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牛大學: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僅此一家

畢業找教師工作,要提前做好監控,推薦關注上面“教師考試與招聘”公號,獲取高薪教師招考資訊!

前面提個醒,給大家推薦一位特別靠譜的英文校對翻譯老師,掃碼加他微信,以作備用哦。
(一定要標註“需要潤色”否則通不過!)

曾有這樣一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留學歸國後在清華教書。


可他天性寡言,不喜講話,因此每天頻繁地講課令他身心俱疲。
這位年輕人心情苦悶,便轉向自己的前輩訴苦,說不想幹了。
前輩一聽,勃然變色,問:“你教多久了?”“半年了。”
“才半年,怎麼就知道自己沒興趣?年輕人要有點耐性。回去教書!”
正是這一勸,就勸出了一位聞名遐邇的大學校長梅貽琦。而這位前輩就是他的恩師張伯苓。
有人說梅貽琦的一生只幹了一件事,那就是最早帶領中國教育走向世界頂尖水平。他不光奠定了清華百年來的風骨,也是西南聯大最重要的掌舵人。
每次提起西南聯大,就會必稱它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
在抗日戰爭八年的時間裡,它一共培育了3882名學生。
這當中,就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以及各學科的開創者、100多位人文大師。
正如從西南聯大畢業生的楊振寧所言:“聯大雖僅存在了8年,但她培養的人才對新中國的貢獻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願意不斷地去重溫、回味以及敘述那段光輝的歲月。
自1937年“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後,便拉開了抗日戰爭序幕。
那時華北地區接連被日軍踐踏,北平、天津相繼淪陷。
除了奔赴前線抗戰外,讀書即救國的口號也傳遍了大江南北。
其目的是透過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使國家不在戰爭之後的時期滅亡。
當時北大、清華、南開這三所高校的師生開始南遷,進行聯合辦學。

先是遷往長沙,後因戰火轉至昆明,臨時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那一年,48歲的梅貽琦已經擔任清華校長6年之久了。

在他掌管期間,清華已從一所名氣不大的學校步入了國內頂尖學府之列。


他本人也從一開始不被看好,轉而成為了全校師生敬愛有加,視為父兄的好校長。
有人曾問梅貽琦的秘訣是什麼,話少的他難得幽默地說道:“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吧!”
遙想當年,梅貽琦能順利當上清華校長,也算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佳話。
恐怕我們難以想象,20世紀初清華學子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趕校長。
當時國民黨想將政治勢力深入清華大學,遭到學生的強烈抵制。
它先後派去的三位校長,很快被老師和學生趕跑了。
但為了保持教育上的獨立自由,清華師生們始終不妥協。
就算讓學校連續11個月沒有校長,也絕不肯將就。

清華大學首任校長羅家倫

直到1931年,當時在清華大學留美學生監督處任職的梅貽琦被調回當校長。
身材頎長的梅貽琦,配上一襲青布長衫,給師生們留下了不壞的印象。
他從20歲時考取了清華庚款首批留美生,赴美留學。
歸國後,他又當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赴美監督處等職位;
這位做了十餘年的清華人,自然也明白師生們的擔憂和考量。
梅貽琦(中坐者)與留美同學合影
在他的就職演說上,他不僅發表了對清華未來發展的種種看法,還鏗鏘有力地講道:“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這句話既征服了無數追求真理和知識的學子們,一所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並不在於它有多少幢大樓,而在於它有多少所大師。
這也成了他一生都在踐行的治學理念。
正是從他這裡,中國高等學府的不拘一格,任人唯賢的辦校之道打下了根基。
他破格錄用了僅有初中學歷的華羅庚、海外遊歷多年的國學大師陳寅恪、一代文豪朱自清、錢鍾書等。
梅貽琦一直堅持不唯資歷學歷,要的是真才實學的選聘原則。
而這些高等院校的教授們不只學問做得好,身為知識分子的風骨令人為之欽佩。
一接到南遷的命令,教授們就立馬收拾行李,踏上未知的征途。他們心裡清楚憑藉著自己的學識,能在淪陷區能過上“舒適”的生活。
但他們毅然拒絕做這種沒骨氣的選擇,寧願冒著生命危險離開。
為了彰顯師生們的英勇無畏,三校師生中篩選出了284名學生和11位老師組成徒步軍團,用雙腳橫穿湘黔滇三省。

