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網友大聯歡”。
作者:角爺
來源:金角財經(ID: F-Jinjiao)
由於TikTok距離禁令生效僅剩5天,且仍未看到任何轉機,大量自稱tiktok refugee(洋抖難民)的美國網友,翻山越海奔赴小紅書註冊。僅用3個小時,就把小紅書在美區排行榜的下載量,從200名開外硬生生拉到了排名第一。
而國內小紅書使用者,早上起來開啟一看,發現首頁竟然被美國網友給佔領了,不禁發出共同的疑問:“這把我給幹哪來了?”
相比之下,還是股民們反應更快,A開盤後,小紅書概念股直接漲停,午後漲勢擴大,能漲停的幾乎都漲停了。
緊接著,“中美網友大聯歡”的段子滿天飛,有中學生請求美國網友幫做完形填空的;有中國網友表示要想在這待下去必須交稅:每天一張可愛貓貓狗狗圖;雖然大家表示都是好朋友,但是美國網友罵美國男的,中國網友罵中國男的……
狂歡之下,國人心中也冒出了很多疑問:為什麼美國網友會選擇小紅書?為什麼小紅書可以實現內外共通?以及,對於小紅書來說,這場潑天流量究竟意味著什麼?
1月18日-19日,抖音電商流量破局大課將在杭州舉辦。屆時,白小T品牌創始人張勇會分享他如何用3年時間將白小T從0做到年銷10億+的實戰經驗。
比如,流量不會做、內容轉化低、沒有大爆品、品牌沒差異、團隊打不贏等。
01
為什麼會是小紅書
首先是TikTok早已為此做好準備,早在兩個月前的11月12日,TikTok美國官網就宣佈打通TikTok與Lemon8之間的賬號和內容同步功能,創作者可以透過TikTok賬號直接訪問Lemon8,並把內容同步分發過去。如文章開頭圖片所示,Lemon8的下載量排名僅次於小紅書。
Lemon8於2020年最先在日本推出,前身名為Sharee,四年來逐步拓展至美國和東南亞。Lemon8的產品形態類似早期的TikTok,但推薦內容透過雙列資訊流展示,又十分類似小紅書,使用者可以透過平臺上提供的拼圖、濾鏡、特效、貼紙和文字模板等工具分享值得推薦的產品、經驗等,涵蓋美妝、時尚、旅行等多個領域,因此也被中國網友稱為“小黃書”。
誰能想得到,小黃書準備了這麼久,卻是為小紅書做了嫁衣。
有一種解釋是,既然TikTok都要被封禁了,那麼Lemon8可能也有類似風險,還不如另選一個社交平臺。據財新報道,來自猶他州的Sarah表示,之所以沒有選擇去Lemon8,是因為它同樣出自字節跳動,恰恰是美國政府要封禁的物件。
更值得玩味的是,她從TikTok上了解到小紅書(Rednote),“大家都說這是我們要去的新地方,也是我們藐視政府的一種方式,他們因為資料可能流向中國而封禁了TikTok,所以我們來這裡直接給他們!”
這段頗為直白的解釋,也間接說明了tiktok refugee(洋抖難民)為什麼沒有選擇美國自己的社交平臺,比如Facebook、Instagram之類的,因為他們不在乎一款應用是否為外國實體所有,就是以此來表達對“TikTok政治化”的不滿。
這麼說來,小紅書似乎只是運氣好,就像被大獎砸中了一樣。但實際上,小紅書能借到這次的潑天流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沒有資料隔離。
更容易理解的說法是“全球同服”:在海外應用商店下載的小紅書APP,和國內是同一款產品。這是因為小紅書誕生之初是趕上了跨境電商紅利期,定位海外購物UGC(使用者原創內容)社群,就是俗稱的“海淘”,相當一部分使用者都是留學生群體,本身海外使用者和內容佔比就很多,所以從來就沒有像抖音和TikTok一樣做資料隔離。
而且有不少創作者還會從小紅書上搬運或者借鑑穿搭、美妝類內容釋出到TikTok上,為小紅書積攢了一定知名度。當前在TikTok上,帶有#xiaohongshu(小紅書)標籤的短影片已經超過13萬條,多為使用者搬運內容。
還有一點巧合,就是小紅書最近剛好改版,把影片介面的點贊、收藏、評論按鈕移到了右側豎排,與抖音類似。“一群美國人進來看到這個第一眼Pinterest,點進去Instagram,劃一下TikTok,玩起來Reddit的App,估計要上癮。”
到目前,名為“tiktokrefugee(tiktok難民)”的話題下,1月13日下午的筆記數量還只有2000多條,總瀏覽量約39萬,但截至發稿,該話題下的筆記數量已經超過6萬,總瀏覽量超過2700萬,同時還有超85萬的討論量。
此外,在名為“tiktokban”的話題下,現在也有約1.2萬條筆記,總瀏覽量超過了1000萬。
02
喜中有憂
據財新報道,在一個集中了50名“TikTok難民”的小紅書群聊中發現,有創作者賬戶因為筆記內容意外觸發平臺稽核紅線而被凍結,一名美國創作者評論稱,“這是個在中國運營的APP,所以對使用者釋出的內容有更多的限制和規則。”
對於中國人來說,這種情況已經習以為常,但對於這群遠道而來的tiktok refugee(洋抖難民)來說,恐怕只會露出“黑人問號”的表情。
有小紅書使用者反映,已經看到不少有關政治、宗教的敏感問題,感覺小紅書的稽核要崩潰了,估計小紅書的員工這段時間得加班了,股東和高管們可能也是一邊興奮,一邊害怕。
因為就在第一天,小紅書的第一個受害者就已經出現了,中國人肯定想不到的,這個人竟然是“馬斯克的母親”。在馬斯克母親梅耶馬斯克小紅書賬號底下,突然出現了大量美國網友評論,稱她為“邪惡的女人”,中國網友在中國app上猝不及防地圍觀了一場美國內戰。
這多少就有點讓國人尷尬了,雖然馬斯克現在可能還不能算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但也算是中美之間相當重要的傳話筒。如果說這第一個受害者的話題還勉強可以忽視,那麼之後還會發生什麼不受控制的話題,恐怕對小紅書來說,從潑天流量變成無妄之災,也不是不可能。
實際上,國內的小紅書也確實沒做好對外開放的準備,不僅沒有外國人註冊的選項,而且連翻譯功能都沒有。
沒有翻譯幫助,也出現了很多“中式英文”交流的名場面:
對於小紅書來說,可能最大的感想就是“竟然就這麼稀裡糊塗的出海成功了”?
