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
2025年5月19日,是梅貽琦逝世63週年紀念。作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的靈魂人物,梅貽琦以卓越的領導力和深遠的教育理念,在抗戰烽火中保住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火種。
1937年,日軍侵華,北京、天津淪陷,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被迫南遷,梅貽琦率領師生歷盡艱辛抵達昆明,聯合三校建立了西南聯大。這所僅存續8年的大學,培養出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五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八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及174位院士,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西南聯大校門
而梅貽琦的貢獻,不僅保住了西南聯大的根基,更使“剛毅堅卓”的精神,在兩岸傳承至今:
一、堅定信念,力挽狂瀾保生存
1937年北平淪陷,梅貽琦果斷率領清華師生南遷昆明,聯合北大、南開成立西南聯大。師生歷經戰亂,步行、乘船、搭火車,克服物資匱乏與道路險阻。

▲西南聯大宿舍被炸
1941年,日軍轟炸昆明,校舍被毀,他組織師生分散至滇西邊境,在茅棚中堅持授課。梅貽琦曾說:“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他的信念支撐聯大存續,保住了文化命脈。
二、倡導學術自由,塑造自由精神
梅貽琦推行“教授治校”,賦予教師和學生極大自主權。教師自由選擇教學內容,學生可質疑權威。
錢穆與吳晗同講《中國通史》,聞一多與羅庸同講《楚辭》,華羅庚在牛棚攻克數學難題……這種自由氛圍激發大師創造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鑄就聯大的學術靈魂。

▲錢穆講授中國通史
三、注重師資培養,奠定人才根基
梅貽琦延攬陳寅恪、聞一多、錢鍾書等大師,籌資保障薪資,穩定教學團隊。1944年經費短缺,他赴重慶爭取支援,確保教師生活無憂。他鼓勵帶徒授業,培養出楊振寧、李政道等傑出人才,為聯大人才輩出奠基。


四、堅守教育理念,傳承文化命脈
梅貽琦推動通識教育與外語教學,儲存教學資料,確保中華文化傳承。1946年聯大復員前,他整理大師講義,留下思想遺產。

▲1946年5月4日,梅貽琦在結業典禮上宣佈西南聯大結束
五、在臺重建清華,善用庚子賠款,一生清貧
1948年,梅貽琦赴臺重建清華大學,利用庚子賠款辦學,恢復清華傳統。他一生清貧,薪水常捐助學生,晚年靠微薄退休金度日,1955年病逝後骨灰葬於新竹清華校園。他的奉獻使聯大精神延續至今,感人至深。

▲矗立在清華大學“梅園”入口處的石碑
梅貽琦的堅韌、自由與清貧,塑造了西南聯大的不朽精神。時光雖逝,聯大精神因梅貽琦永存。這些書籍是穿越時空的橋樑,值得珍藏。
《西南聯大英文課》:復刻《大學一年級英文教本》,收錄毛姆、林語堂等43篇經典選文,禮盒精裝,附限量校徽徽章,收藏價值極高。
《西南聯大通識課》:涵蓋文學、哲學、國史等七大領域,保留大師原話,手工皮面裝幀,附手稿影印件,限量500套,歷史感與藝術感兼具。
《馬識途西南聯大甲骨文筆記》:記錄唐蘭甲骨文研究,馬識途簽章鈐印,附講義影印。
店長薦書力薦這三部“西南聯大”最重要的思想遺產。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