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男士在瑞士捲的劇本里殺青了

文 | 十三姐
最近,很多中國男人正在領教瑞士的魔性。
起因是一位全職媽媽發了個影片,她買了一盒瑞士捲,一共八個,兩個孩子各吃了兩個,老公吃了兩個,還剩下兩個,她在晚上把孩子哄睡之後準備自己吃,結果就被老公教育了。
老公說:“你吃了這零食那孩子就沒得吃了”,“作為父母不都這樣嗎”,“把好的省給孩子吃有錯嗎”……
女的說:“你讓我聽你話,在家做全職媽媽,你連這點蛋糕都供不起了嗎?”
老公說:“你看你看你看,又想多了吧,我不是這個意思。”
只能說太經典了,吵架都吵不到一塊兒去。面對這種男人,乳腺不堵一下是過不去這個坎的。這就是個典型的“又茶又爹”的男人——打著“省給孩子吃”的旗號表演父愛,卻又不肯自己省,而是讓老婆省。

說實話,他自己要是不吃那兩個瑞士捲,我可能還覺得這男的或許是因為貧困過頭了,把節約當成了一種習慣,這至少也算是一種生活方式吧。
可他自己吃完了兩個瑞士捲,嘴還沒抹乾淨,就去教育老婆“應該省給孩子吃”。
這不是生活方式,這是一種急著想殺青的方式。
真是的,都已經有倆孩子了,還當爹當不夠。
在這個家裡,大爹擁有和孩子一樣的“吃兩個”的資格,卻不允許媽媽擁有和他一樣“吃兩個”的資格,由此可見,他覺得媽媽的屬性不同,她的功能主要是用來犧牲。
我差點以為看到了舊社會地主家餘量也不多了,老爺趕緊讓女人從嘴裡省出兩口飯,老爺是一點都不能少吃,少吃一口就虛。
在某些家庭裡,女人和過去的“下人”有著一樣的處境。
看完這個影片,全體女人果然坐不住了。
大家光罵影片裡的男人都不解氣,開始轉移槍頭,對準自己的老公,紛紛開始醞釀在配偶身上考驗人性。
於是,一覺醒來,很多男人莫名陷入「瑞士捲困境」,被老婆抓起來逼問“一盒瑞士捲有八個,我能吃幾個”……暴風來襲,惶恐不安。
男人們做夢也沒想到,這年頭會做奧數不算厲害,會做家務也沒啥用,能在8個瑞士捲中殺出一條血路才代表了真正的才華。
很明顯,網上被考驗的男人們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已經知道“瑞士捲”這個梗的:
另一類是不知道“瑞士捲”這個梗的直男:

在我看來,這些對話截圖毫無真實性可言,就當是娛樂吧。即使是真實的,也沒什麼參考價值。

因為能給老公發這種問題的,至少都說明夫妻關係還不錯,或者結婚沒多久。
但凡結婚有了點年頭,夫妻之間已經知根知底的,早就沒有心思去玩這種考驗人性的把戲了。
結婚多年,每個女人都應該知道,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當你心裡已經有了你想要的答案時,你就儘量自己去爭取,千萬別全指望雲配偶。
「瑞士捲困境」本來壓根就不足以構成一個困境,但卻能突然火起來,足見全職媽媽這個群體其實早已有一肚子怨言。

瑞士捲來得恰到好處,它已經不是瑞士捲,背後隱藏著全職媽媽對家庭地位和受尊重程度的吐槽。

你別說是人了,就算是狗,只要在家地位夠高,吃兩個瑞士捲也沒人會叨逼叨。
所以,重點不是你是全職媽媽或不是,重點是你的家庭地位。
其實只要時間夠久,各位就會明白,婚姻裡慢慢的就沒有什麼所謂愛不愛、共情不共情、和諧不和諧了,最終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就那麼一點,就是“尊重”。

很有可能影片裡這個老公在外面尊重領導,尊重客戶,尊重過馬路的老奶奶,尊重門衛保安大哥,唯獨不尊重她老婆。

他對老婆的付出視而不見,對她的犧牲視若無睹,對她的訴求充耳不聞,對她做的一切都覺得是理所應當。

到了這種境界,就已經沒有尊重,今天就算沒有瑞士捲,也會有千層蛋糕、巧克力派、黃油曲奇……總之,總有壓垮你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位男士肯定也不是一夕之間就突然“死”於瑞士捲的,他在這段婚姻關係裡可能早就已經殺青了,只剩個肉身在溜達,你們看到的《瑞士捲的故事》只是他的前傳。

