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育娃,百度網盤在清北父母手裡玩出了新花樣

最近在小區遛娃,發現一個微妙的現象:
從前家長們聊天,三句不離考試、成績、排名。
現在大家聚在一起,很少主動提及應試教育,聊得比較多的是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個人特長。
一個老阿姨前幾年經常誇獎自己孫子、孫女學習好。
如今她也不提這茬了,反而經常給大家曬兩個小朋友彈鋼琴、參加繪畫比賽的影片,開玩笑說準備把孩子往“藝術家“培養,即便沒能有所建樹也不會焦慮,就當是充實孩子的幼年生活,記錄這些珍貴的回憶了。
這也讓我重新審視大家的教育觀念,很多家長似乎不像以前那樣只盯著孩子的分數了,而是更想把孩子探索世界、欣賞美的過程都記錄下來。
他們的想法也很簡單: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透過保留他們的作品和成長點滴,就能清楚地看到孩子在各方面的點滴進步和變化,不讓孩子長大了,發現自己曾經的創造力都丟掉了,而有遺憾。
當然不止是我們小區,熱愛研究育兒之道的海淀家長群同樣被這股美育風潮影響。
我發現,好幾個清北的家長都在給孩子辦線上畫展。
他們把畫展連結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與親朋好友們一起鑑賞孩子的奇思妙想。
「畫作掃描」AI生成圖片
看到清北家長走得如此前沿,其他家長們也想效法,紛紛在微信群裡提問:
“這樣的線上畫展是怎麼做的?”
過去,大家只知道百度網盤是辦公軟體、儲存工具,完全沒想到其中別有洞天,還有育兒的功能。
為什麼大人們對“線上畫展”如此感興趣?
我想一大原因在於,整理孩子的畫作確實是個費事的大工程。
父母們大多會為子女的圖畫作品感到驕傲,對它們充滿分享欲;可一方面,紙質的東西收納起來很麻煩。
就說我們家的情況吧:
我女兒小時候,喜歡信筆塗鴉。
我們給她買過好幾本繪畫本來收納她的大作,奈何根本不夠用。
後來為了節約居家空間,只能定期清理她的畫作。
畫得好的,貼在冰箱上。等她不愛那幅畫作了,就拿下來扔了。
回頭想想,那些被扔掉的畫作挺可惜的。雖說筆觸幼稚,但它們也是孩子成長記憶的一部分。
所以,為了將來不留遺憾,我準備向海澱家長看齊,用網盤管理女兒的畫作,留住她點點滴滴的成長印跡。
實操了一下,我發現使用方法竟然這麼簡單:
開啟網盤,點選小相機,再點選頁面底部的畫作掃描就可以高畫質掃描畫作
裡面的“拍多張”模式,還可以一次性掃描並且高畫質儲存多張畫作。
這比一張張收納紙質畫,方便多了。
以前,我會把女兒的畫拍照存在手機裡,可時間一長,太耗費記憶體了。
現在用簡單掃描就能解決這個bug。
點選“相簿匯入”,可以把那些照片統一收錄進“我的畫作”資料夾裡。
再也不用擔心畫作佔用手機記憶體,或者找不到某幅畫作了。
曾幾何時,女兒每次畫完畫,都會纏著我們幫她一起改畫。
非美術專業出身的我們只能憑感覺改上幾筆、幫她把顏色塗得均勻一些,其他就給不出太多建設性意見。
而在“畫裡,只要點一下“創意塗鴉”,AI就可以把孩子的線條畫變成富有高階感的作品。
這樣的原圖可以被AI改造成童趣繪本或者治癒動漫等風格。
向右滑動檢視AI作圖效果
當改過的圖片出現在螢幕上,孩子驚喜極了。
一邊驚歎,一邊還想在改圖的基礎上繼續作畫。
看到AI讓她如此快樂,還給她帶來了更多的創作靈感,我也覺得挺滿足的。
孩子的大作當然不能被雪藏在家裡,“線上畫展”功能就能把孩子的作品曬給親朋好友。
還是在“畫作掃描”裡,開啟“藝術家的空間”,選中想展示的圖片後,AI可以幫我們生成畫展封面、畫展主題、畫展簡介,讓孩子的畫展變得更生動、專業。
當然,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編輯這些內容。
試用下來,我覺得AI總結的內容還挺切題的:
把畫展連結轉發到家族群去,沒想到親戚們紛紛點贊,都說這功能有意思,也想給自己的孩子辦個線上畫展。看到群裡都說好,女兒非常開心,也更自信了。
腦洞大開的家人們還想把孩子的獎狀、學習資料通通都掃描收錄在網盤裡。很有意思的是,家裡愛好書法國畫的老人們竟然也看上了這個高科技產品。
他們想用它掃描自己的作品,給自己辦個線上書畫展。
還想著,用這個工具把自己年輕時拍的黑白照,乃至老祖宗留下的民國老照片都掃描儲存下來。
本以為家人們只會對畫展進行“社交型點贊”,沒想到大家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需求點。
還挺難得的。
除了幫孩子收拾畫作等紙質資料,我覺得帶娃還有一大痛點在於輔導功課。
經常聽身邊的朋友吐槽:
“每天下班,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遇上娃娃們抱著一堆偏題難題怪題找你求解,比996還痛苦!”
