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開啟淘寶了?
你有多久沒在淘寶買過東西了?
淘寶的東西為什麼越來越貴了?
我是潘越飛,關注我,今天話題有點燒腦,但值得慢慢看。
先來確定一個基本面:
今年上半年,京東營收5514億,增長37%,淨利增長69%;拼多多營收1839億,增長86%,淨利增長144%;淘天營收2123.67億,與上年同期的2126億元相比,基本持平。
至於淨利,淘天沒說,但給出的EBIT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卻同比下降了3%。
其實不單單是今年上半年,如果你回看近幾年三家的財報,會發現不管是總營收增速,還是淨利增速,淘天都被京東和拼多多甩在了身後。
從當年的電商一哥,走到這般地步,淘寶的問題,反壟斷確實有影響,但這絕對不是核心原因。
問題的核心,還是出在淘寶自己身上。
電商平臺一頭連結消費者,另一頭還連線著商家,淘寶初期能發展那麼快,核心就是去掉了中間商,商家能多賺一些,消費者能覺得物美價廉,大家都高興!
作為“中間人”,淘寶當然也要賺錢,而電商平臺賺錢的關鍵在於,商家消費者之間的交易次數要多,交易金額要高。
不過,淘寶很長一段時間裡,平臺的演算法是以“GMV”為導向,也就是成交金額越高,越能匹配到更多的消費者,商家在發現這個演算法機制後,就會主動提高商品價格。
這套機制下,起初商家和平臺確實都能賺到錢,但慢慢的,越來越多商家知道這回事了,整個淘寶商品的價格也普遍越來越高。
這就反向導致,消費者購買頻次不斷下降,整個轉化率不斷下跌。
那隨著時間推動,淘寶整個交易生態,就這樣不斷被拔高,以至於到現在,已經被抬高一個維度,徹底背離了初期階段、迅猛生長的底層邏輯。
於是,平臺、商家、消費者,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了。
不過,淘寶雖然被“架空”了。
但市場份額也空了出來,有新市場空間,就必然有新玩家。
這個新玩家,就是後來的拼多多。
其實拼多多一開始,底層邏輯和淘寶初期是一樣的:
一是源頭貨源,
二是極致低價。
但不一樣的地方是,拼多多的“利潤”導向,和淘寶正好相反,淘寶要的是價格高,誰高就給誰流量。
雖然交易次數少,但一單頂十單,拼多多要的是價格低,誰低就給誰流量,雖然交易金額低,但能賣一百單。
一個追求的是少而精,
一個追求的是多而泛,
這兩種思路,其實本身都沒錯。
錯就錯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都會出問題,經濟好的時候,大家都相信“貴有貴的道理”,像淘寶這樣以“GMV”為導向的平臺,會更受歡迎,可經濟一旦疲軟,消費降級開始蔓延,消費者的消費確定性就會越來越高。
比如你預算不超過10塊,那標價11的商品,你大機率就不會買。
以前追求價效比,現在要的是價性比。
兩個字一換順序,底層邏輯都變了。
這種現象反映到平臺這邊,就表現出一些整體要求:
你要麼價格很低、要麼品質很好、要麼服務極致,不管是哪條,你總得佔一個。
在拼多多買東西,可能質量不好,但它價格低啊,它退款麻利啊;
在京東買東西,可能價格不便宜,但它質量有保證,送貨上門快啊!
問題來了,現在的淘寶呢?
價格是不高不低、
質量是不上不下、
服務是不好不壞,
這種六邊形戰士,在這個確定性的時代,能不被消費者拋棄嗎?
那麼影片最後,我們再把問題拉回到最開始,作為消費者:
你手機上還有淘寶嗎?
你為什麼會選擇拼多多?
你買什麼才會去京東呢?
評論區!留下你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