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上的中美網友交流,才是這世界本該有的模樣

最近,大量美國使用者湧入小紅書。他們自稱為“TikTok refugee(難民)”。他們下載小紅書,將這款完全中文的APP推上了美國的應用市場榜首。
他們來小紅書的原因很多:小紅書最像TikTok,小紅書無需大陸電話號碼;他們需要這種行為藝術的方式抗議美國政府。但我不想說這些。
很多朋友都說我寫東西太硬、資訊量太密,太技術派,不利於閱讀。今天我不寫理性的商業技術分析、預判。當下,這意義不大,甚至註定淺顯。那就發點感慨吧。
我很喜歡看到現在小紅書上,中國使用者和美國使用者熱烈交流的場景。
這才是世界應該的模樣,這才是人類本來的模樣。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也是一個冬夜,我從學校回家,開啟電腦,“貓”(modem,那時的上網裝置)吱吱叫過後,連上網開啟ICQ(OpenICQ也就是QQ模仿的物件)。那時網路,中文和中國人都不多,在ICQ上找個人聊天,一個美國小姑娘,14歲,她告訴我,遇上暴風雪,她不用上學,她還問我:你是無神論者嗎?
有趣的刻板印象。
多少年過去了,WTO連線起了中美,中美貿易巨大,但因為語言等等原因,即便有了網際網路,中美普通人之間的交流和了解,還是那麼少。
現在,AI技術正在填平語言的鴻溝。在小紅書上,美國使用者很容易透過ai加上字幕,那巴別塔正在被重建起來。
小紅書使用者素質較高,留學生多,生活相對富裕,正好適配這種交流。美國人幫中國人做英語題,中國人幫美國人做數學題;他們談論音樂、貓狗、美食和衣物;據說現在談起了各自國家的醫療、教育,甚至還一起吐槽特朗普。
小紅書上有美國人問中國人,你們開什麼車。中國使用者紛紛曬出了自己的各式新能源電車,快活而驕傲。
這就是大家平凡而幸福的生活,都一樣的,是的,都一樣。週末,都會一家人開著車去郊遊,還帶著一隻狗。
最近在讀一本書《出海》,講的是聯想出海的那些事。書不錯,像一本關於企業出海的教科書。書中談到不同國家員工觀念分歧時,有這樣一段:一位為聯想工作了20年的美國人是這樣回答的:“我發現不論遇到的人來自哪裡,他們關心的核心都是相同的。我們很少討論政治,更多的是關注這些普遍的話題,比如家人和日常生活。”
當然,也有人曬出了一輛東風導彈發射車。我想,那也許是因為他沒有一輛比亞迪、問界或者小米吧。不過,在小紅書現在的氛圍中,他顯得格格不入。
正是這樣,當你面對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時候,人們總會展現自己的友好。
免籤政策後,很多外國人來旅遊,一個著名的美國旅遊博主,遊歷了很多中國城市。他感覺到中國人的友好。在高鐵上,一位大媽對他們說,歡迎你來中國。作為一個粉絲眾多的博主,這份友好傳遞出去了。
網路上人們面對一個概念化的人的時候,會因陌生、隔絕、抽象而變得戾氣十足。但面對的人越具體,戾氣就會變少。小紅書上的美國人,是具體的,有圖片、文字、語音,有笑容。是一個個鮮活的人。
交流可以消除誤解、讓人們更真實地認識世界,轉向人類的真問題。
駐美大使謝鋒說:“在一些國家“關門”“築牆”“脫鉤”的今天,開放已經成為全球“稀缺品”。但中國堅持“開門”“修路”“掛鉤”……中國將繼續主動對世界張開雙臂,也期待世界向中國敞開懷抱。”
我很高興看到這樣的交流,希望小紅書向世界敞開,希望這樣的交流越來越多。
普通人的悲喜本該相同,只要他們多多交流。

熱文回顧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歡迎關注更多深度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