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媽到香港後悔了:1000人搶1個學位,國際校卷父母,直資校看命…

👆歡迎關注廣深媽媽圈,一起探索大灣區教育難題
根據香港入境處資料,2023年總共有13.5萬宗人才入境計劃獲准到港,是2022年獲批的2.5倍。
其中優才計劃有80207宗申請,共12969宗獲批,獲批率是16%左右;而高才計劃62873宗申請中,共49737宗獲批,獲批率高達79%,而且其中94.45%是內地人士。
赴港熱潮下,不少高才家庭已經完成了香港教育從0到1的認知積累,開始逐漸適應了香港的生活,也總結了一些經驗給準備帶孩子赴港就讀的家庭。
先上結論:要適應香港生活,需要投入很多金錢、時間、精力,大部分赴港家庭適應了香港生活以後,感覺香港不錯,但並不適合所有人,其中也有人因不適應而又搬回內地的。

 貝賽思90分俱樂部 
 去香港後,竟然數學跟不上?!
Katy的孩子一直在貝賽思90分俱樂部,英文不錯,數學也一直是自己的優勢學科。但是,去年進入香港國際學校就讀9年級後,剛適應起來非常崩潰。
忽然之間,課堂上的英文聽不懂了,數學竟然也跟不上。按理說,數學是他的優勢學科,不應該跟不上香港的數學課呀!
△《我們的婚姻》劇照
後來孩子反思了一下,原因是,以前學數學是用“背”就能拿高分的。即使是在頭部國際學校上學,但其實每次考試前,郵箱都會收到一份各個學科“畫重點”的檔案,提前框定考點。但是到了香港,你學數學靠背是行不通的,必須得靠理解。
所以哪怕貝賽思的頭部學生,在香港國際學校適應起來也並不簡單。一方面,學術英語也上了難度,因為同學英文都是母語水平,老師的說話速度和授課的遣詞造句不會放慢放簡單來遷就你;另一方面,學習方式也不一樣,需要重新適應。
 孩子下午5點出生,
 晚上9點籤合同報名德瑞 
香港第一梯隊國際校中,“超級神校”德瑞是需要出生就申請的。
最經典的案例是,有位把德瑞當作第一目標的媽媽,在下午五點生完孩子後,當天晚上九點就和升學顧問老師簽了申請德瑞的合約,一分鐘都不敢耽誤。
不少家長等孩子2歲遞交申請,都是直接被拒的。因為德瑞學校比較小,本身學位不多,一年只有40個學位。第一年K1是3歲入學,要跟這麼多人競爭這40個位子,如果不在一出生就馬上報名,就沒辦法在2歲的時候去面試。而K2是不招生就直接往上升的。
因此不在出生的時候報名,就錯過德瑞最佳入學節點了。
△《我們的婚姻》劇照
香港媽媽Carrie的丈夫是德國人,孩子拿德國護照是屬於申請德瑞有優勢的護照(德國、瑞士)。從小在香港出生長大的孩子,5歲的時候去申請,考完直呼太可怕了。孩子說,德瑞是上來就3份卷子,給你一個多小時,看你能做多少。面試其他學校,還會有個warm-up(熱場)部分,聊聊你的情況,德瑞沒有的。校長也坦言,他們在找的是精英中的精英。
看著考完就被嚇得不淺的孩子,Carrie說,花了2萬元去考試,真是考了個寂寞。
△香港德瑞國際學校
 香港學校“卷”的是父母 
 孩子出生前沒做好功課,
 就別上這些學校 
在香港的“卷”,卷的是父母在孩子出生前所做的教育準備。 
除了德瑞,香港還有一些擠破頭的名校也是在最早入學階段是競爭最激烈的,大有講究。因為很多香港名校有feeder school(生源校)的說法。
比如,如果你想上滬江維多利亞,那麼你就要去銅鑼灣維多利亞幼稚園(CWB Victoria),因為CWB對進維多利亞有比較大的內部優勢的(接近70%直升)。要進CWB,你就要去他的A+班,你才有機會上pre-nursery,然後才能往上升。所以要從playgroup(託班)開始卷。
△銅鑼灣維多利亞幼兒園
香港幼稚園中的“王者”寶山幼稚園也有自己的playgroup,就是itt,如果不上itt的話,基本沒有辦法上寶山。
△香港寶山幼兒園
漢基三娃爸Forrest就在我們直播間分享過,孩子由於幼升小的時候才開始看香港學校,根本沒辦法進名校的。所以後來小學階段“曲線救國“輾轉了4間學校,最後才在中學的時候進入了漢基。
△香港漢基國際學校
因為漢基第一年4歲半reception year是96個學位,其中80多個都是priority(優勢群體),比如legacy、教職員工、債券等。如果reception進不去的話,小學就很難有學位,基本就是非常低的個位數。
像Forrest家老大進了漢基後,妹妹再申請入學就是legacy,要進漢基就簡單多了。
但也不是legacy就等於“入學綠燈”了。也有家庭為了幫助老大進名校,把老二老三都“雞”進了名校,老大還是沒有進。於是媽媽就說,就讓老大當一個快樂的老大就好了。
△《小敏家》劇照
 國際學校200人競爭一個學位 
 直資學校1000人競爭一個學位 
內地赴港家庭在為孩子規劃教育的時候,容易踩的坑除了前面提到的“擇校鏈條”,還有一些文化認知上的“資訊差”
△網路截圖
比如有不少家庭習慣了“走關係”,也經常不自然地想在香港擇校中“走關係”進名校。曾經聽說有家長花了上百萬,但是心目中的香港名校一所都沒能進,因為孩子本身基礎確實不太好。
許多內地學校家庭赴港擇校的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在國內上了一個當地城市最好的國際學校,去到香港就要去第一梯隊的學校。其實兩地學校的國際化程度相差很遠,申請難度並不能直接對比。
此外,即使是購買了債券,也只是有了一定的輔助優勢,但是想買債券進名校的人太多了,持有債券的申請人也是需要稽核的,因為排隊的人太多了。
除了國際學校以外,也有不少赴港家庭考慮的直資學校其實更卷。比如男女拔、聖保羅附小,小學階段入學對英文、數學的要求就很高,一年級要做200以內的心算,還要用英文回答很多社會性的問題。如果申請的是小學階段,廣東話基本上是必須的。
學位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如果說國際學校是200人競爭一個學位,考直資學校可能面對的是1000人競爭一個學位。這些直資名校的高要求和高競爭度成功“勸退”了很多香港本地和來自內地的擇校家庭。
怪不得一位從北京帶娃赴港一年的媽媽說,要不要帶娃到香港,還請三思。

(特別鳴謝:文中部分案例來自於香港精英留學)
本期福利
今日文章福利

2024香港band1中學插班時間表、香港中小學學費表
以及高才通合資大學名單
新增小助手領取~
還有升學資訊&牛娃分享講座,盡在廣深媽媽圈家長群 !還有超多獨家K12乾貨大禮包分享!新增小助手進群交流~
點選關注”廣深媽媽圈“公眾號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