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增長從哪裡來?存量增量和人貨場!

驅動業務增長的底層密碼,有三個因素可以拆解分析。
1. 存量市場增量市場。
2. 人貨場。
3. 組合拳:(存量+增量)✖️人貨場。
01 存量市場和增量市場
存量市場和增量市場都能影響業務的增長,它們各自有不同的方向,如下圖所示。
1. 存量市場:在紅海里找機會
指市場總量趨於飽和,需求主要來自現有使用者的重複購買或替換需求,新增使用者或需求增長緩慢甚至停滯。
存量市場具備以下特點:
競爭激烈:企業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以“零和博弈”為主,主要表現為你搶我的客戶,我搶你的客戶。
使用者忠誠度高:消費者已有固定偏好,品牌需透過差異化、服務最佳化或價格戰留存客戶。
創新方向:更注重產品升級、體驗最佳化或降低成本,例如智慧手機、汽車市場等。
2. 增量市場:藍海里的新蛋糕
增量市場指市場總量仍在快速擴大,需求來自新增使用者或新消費場景,市場潛力尚未被完全開發。
增量市場具備以下特點:
低競爭高增長:企業可透過開拓新使用者或新需求實現共贏,也就是非零和博弈。
使用者教育成本高:需培養消費者認知或習慣,如如早期新能源汽車、智慧家居等。
創新方向:強調技術突破、場景創造或渠道下沉,如下沉市場、新興行業等。
02 人貨場模型:生意的底層邏輯
影響業務增⻓的要素都有哪些?⽆論社會發展到哪個階段,網際網路發展到什麼程度,它的本質依然是商業。而商業的構成離不開三個要素,它們分別是需求⽅、供給⽅和連結⽅。而商業和業務的增⻓也是基於這三個因素展開的。
1. 需求方:即“人”
需求方就是需求的一方,這就是“使用者”或“人”。使用者的消費認知、消費動機、消費能⼒和消費場景等,都會影響業務的增長。
對人的洞察是一切商業的基礎,對人洞察得越清晰,商業運營的效率就會越高。
2. 供給方:即“貨”
供給方是滿⾜使用者需求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這就是“貨”。貨本身的數量、質量、價格等因素都會影響業務的增⻓。
貨只有參與了交易才叫商品,是一種交換的勞動產品。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貨因為人的需求更替而更替。
3. 連結方:即“場”
為了使得貨的供給滿⾜人的需求,順利完成交易環節,就需要⼀種連線關係,這就是“場”。
可以說,場就是一個交易的渠道,交易的本質是“價值的互換”,是連線人和貨之間的一個媒介,媒介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媒介的本質是“精準匹配”。
場和技術發展高度相關,每次技術的變革都會帶來新的“場”,可以理解為技術對場的重構。
目前,場的最大轉變就是由“大、全、穩”向“快、準、自傳播”轉移,“場”的本質就是提升“⼈”與“貨”匹配的效率。
4. 組織效率
人、貨、場是影響業務增長的關鍵因素。為了保障⼈、貨、場三種業務增⻓因素⾼效的執⾏,還需要對應的組織能⼒,組織能力就是業務增⻓的基本盤。
缺少組織能⼒,人、貨、場三個要素的增⻓就難落地執⾏。
03 組合拳:(存量+增量)×人貨場
到此為止,我們總結出的影響業務增長的因素包含存量市場和增量市場、人貨場。除了單獨分析它們之外,還可以將它們組合起來,發現更多的增長玩法。
1. 「存量市場+人貨場」怎麼玩?
(1)人:存量市場裡找增量使用者,把“漏網之魚”變成客戶。
比如,你想在某個商務區附近開一家咖啡店,主要針對上班的白領使用者。它的存量市場規模是該商務區所有的白領使用者。增量使用者是還沒有購買過咖啡的白領。
(2)場:存量市場裡找新的連線關係,也就是改變原來人與貨的連線關係,換個方式賣貨。
比如,你的這家咖啡店,原來咖啡和使用者的連線關係是到店購買;新的連線關係是透過外賣購買。
(3)貨:存量市場裡找新的供給,也就是需求升級、供給升級。
比如,針對該商務區附近的白領使用者,原來供給的商品是咖啡;新供給的商品是咖啡+甜點。
2. 「增量市場+人貨場」怎麼玩?
(1)人:增量市場裡找增量使用者,即透過開發新使用者拓展增量市場。
比如,由於外賣的興起,你將人群範圍拓展到附近的學校和其他商務區,也就是拓展了新的學生群體和白領群體。
(2)場:增量市場裡找新連線,即繼續升級連線關係。
比如,有人上門給你推銷了一個無人售賣機,你發現這個無人售賣機非常好,可以極大地節省人力,提升效率。因此,你把無人售賣機推廣到各個商務樓和學校裡,透過無人售賣機實現了人和貨的重新連線。
(3)貨:增量市場裡找新的供給,即創造新需求、創造新供給。
比如,你發現大家一般都在早上、中午和下午喝咖啡,晚上喝咖啡的比較少,而這些白領又有減肥的需求。因此,你推出了減脂套餐,把生意由早上、中午、下午場景滲透至了晚餐場景。
源 |  商業分析家Suri(IDthinktanks001)
作者  Suri  ;  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