其實,不用這麼歇斯底里的,AI或許能幫我們減輕些許課外輔導的壓力。
我所在那個海淀家長群,有一個經常激情分享帶娃經驗的北大媽媽。
她告訴我們,她會在假期帶娃出行的時候,高效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讓孩子學習、玩耍兩不誤。
具體做法並不複雜,我覺得大家可以抄一波作業:
先把孩子的各科錯題,外加需要背誦、默寫的材料,都提前掃描存入網盤中。
遇上飛機晚點、汽車晚班,就可以讓孩子對著手機學習一會兒。
掃描錯題的時候,“去手寫”功能可以把手寫去掉,避免之前的筆跡干擾思路。
孩子在書本上的亂塗亂畫
也能用“去手寫”功能去除掉
除了“去手寫”,網盤還有其他同樣實用的工具可以幫助孩子輕鬆解決學習問題,比如同屬“簡單掃描”的“拍照翻譯”
旅途中,碰上孩子讀不懂的外語素材或者外文報刊,用這個功能可以快速生成翻譯,孩子閱讀下去的動力大大提升。
看到這裡,很多家長要說了:“我們不可能像體制內高知家長那樣,時時刻刻給孩子當陪讀,但我們也想督促孩子適時學習,該怎麼辦呢?”
家長群裡那個北大媽媽再一次拯救了我們,她讓我們去試試同屬百度系的文庫。
當你沒有太多功夫給孩子答疑解惑、檢查作業時,文庫裡的“拍圖解題”功能就能幫你生成一份標準答案,輔助你有針對性地輔導孩子學習:
基礎的語文題,它會做——
數學題亦然——
碰上孩子想不明白的知識點,家長講到三遍以上估計就得血壓飆升……
AI卻能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為孩子解析問題,直到他們理解為止。
有了這個神器,家長們再也不會勞心勞力地一頓講,孩子們仍然滿頭問號,不知所云,堪比請了個知識豐富又有耐心的全科家教,相當省爸省媽。
這樣的AI帶娃,活脫脫的事半功倍啊。
上面講的這些,只是網盤和文庫助力教育的一些小側面,也是百度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教育的零星縮影。
如今,教育大環境真心挺卷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大家都在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未來施展渾身解數。
一點好訊息是,技術的發展能為我們適時減輕養育負擔。
這些新興“育兒神器”也可以幫我們分擔掉許多瑣碎、重複的教養事務。
不管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的需求,它們都能有所兼顧,並且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供解決方案。
有了它們,至少育兒的勞累度會大大降低。長期來看,這既有利於親子關係的良性發展,也能幫助家長更好地發現孩子們的更多可能性,讓孩子的童年不留遺憾。
既然頭頂著潑天的技術紅利,我們家長也該學著接住它們好好利用育兒神器,讓技術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
百度網盤這個一站式育娃的“解題答案”,我先向清北家長看齊了哈。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