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中國大陸的法律法規裡還沒有出現過“智駕”兩個字。智駕完全是車企的廣告用詞。不但“智駕”如此,“自動駕駛”甚至“輔助駕駛”這兩個詞,都沒有在現行有效的法律中出現過。在比法律效力低一級的行政法規中,也沒有出現過上述三個詞。
在現行有效的國務院規範性檔案和部門規章中,“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主要出現於若干產業政策表述中。“智駕”唯一齣現的一次,是工信部等十二部門在2024年釋出的《5G規模化應用“揚帆”行動升級方案》中,具體表述是“推動5G上車,鼓勵汽車前裝5G通訊模組,助力智慧網聯汽車智駕、智艙提質升級”。
除此之外,鄭玉曉、劉小權等302名全國人大代表在2021年曾提出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議案10件,其中有關於增加自動駕駛責任認定的提案。但時至今日,相關法律還沒有任何修訂。
技術上而言,當前所謂“智駕”都還只是輔助駕駛,離真正的自動駕駛還差很遠。前兩年,新勢力車企瘋狂內卷,把“自動駕駛”掛在營銷嘴邊,一些車企高管甚至不惜透過直播和短影片的方式來“顯擺”開車完全不用手扶方向盤,再以“愛國流量”加持,讓不少人誤以為“自動駕駛”已經實現。後來此類短影片跟風,交通事故風險陡增,出現一系列嚴重事故後,車企才稍微收斂。所謂收斂,也就是車企不再親自下場,而是默許銷售渠道透過自媒體繼續各種“自動駕駛”的表演。
平心而論,小米關於智駕的宣傳是新勢力車企中非常少的。但從媒體的採訪來看,此次車禍中殞命的羅姓學生,“多次告訴”她的母親智駕“方便、安全”,甚至在其母多次提醒的情況下,女兒還“反駁,說有各種(證明安全)的依據”。對天天泡在短影片中的年輕人而言,輕信所謂智駕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事實上,無論把智駕吹噓得最厲害的新勢力車企,還是目前最保守的車企,它的車輛說明書上都只能是最保守的表述,因為與廣告宣傳不同,車輛說明書才是車企最有力的“免責武器”。
你看到的兩手不放方向盤的影片都是車企渠道或者其他自媒體制作的,你相信的那些宣傳口號甚至都不是車企釋出的。車企可以講:這跟我有什麼關係呢?你來買車,車輛說明書給你了,汽車交付的時候你也簽字了,你點開車機螢幕,註冊的時候也點了“同意”,車企一堆免責條款,你自己不看,還點同意、還簽字,輕信網路,怪誰呢?
現在智駕真正能夠做到的,就是在打官司的時候提供異常清晰的駕駛資料。車企可以調出來,證明自己是沒有責任的。你什麼時候雙手離開方向盤,什麼時候提醒你注意你還沒減速,都一清二楚。問題是,你接管方向盤然後做出反應的時間只剩兩秒了,來得及嗎?
你拿出那些新勢力高管吹噓智駕的短影片,有用嗎?能換回生命嗎?能打贏官司嗎?能獲得同情嗎?都不能。
那麼,默許自己的渠道吹噓智駕等於自動駕駛的車企壞不壞?當然壞。本來是有利於提高駕駛安全水平的技術,先要吹成“自動駕駛”,然後不斷透過渠道繼續吹噓,不時發出“L3級駕駛在技術上已經實現,只是目前立法落後”的奇談怪論。人死了,自有公關部、法務部處理,銷量又不減,仍然那麼多人願意相信,怪誰呢?
難道只有智駕的問題嗎?插混車高速失速問題、鋰電池穿刺起火問題、零重力座椅安全問題(《零重力座椅真的安全嗎?檢測跟不上了》),哪個不是涉及生命的大問題?規矩嚴了,產業發展受限。但中國大陸已經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第一,各種技術大幅領先全球,再以“產業發展受限”為理由來輕視生命,合理嗎?
有些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宣傳問題。把一些有益的技術進行過度宣傳,責任如何界分?房地產當年的虛假宣傳問題是靠最高院的司法解釋才得以解決的,簡而言之,你的宣傳資料也將構成合同的一部分。
有些問題,是技術問題,需要給技術升級一些時間。但,如果沒有輿論倒逼,車企總是沒有責任,車企總是有能力讓各種事故從網際網路上消失,應該公開車輛事故資料總是沒有公開查詢渠道,恐怕安全性是最後才會考慮的。畢竟,把內飾整好看要容易得多。
今天,如果輿論只是指向小米,那真是可惜了三條人命。真正應該指向的,是所有新勢力車企高管們的糟粕內心。
作者的建議是,該公開的車輛事故資料、風險資料,官方每年都要大膽公開出來。這些資料可以來源於保險機構、消防機構。只有公開出來,那些虛假的宣傳才會原地現形,消費者才會自發地去選擇更安全的汽車品牌和車型。與其讓車企卷內飾、卷虛妄的“自動駕駛”,不如直接讓資料說話,讓車企去卷安全。安全這一關不過,以後海外市場也是肯定拿不下來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