如果是我自己買了盒瑞士捲,我先吃。8塊我一個人就能幹完,如果心情好,出於人道主義留兩塊,給家裡那爺倆分分。

肉粽裡的瘦肉我先吃,剩下我不喜歡的肥肉給孩子他爹。

西瓜的心我先吃,周圍反正也是瓜,你們爺倆隨便分。

奶茶我點我想喝的口味,偶爾多買一杯給兒子,作為愛與和平的象徵。
旅遊去我想去的地方,酒店選我喜歡的房型,出去吃飯選我想吃的餐廳,就連約娃的同學一起舉家出遊,也要看那個同學的媽媽我喜不喜歡。
那種“為了孩子自己犧牲點”的理念,不是什麼偉大的思想。如果我想母愛爆發,我肯定做什麼都沒問題,但如果從孩子他爹或其他人嘴裡吐出這句“你為孩子犧牲點”,我這血壓可不高興了,只會想:“你怎麼不犧牲”。

犧牲什麼,不好意思,該一個母親做的,我已經都做了,剩下的我該享受的東西誰也別想攔著。
肯定有人覺得這樣不是一個偉大的母親,我會回覆三個字:去你的吧

總之平等的家庭關係就應該絕對的平等,沒必要天天想著讓某一個人做了很多貢獻之後還要繼續捨己為人,捨身取義。

女人婚後要獲得全方位的尊重,主要有兩種方式。
第一,自己有家庭地位,包括但不僅限於有可自由支配財產,有話語權,有掌控危機的能力。
第二,你運氣好,找了一個什麼都不要你操心卻能持續尊重你的男人。
這兩種你怎麼選?很顯然,第二種方法當然輕鬆,但機率小,且不可控。
那麼,第一種就是我們比較有自主權的渠道。在家裡,要麼透過經濟地位,要麼透過權力地位,不管明著暗著,陰著陽著,反正不能被當個附屬品。
也不要以為“無限犧牲就能換來尊重”,別覺得“受盡委屈就能得到愛護”,不存在的。
恰恰相反,你越是委屈巴巴做得多,別人只會給你變本加厲,美其名曰“能者多勞”。

就像影片裡那個媽媽,我挺同情她,但我也覺得這一切其實都是她早就應該有心理準備的。

她一上來就反駁說:“

我聽你的話,在家當全職媽媽……

這種“想當初”的開場白是最蒼白的,在很多不對等的吵架結構下大家都聽到過。她們覺得這種開場白是必要前提,先陳述委屈,就能換來對方的立場改變。
但在我看來,不但沒用,而且不合邏輯,甚至有點可笑。
你就是你,他就是他,按這種錯誤邏輯只會把自己帶坑裡去——你當初聽他的話辭職,你現在怎麼不聽他的話少吃兩個瑞士捲?
所以,“聽話”這種東西算什麼牌?是一張臭牌,誰打誰就已經輸了。
真正有力量的底牌不是聽話,也不是委屈,更不是求共情,真正的底牌永遠都是獨立。
思想獨立固然是終極目標,但如果經濟不獨立,何談上層建築。
可這恰巧又是女性現實中最無奈的一點。很多女人不願在孩子和事業二選一的前提下放棄孩子,因為我們比男人更願意退讓,所以犧牲的總是女人。
可即使如此,依然有很多女性頂著重重困難,還是沒有放棄工作。
她們的收入可能也並不多,但是她們要的不只是這一點收入,還有一個獨立的話語權和家庭地位。
她們的理念是:寧願拿出自己這點收入來請老人幫忙、請保姆帶娃、請家政分擔家務,也要自己掙錢。
所以每次跟朋友聊到這類話題,有人問我要不要辭職當全職媽媽的時候,我都是第一時間不支援。談不上反對,但我真的不支援。
不光是因為孩子早晚會長大,而你有限的工作成長機會已經不可逆地逝去了;更因為女人失去獨立收入和獨立社會關係之後,在很大一部分人眼裡已經不是獨立個體,就像個附屬品。
雖然這是荒謬的,但這確實就是這一部分人的思維,是他們的認知,尤其是男性。
如果他們人不錯,有格局,有擔當,他們還能尊重你為家庭創造的效益,尊重你隱藏在背後的付出和辛苦。
可如果是影片裡那種男人,他從骨子裡不待見一個不賺錢的女人,他就是認為你對這個家庭沒有貢獻,就是認為你在不勞而獲。
就像很多男人經常脫口而出“不就在家帶帶孩子做做飯嗎,一天天沒什麼事”,也是同樣的思維邏輯。
所以不管是有老公還是有男朋友,我們女人與其去製造困境試圖考驗人性,真不如潛心修煉自己的本事。
當你有本事大手一揮一次性買80個瑞士捲帶回家的時候,你老公怕是根本不會思考你吃幾個,他只會立馬泡一杯綠茶,給你解膩。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