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BCG亞太區主席:看好亞洲氣候行動潛力,中國已讓太陽能板成本下降95%以上

本文版權歸21財經所有,經授權轉載
文 |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鄭青亭
2025年冬季達沃斯期間,波士頓諮詢公司(BCG)亞太區主席安屹傑(Neeraj Aggarwal)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與往年相比,今年的論壇更加關注人工智慧、科技、氣候變化和人才等議題之間的協同。他認為,在地緣政治充滿高度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今年的主題非常及時且切中要點,確實需要推動“智慧時代的合作”。他也希望透過達沃斯論壇讓更多人關注亞洲的成就和潛力。
他表示,在本屆年會上,他非常關注的話題之一是可持續增長,特別是在成本和應對氣候變化兩個方面。“首先,透過供應鏈最佳化實現成本效益是許多企業領導者關心的重要議題。我希望瞭解他們的擔憂所在以及當前所取得的進展。其次,應對氣候變化,付諸行動和無所作為都會帶來成本。作為一個亞洲人,我深刻意識到我們面臨的獨特挑戰。在邁向2030年的關鍵五年中,我希望能聽到更多關於政府和企業可採取的實際氣候策略。”
在他看來,在氣候行動方面,亞洲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矛盾體:一方面是面臨緊迫的挑戰,另一方面則是蘊藏著潛在的解決方案。他認為,緊迫性推動了亞洲在氣候技術創新方面的大規模努力,這使得亞洲不僅成為挑戰的焦點,也成為解決方案的關鍵推動者。
“亞洲在太陽能發電和電池儲能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中國在過去20年中對太陽能面板生產進行了大規模投資,使太陽能面板的成本下降了95%以上。同時,電池儲能成本也在不斷下降,大幅降低了獲取太陽能的總成本。”他表示,預計到2030年,亞洲安裝的太陽能發電容量將是西方的兩倍以上。
安屹傑負責BCG在澳大利亞、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地區的業務,同時也是BCG全球執行委員會的成員。他在諮詢領域擁有超過25年的豐富經驗,業務範圍涵蓋多個行業,橫跨亞太、歐洲和北美等多個地區。近期,他重點關注人工智慧和數字技術的顛覆性影響,以及氣候和可持續發展對企業的影響。
本屆達沃斯與以往有何不同?各方達成共識是否更加困難?當前全球的主要風險為何?怎麼看2025年的世界經濟前景?生成式人工智慧是否是一場泡沫?金磚擴員帶來哪些影響?中國企業出海呈現哪些新趨勢?亞洲在氣候行動方面的機遇和挑戰是什麼?針對這些問題,安屹傑在採訪中一一做出了回應。
期待在達沃斯上
聽到更多亞洲故事
Q
《21世紀》:這是你第幾次參加達沃斯論壇?今年的感受有什麼不同?你期待獲得哪些收穫,最關注哪些討論?
安屹傑:我已經參加過好幾年的達沃斯論壇了,每次都有不同的獨特體驗。今年的論壇更加關注人工智慧、科技、氣候變化和人才等議題之間的協同。在地緣政治充滿高度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今年的主題非常及時且切中要點,我們確實需要“智慧時代的合作”。
科技和氣候變化是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自ChatGPT問世兩年後,如今企業領導者們該是時候將試點專案規模化,並將對人工智慧的雄心轉化為實際影響。我非常期待聽到各位領導者是如何從試驗階段過渡到成果階段的,他們的經歷又是怎樣的。
另一個我非常關心的議題是可持續增長,特別是在成本和應對氣候變化兩個方面。首先,透過供應鏈最佳化實現成本效益是許多企業領導者關心的重要議題。我希望瞭解他們的擔憂所在以及當前所取得的進展。其次,應對氣候變化,付諸行動和無所作為都會帶來成本。作為一個亞洲人,我深刻意識到我們面臨的獨特挑戰。在邁向2030年的關鍵五年中,我希望能聽到更多關於政府和企業可採取的實際氣候策略。
最後,作為亞洲創新的堅定支持者,我覺得還有許多關於亞洲的故事尚未被廣泛瞭解。我希望能夠透過達沃斯論壇讓更多人關注亞洲的成就和潛力。總體而言,今年我更希望在達沃斯的討論能夠更加註重行動而不僅僅是想法,我也很榮幸能夠代表更廣泛的亞洲視角參與這些討論。
跨國、跨部門合作
比以往更加重要
Q
《21世紀》:在複雜多變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下,跨國溝通與協作對於解決一系列緊迫的全球議題有怎樣的意義?有分析認為,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分裂,達成共識變得越來越難。你對此怎麼看?當前,面對哪些議題,公私部門的合作與對話最為必要?
