“反向海淘轉運公司測評”“反向海淘開箱”等帖子,不少帖子截至目前已經擁有上千的點贊與收藏,評論區也展開了“反向海淘經驗交流”。
無論在評論,還是在種草筆記中,網友安利的重點依然是品類豐富度、售後體驗、產品質量等。
所以使用者自發地安利淘寶,淘寶成為TikTok難民湧入國內平臺的受益者,並不是淘寶躺贏了,這都是電商經營迴歸本質、消費者回歸理性的必然,是平臺的定位、模式產生的自然吸引力。
當演算法不將低價作為資源分配的唯一指標,就有可能塑造出更多元的供給生態,將有趣、有質量、有創意的產品呈現到使用者面前;健全的售後服務標準和店鋪評分體系,也讓線上購物的決策成本大大降低,即便是語言不通的新使用者,也能安心下單。
在網上熱衷於講段子說PDD砍一刀的網友,在真實的消費需求中,還是推薦淘寶,其透視出的是:消費的本質並未改變,低價永遠有市場,但品質是使用者忍耐閾值的底線,而海外使用者對於消費品質量忍耐度更低,這一點則變得更加明顯。
歸根結底,外國消費者和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是一致的:讓每一分錢都買到真實的商品,獲得真實的幸福感,而非虛假的進度條和撿便宜的幻覺。
當美國使用者在小紅書分享“淘寶開箱”時,他們驚歎的不僅是價格差異,更是一種“消費價值”的實現——透過透明價格、真實描述和穩定物流,實現“所見即所得”的確定性滿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