2021年起,小紅書開始試水海外市場,歷經多個階段,陸續推出過Uniik、Spark、Takib、Catalog、habU、S'More等多款社群應用。這些應用在不同地區探索不同功能和目標市場。比如小紅書在日本試水時尚和戶外;在東南亞嘗試海淘購物;在北美嘗試家居等。
目前情況來說,小紅書出海並不能算成功,Uniik和Catalog已經停止運營,其他應用也沒有做到像TikTok這樣的巨大影響。
不過話說回來,這當然不能算是出海成功,不出意外的話,這潑天的流量,來得快,估計去得也快。
至於有網友建議:中國網友(Chinese)白天用,美國網友(American)夜裡用,真正實現早C晚A。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笑一笑就算了。
03
時來運轉
這場潑天流量對於小紅書最大的意義,可能是讓小紅書的聲量終於匹配上自己的實力。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小紅書都不被認為是主流網際網路平臺,而在電商商業化上的屢戰屢敗,也讓外界的感官始終是平平無奇,直到剛剛過去的2024年,快要年滿12歲的小紅書才真正一鳴驚人。
最先是來自FT的報道,稱小紅書在2024年一季度的收入已經大漲到了10億美金,淨利潤也有2億美金了。這是什麼概念呢?2023年同期淨利潤還只有0.4億美元。
到了12月份,來自彭博的報道稱,小紅書2024年的利潤已經達到10億美金,同比翻倍,正在為IPO做準備。報道認為小紅書增長背後,是其堅持內容真實性的重要策略。平臺上90%的內容是由使用者原創生成的這一事實,在市場研究中得到了印證。為打擊虛假評論和品牌冒充者等現象,並承諾限制誤導性和過度加工的內容釋出,公司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確保使用者的社群質量與可靠性。
除了賺錢能力爆發,在資料表現上,小紅書已經大有超越百度的趨勢。有公開資料顯示,小紅書的站內日均搜尋量已經達到6億次了,超過了百度的一半。有分析對比認為,抖音的日均搜尋次數27億+,早就超過百度了,但一般不拿抖音當通用搜索的競品看待,而且小藍詞這種非主動輸入型的搜尋佔比很大,小紅書和微信是最直接吃掉百度流量的,小紅書現在有1/3的使用者開啟App就是為了搜尋某個資訊,這個和百度的場景重疊度非常高。
“按現在的增速看,再過幾年小紅書就是國內第一大搜索引擎了”。
就在前段時間,小紅書在2025年WILL商業大會上透露的訊號,也確定了將繼續沿著強化“搜尋”的價值前進,進一步與傳統電商平臺打通介面,從電商行業或者說消費行業挖掘流量,以此進行更多的廣告模式變現。
也就是小紅書不再完全執著於自己發展電商業務,而是拔高平臺內容的“外溢價值”。外溢價值值得被商家重視的合理性是,在線上,很多消費者的行為路徑是,在A平臺接收資訊,在B平臺與人討論,在C平臺搜尋,然後,在D平臺下單了。
聽起來有點繞而傳統,但是這種打法正在成為多個內容平臺的共識。包括B站、騰訊廣告在內的平臺,都在朝這一方向發力,都在給廣告主們強調一個概念——內容的“外溢價值”,即廣告投放在所投放平臺之外產生的轉化價值。
就在前不久,小紅書商業化團隊釋出的《2024小紅書搜尋推廣白皮書》顯示,小紅書月活使用者(目前為3億左右)中,70%存在搜尋行為,88%的搜尋行為是使用者主動發起。
這說明,小紅書搜尋是屬於強消費決策場,是使用者對某件商品或者某個旅遊路線已有興趣的前提下,再來小紅書看筆記、做功課,進行相關決策,這是小紅書搜尋的差異性所在,也是小紅書最值錢的核心資產。
如果說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什麼意外發生的話,無非兩點:
一是小紅書如何應對使用者的廣告貼以及黑灰產,最近一次大面積封號,導致不少使用者抱怨“誤傷”,相關話題還衝上熱搜榜,如果處理不好必然會影響小紅書內容的真實度和價值度。
二是小紅書如何應對AI搜尋,不少AI應用工具已經替代了傳統搜尋方式,遲早會盯上小紅書,是被時代的浪潮沖垮,還是找到進化的方向,小紅書還沒有拿出足夠的技術硬實力。
但不管怎麼說,小紅書這兩年算是翻了身,這場潑天流量也帶來更多的關注和聲量,對於今年可能的IPO來說也算是錦上添花的助力。
這也足以證明,儘管移動網際網路發展二十餘年,AI技術日新月異,但我們依然找不到一個足夠好用的搜尋工具。
*免責宣告:本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比如,流量不會做、內容轉化低、沒有大爆品、品牌沒差異、團隊打不贏等。
現在,僅剩少數名額,翻到文章末尾,可掃碼諮詢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