安屹傑:當前世界確實正在面臨重大挑戰,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互聯互通。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之間、公私部門以及民間社會的溝通與協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共識的達成從來都不簡單,但當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必要。諸如氣候變化、數字化轉型、健康公平性以及地緣政治穩定與貿易等問題,都是需要協作應對的。這些問題的性質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應對的,甚至無法獨自解決其中的一個部分,而跨境協作能夠促進知識共享、資源整合和創新,為各方提供解決問題的規模化能力。例如,從疫苗的研發到全球分發,減輕新冠疫情影響的關鍵就在於各機構之間的積極溝通與合作。這充分證明了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時,跨國、跨部門的合作的必要性和價值。
域內貿易往來可使
亞洲保持增長勢頭
Q
《21世紀》:每年達沃斯都會發布一份全球風險報告。你怎麼看今年報告的結論?在你看來,近年來哪些風險最值得關注?怎麼看2025年世界經濟的前景?
安屹傑:《全球風險報告》提出了許多需要全球共同關注的緊迫挑戰。在今年的報告中,“國家間武裝衝突”被列為最主要的風險,這在當前的地緣政治環境下是可以理解的。此外,極端天氣事件以及虛假資訊和誤導資訊的傳播也被列為重要的全球性風險。近年來,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氣候風險和虛假資訊的傳播正日益加劇,解決這些問題是需要協作性的應對方式的。
展望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仍將因不確定性而放緩,或至少低於疫情前的年平均水平。儘管全球經濟已經經受住了多次衝擊並展現了韌性,但投資疲軟和價格波動仍是需要關注的挑戰。尤其是在美國,強勁的經濟表現將使利率保持在遠高於本世紀10年代的水平,並繼續導致勞動力更加稀缺且成本更高,這對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25年和2026年的全球增長將維持在3.3%,而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預期增速為5.1%。區域內的貿易往來可能使亞洲地區在面對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時,保持一定的增長勢頭。BCG最新的研究預測,印度到2033年的年貿易總額可能達到1.8萬億美元,與其高GDP增長相符。與此同時,東盟國家的貿易預計未來十年將以每年3.7%的速度增長,特別是在電子產品等工業價值鏈中的深入整合。而中國仍將在這一過程中繼續扮演重要角色。
GenAI具有革命意義,
但九成企業仍在觀望
Q
《21世紀》:近年來,在達沃斯會議上,人工智慧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一方面,這可能是人類邁出的最具革命性的一步。但另一方面,有關人工智慧是否是泡沫也存在一定爭議,包括投資是否火熱、估值是否虛高以及應用效果是否達到預期。你怎麼看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技術的前景?企業對於這項技術採取了怎麼樣的態度?
安屹傑:生成式人工智慧因其變革性而備受關注,這不僅僅是一次漸進式的發展,而是一場革命。從提升生產力到重新定義客戶體驗,生成式人工智慧具有強大的價值創造潛力。
然而,企業和投資者需要對這項技術保持理性預期。根據我們BCG對1400多位高管的調查顯示,生成式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企業運營方式,但90%的企業領導者仍在等待它渡過炒作階段,或只進行了非常有限的試驗。
BCG正與各行業的客戶合作,幫助他們以負責任的方式挖掘人工智慧的價值。研究表明,企業領導者正在從多個職能領域中獲益,例如運營(23%)、銷售和市場營銷(20%)、研發(13%)以及客戶服務(12%)。與此同時,他們對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態度日益務實,在嘗試新技術的同時,注重透過明確的指標來衡量投資回報率。
因此,儘管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具有革命性意義,但企業必須將其應用與整體戰略和優先事項相結合。生成式人工智慧是一種強大的賦能工具,只有在經過深思熟慮和負責任的部署時,才能實現其價值最大化。
金磚機制在能源、金融等
領域影響力不斷增強
Q
《21世紀》:讓我們談談當前的全球治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國家加入金磚國家,大型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事務中發揮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金磚+”的不斷擴員對於能源貿易、國際金融、全球供應鏈、科技合作產生怎樣的影響?怎麼看中國在金磚機制中發揮的作用?