歷時68天,行進3500裡,成了世界教育史上罕見的一次遠征。


此外,全國各地的學生們想方設法乘坐破舊的火車、汽車等前往雲南。
學業有成的海外學子也紛紛拒絕美國高薪工作,應邀到前往雲南任教。
張文裕、華羅庚、吳徵愷、王竹谿就從海外歸來
國難當頭走幾千裡算得了什麼,途中更是體現了師生們不折不撓的精神。
比如就有清華物理系教授趙忠堯,拼死將鐳帶到昆明的故事。
原來當時有50毫克鐳是他從英國劍橋大學歸國時被特別贈予。
作為全世界都禁運的極為珍貴的高能物理材料,要是落到日本人之手,後果不堪設想。
為了躲避盤查,他將其放進鹹菜壇裡,緊抱在胸前行進。
等抵達目的地時,他的胸部已被放射性物質鐳灼傷了。

中間為中國原子能之父趙忠堯

等三校師生悉數到齊之後,西南聯大才真正開啟了它的光輝歲月。
由於之前三所高校的管理制度、學風體系、師資力量各有不同,要團結並非易事。
為此,張伯苓、蔣夢麟選擇退讓,讓梅貽琦成為了西南聯大的主校長、最重要的掌舵人。
年齡和資歷都排在末位的梅貽琦,幾乎全權負責西南聯大的教學管理工作。
而梅貽琦沉默寡言的性格也很快被西南聯大的師生們熟知和喜愛。
因為很早就有人將他的口頭禪整理成了順口溜流傳:“大概或者也許是,不過我們不敢說”云云。
原來此前在清華開校務會時,他如空氣般坐在角落裡,認真聽取每個人的看法。
等到有人問他的意見,他總是雲淡風輕地說:吾從眾。
可這並不代表他沒主見,而是他充分尊重教授們的意見。
他從無疾言慍色,沒有什麼架子,大家也因此願意和他討論。
西南聯大剛建校時,除了師生以外,教學條件幾乎一片空白。

挑起重擔後的梅貽琦為辦學經費、校舍選擇、教學裝置等四處奔波。


畢竟在戰亂年代,再怎麼爭取教學環境也好不到哪裡去,關鍵還是有書讀。


籌備些許時日後,於1938年5月4日西南聯合大學正式開課了。

聯大師生的教室裡相當簡陋的桌椅,屋頂是由鐵皮瓦蓋成的。



每到下雨時就有嘈雜聲不斷傳來,讓教授們無法正常講課。
有一次,教授陳岱孫實在沒轍了,在黑板上寫下來:靜坐賞雨。
學生宿舍大多是很小的茅草屋搭建而成的,甚至還搭建在廢棄的墳頭上。
一間宿舍就擠滿了數十人,床緊靠著,連翻個身的空隙都沒有。
他們每天吃的食物會額外增加老鼠屎、蟑螂卵等佐料,條件實在艱苦。
陳岱孫
教授們也同樣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曾有乞丐在大街上追著朱自清乞討,先生實在被糾纏不過,便回頭道:“別跟我要錢,我是教授”。話音未落,乞丐就扭頭離開了。
又比如物理教授吳大猷裝作貧民,到菜場去撿拾剩餘的牛骨頭,回家給臥病在床的妻子熬湯等。
而梅貽琦的夫人韓詠華為了補貼家用,也天天上街去賣糕點。
中間為吳大猷:中國物理學之父,諾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的恩師
雖說西南聯大在物質方面實在匱乏,但他們在精神上卻了不得。
西南聯大各領域的教授都積極影響和引導著學生們,奠定了他們人生的基礎。
據學生們回憶,當時越是普通基礎的通識課,越是由大師們來教授。
透過大師的言傳身教,他們學會做人的基準與做事的規則。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教育獨立、教授治校和學生自治。
自中國高等教育啟蒙以來,教授們在不斷爭論大學該培養怎樣的人才。
有人說是通才,有人說是專才,大家各持己見,各不相讓。
而學電機工程出身的梅貽琦堅持的是:大學教育之重在於人格。
他強調通識教育,提醒於國家工業化程序中,警惕“側重技術之用,而忽略了理論之用和組織之用”;
倘若學生沒能擁有完善的人格,那麼走出社會,也不會對社會有利。
為此,他還在《大學一解》中寫到:教師不但要明晰知識的講授,還要為學生的“修養、意志、情緒”樹立楷模。
他敬重學人與知識分子,禮聘教師,愛護學生,堅持追求學術自由與獨立思考。

因此,學生們在西南聯大求學也充分體驗到了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美好。


他們能憑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能在課上提出與老師不同的觀點,能自主地參加各項校外活動等等。

不過西南聯大要求學生必須對自己學科負責,不達標必須重修。


對聯大的師生們來說,當時最大的困擾是學術資料的匱乏和實驗裝置的欠缺。
大多數西南聯大的教授們僅憑藉著記憶來教學、寫書。 
而學生們要有時做實驗要另謀他法。比如化學系學生做有機實驗時,要自制冷凝水。
氣象系的同學更是連基本的溫度表和量雨筒都沒有,老師只能教他們用手指蘸水,來感應風向的土方法。
化學系的學生在做實驗
不論老師和學生,都有一種戰爭環境的壓力。
尤其到了抗戰中後期,敵機開始頻繁轟炸昆明時最為強烈。
它不僅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也使西南聯大校舍受到摧毀。
每當警報響起,師生們就趕緊跑開來躲避轟炸,又被稱為跑警報。
一次,正在上課的劉文典帶著學生往防空洞跑。跑到中途,他突然想起陳寅恪視力不好,跑路不方便。
他立即帶領幾個學生返校尋找陳寅恪,並架著亂摸的陳寅恪就往防空洞跑。
直到看著陳寅恪進了防空洞,劉文典才放下心來。
後來聯大的師生們對跑警報習以為常,不再倉皇失措了。
三百年難得一見的國學大師陳寅恪,晚年雙目失明

正在這動盪不安的環境下,華羅庚完成了開創性的著作《堆壘素數論》;吳大猷經典鉅著《多原子分子的振動光譜及結構》;趙九章的《大氣之渦旋運動》;


還有張青蓮的《重水之研究》、孫雲鑄的《中國古生代地層之劃分》、馮景蘭的《川康滇銅礦紀要》、馬大猷的《建築中聲音之漲落現象》、聞一多的《楚辭校補》、馮友蘭的《新理學》、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湯用彤的《漢魏晉南北朝佛教史》等等大批奠基性論著。
僅辦學八載的西南聯大,秉承著治學嚴謹的態度、8000餘名學生中,最後只有3882人能順利畢業。
這當中產生了一大批科學家、數學家、翻譯家、歷史家、文學家等。
據理工學院統計,平均每十二名畢業生中,就有一位成為了院士。
而今年正值西南聯大建校80週年,各類文章陸續發表,一起緬懷那段西南聯大的崢嶸歲月。
那麼,我們今天為什麼要紀念西南聯大?有人說因為它是“中國現代大學辦學史上的奇蹟”;有人說因其培養了諸多大師,獲得無數獎項;還有人說它代表了大學的真精神,告訴我們大學該有什麼樣的面貌等等。
誠然,作為後輩的我們,能夠列出很多理由去銘記、去頌揚它的存在。
或許能用網上一位朋友樸素的話表達出了我們的心聲:
“我之所以熱愛那個國破家亡、民族顛沛流離的時代,就是因為亂世之中有一批錚錚鐵骨,挺起了中國的脊樑。”
參考資料:
嶽南,張弘.梅貽琦與清華和西南聯大[J].社會科學論壇,2018(03):96-104.
嶽南.《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J].博覽群書,2018(03):58.
楊燕江,黃海濤.“制度、學人、文化”交融互動:西南聯大成功的管理維歸因[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0(05):103-109.
梅貽琦,黃延復,王小寧.《梅貽琦西南聯大日記》[J].博覽群書,2018(07):79.
紀錄片:《滿江紅:西南聯大75週年再回眸》2012年
西南聯大80週年群英匯聚:楊振寧感恩,校友懷念“八寶飯”來源:澎湃新聞 2017-11-01
西南聯大 (2018) 導演: 徐蓓 首播: 2018-11-07
編輯/稽核:Andy

想去哈佛、牛津?快快關注——
微訊號:國外碩博招生
現缺碩博生源!獎學金豐富!
關注獲取國外名校招生資訊
更多重要優質資訊,敬請關注:
本站分平臺-人民網/人民號“中外學術情報”;新浪微博“學術與高校”。
更多資訊,請關注本號,回覆以下關鍵詞獲取:學位論文 | 科研計劃書 | 投稿經驗 | NVivo | C刊核心 | 頂刊CNS | 科研獎項 | 論文排版 | 科研繪圖 | 文書寫作 | 考博申博 | 讀博建議 | 高校求職 | 頂尖科學家| 知名院士 | 學界新秀 | 大學排名 | 學術排名 | 影響因子 | ESI排名 | 科學家創富 | 學術爭端 | 學術不端 | 科研奇葩 | 學界醜聞 | 碩博清退 | 考研趨勢 | 國外機會 | 碩博交友 | 趣味發現 | 
說明:本平臺多數文章為原創或首發編譯,或獲授權轉發。部分優選文章無法聯絡作者,若有不當,請及時聯絡我們處理。商務合作、開通專欄、釋出成果、應聘求職、提出建議等可以後臺回覆“”獲取本站編輯聯絡方式。
想讀博/發論文?點下面閱讀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