安屹傑:隨著更多的新興市場加入“金磚+”,我們可以預見未來金磚國家將在全球事務中擁有更多的發言權。截至2024年,這10個“金磚+”國家佔據了全球一半的人口和五分之二的貿易量,幷包括了主要的能源生產國和進口國。這種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的新變化,將迫使全球企業在投資戰略中重新考量這些因素。
首先是能源貿易。隨著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的加入,“金磚+”成員國目前佔全球天然氣產量的約32%和原油產量的43%。如果哈薩克、科威特和巴林進一步加入,這些佔比還將繼續上升。此外,“金磚+”國家還佔全球石油進口的38%,其中中國和印度是主要進口國。
其次是國際金融。迄今為止,“金磚+”在機構建設方面的最大進展體現在專案和發展融資領域。新開發銀行(NDB)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成立是向金融自主邁出的重要一步。截至2023年,這兩大機構在多個領域累計承諾超過710億美元的信貸支援。
再次是全球供應鏈。“金磚+”成員國既是關鍵原材料的供應者,也是龐大的消費市場。在一個更加多極化的世界中,企業可以考慮構建能夠充分利用“金磚+”經濟體的供應鏈,從而增強對地緣政治和貿易衝擊的韌性。
此外,還有科技合作。擴大的金磚機制為關鍵技術領域的合作創造了機會,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字化、航天和清潔能源等。在科技進步的驅動下,“金磚+”國家有望在金融科技、電商和數字公共服務等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國作為金磚國家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其經濟規模和技術領先地位為這一機制的許多倡議提供了動力。總體來看,“金磚+”的擴員標誌著全球經濟秩序向多極化的重要轉變,這一機制在能源、金融、供應鏈和科技領域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強。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
經歷了顯著的轉型
Q
《21世紀》:在新形勢下,中國企業出海是一個頗受關注的話題。近年來,中國企業的全球化發展跟以往有何不同,有哪些新的趨勢?比如,棕地投資、綠地投資,還是投資併購更多?哪些地區和行業成為熱點?國企還是民企居多?海外營收情況如何?你覺得中國企業出海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安屹傑:近年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經歷了顯著的轉型。儘管拓展國際市場的雄心依舊強烈,但其戰略、目標地區和行業重點已發生重要變化:
首先是投資策略的轉變。綠地投資呈上升趨勢,尤其注重在發展中市場建設本地化基礎設施;併購活動仍在繼續,但更具針對性,重點放在獲取技術、品牌和市場準入,而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隨著地緣政治帶來的挑戰,中國企業正在從單一功能(如製造、銷售)向建立端到端本地化供應鏈轉型,同時利用人工智慧、電商和綠色技術在全球市場建立領先地位。
其次是地區熱點的變化。東南亞新興經濟體正在快速增長,為中國企業帶來了新機遇。從2021年至2023年,中國對東南亞製造業的累計投資超過400億美元,遠超其他地區。另外BCG報告顯示,東盟預計到2033年將佔中國貿易增長的一半,這主要得益於強化的自由貿易協定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中國透過與東盟國家的雙邊和多邊合作,進一步鞏固了在這一地區的夥伴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國企與民企在出海方面的表現上有所不同。民營企業的表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推動創新和採用靈活運營模式方面;而國有企業仍側重於在重工業、基礎設施和能源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當前中國企業出海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地緣政治帶來的不確定性。根據BCG調查,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企業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視為主要挑戰。此外,實現本地化的戰略與運營也是挑戰之一,實踐本地化戰略變得至關重要,包括建立海外研發能力、融入當地生態系統,以及快速迭代市場策略。另外,在價值鏈上的核心能力建設也正在成為中企國際化程序的關鍵優先事項。
總體來看,中國企業透過在投資策略、行業關注點和地區優先順序上的戰略轉型,正在重塑國際化格局。民營企業在推動創新和市場進入方面表現強勁,而國有企業則繼續在基礎設施和能源領域發揮主導作用。然而,地緣政治帶來的不確定性和本地化挑戰仍是企業出海的主要障礙,成功的關鍵在於以靈活性、可持續性和協作精神應對這些複雜性。
在氣候行動方面,亞洲
是一個有趣的矛盾體
Q
《21世紀》:最後,我想問一下亞洲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的角色。面對發展和減排的平衡難題,再加上能源安全的問題,你怎麼看亞洲應對氣候變化的潛力?資金缺口巨大、關鍵技術尚未突破等難題,是否會成為亞洲氣候行動的阻礙?
安屹傑:在氣候行動方面,我認為亞洲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矛盾體:一方面是面臨緊迫的挑戰,另一方面則是蘊藏著潛在的解決方案。我們必須承認一些不容忽視的事實:以當前的投資水平,全球氣溫將持續沿著3°C以上的路徑上升,到2100年,累計GDP損失可能高達16%至22%。而亞洲擁有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城市,同時也是全球碳排放量的一半來源地。
然而,正是這種緊迫性推動了亞洲在氣候技術創新方面的大規模努力。例如,亞洲在太陽能發電和電池儲能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中國在過去20年中對太陽能面板生產進行了大規模投資,使太陽能面板的成本下降了95%以上。與此同時,電池儲能成本也在不斷下降,大幅降低了獲取太陽能的總成本。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太陽能有望在能源使用中取代化石燃料,成為主導能源。預計到2030年,亞洲安裝的太陽能發電容量將是西方的兩倍以上。
儘管資金缺口和技術突破的挑戰確實存在,我依然對亞洲在氣候行動中的潛力保持樂觀態度。亞洲不僅需要解決這些問題,同時也在透過創新推動規模化的氣候行動,這使得亞洲不僅成為挑戰的焦點,也成為解決方案的關鍵推動者。
推薦閱讀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BCG影片號
掃描左側二維碼
關注BCG數智港
快來關注我們吧
宣告
原創內容的最終解釋權以及版權歸波士頓諮詢公司所有。如需轉載文章,請在資訊欄輸入“轉載”,獲取轉載須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