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長文】AI亂世之下,產品經理該何去何從

You're
小戴沒得覺睡
here
AI 亂世之下,產品經理何去何從
去年 10 月在深圳見過我的朋友們都知道,我從去年回國演講之後,就開始看一些機會

。從去年 11 月到今年 3 月陸陸續續也拿了一些 offer,但是都不足以離開 LinkedIn(文末我也會分析一下不離開 LinkedIn 我做了啥

)。不過大大小小的廠都面了一遍,怎麼面早期創業公司,以及現在創業公司都是什麼情況,有很多真心實感,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去年 11 月我回到美國之後就投了 Meta 和 Google,為回到 job market 做準備。儘管我這次主要目標是創業公司,但是 Meta 和 Google 可以用來練習,也順便知道其他公司都在做啥。
然後我就開始了早期創業公司的 research。首先我雖然 2c 2b 都做過,但是我的偏好非常明確:我的性格,能力都更適合做 2c。不過目前在美國,絕大多數 AI 創業公司都是 b 端。
01
創業公司
越是早期的創業公司,越不太可能從 LinkedIn 這樣的平臺招人。大家都透過關係網給某個人開一個崗位。如果你看到一個 A 輪左右的創業公司在 LinkedIn 這樣的平臺 po 出來了一個崗位,大機率是那個開了這個崗位的 candidate 已經在面試中後期了,這家公司還想看看 who’s out there。雖然並不是說那個開崗位的 candidate 最終就一定能拿到 offer 入職(所以你還是需要繼續投

),但是說明很多人都已經在 pipeline 裡面了。

如何讓創業公司給你開一個崗位?
  1. 你需要認識這家公司的投資人 or 這家公司的 c level 高管
  2. 你對這家公司的戰略非常清楚,知道他們接下來需要什麼產品戰略
  3. 你有獨特的背景,是 the right person for the job
所以當初透過以上三點,我讓 perplexity, sierra 這兩家公司給我開了產品經理的崗位。
Perplexity 這家公司是我這一輪面試給我的第一個 shock

。講道理我在面試之前並不是 perplexity 的使用者,只是 Aravind 是我朋友的朋友,所以一直有關注。但是在面試的時候,head of growth 給我了一道 product execution 題,和我強調了三遍這是他們的真實實驗資料,我才知道這家公司已經這麼危機了

。因為 NDA 的原因我在這裡就不透露具體題目了,但是做過 growth 的人都知道,首先一家公司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才會做一些只為短期利益的實驗;而且一個為了短期 quick win 的實驗能給你的使用者量翻倍說明你的使用者基數太少,也說明大多數使用者“白嫖”的背後是對產品效果不滿意。而且作為 Head of Growth 還是 DS 出身,很多 ab 實驗的 practices 不理解,對資料也不敏感,能力真的很堪憂。perplexity 這家公司並沒有公開講自己的使用者數量 or DAU,而月活是一個非常容易造假的資料指標

。想一想我當時面試 perplexity 的時間剛好是 OpenAI 出搜尋的時候,所以可想而知 perplexity 內部壓力應該很大。

後來再看到這家公司幾個戰略都可以發現它很慌:
1. 著急開拓印度市場:做 c 端的朋友們都知道,印度市場其實 willingness to pay 並不高。美國市場對 AI 的採用率和付費意願都是相對較高的。所以創業公司早期都會特別關注如何讓美國市場的使用者使用自己的產品,

然後再走國際化。

2. 著急做廣告:廣告業務是一個早期 ROI 非常低的領域,原因很簡單,你沒有那麼多使用者資料來推測使用者喜好。所以這一步棋走得更像是在告訴市場“我們在做事情”的感覺。
3. TikTok 被美國下架的時候,提出要 merge TikTok:這個 proposal 讓觀眾有一種“你好好照照鏡子”的感覺。。

 體諒懸殊所以只敢提 merge,表面是在蹭流量,也是在給資本市場發出訊號。

從我面的這第一家 AI 創業公司開始,我就突然發現,目前的創業公司圈子很魔幻,很多人德不配位,能力堪憂,但是時代的機遇給了一個好位置(比如很多人早期入行 AI 是因為被大廠裁員等原因

)。即便是體量較大的 perplexity 都是噱頭大於價值。當然後來 2025 年諸多的事例,覺得大家也不奇怪這是一家不惜一切代價蹭熱度的公司。founder 蹭熱度沒下限,例如用 DeepSeek 不感激也要和中國撇清關係。說實話,你的公司和影響力還沒到需要站隊的地步。兩個月前看到了 b 站大 up 「課代表立正」 大佬的帖,真的是真爺們。

我也真切地感受到,大廠招人的公平合理是大廠的制度和規則下的結果。在 LinkedIn 工作的時候從來不知道為什麼需要 Women in Tech 這個組織的存在。

 直到遇到一個性別歧視者質疑一位女性是否可以帶來這麼多的使用者增長,創造這麼多價值的時候,我才會發現這個組織存在的原因。因此後來,我也不奇怪這位 head of Growth 會用另一位印度裔男性做這個崗位。面試創業公司和大廠不同,你的能力優秀可以讓這家公司的 CPO CBO 給你開一個崗位,但是可能會讓下面的人覺得不安、不信任。所以創業公司的招聘其實信任是關鍵,很 random,但是也可以理解。

這也是我的 shocking moment,讓我覺得在如今這個創業公司的亂世之下,作為華人的我們需要行動,需要表態,不然在亂世之後,我們的聲音會變得薄弱所以要多多支援華人創業者,支援華人的聲音。我在做 research 的時候,發現一家華人 CEO 的公司 fireworks AI,真心欽佩。因為我只看應用層,所以和 fireworks 不是很搭,但是聽了關於這家公司和採訪這位 CEO 的所有 podcast 和文章,真心佩服。

 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去看看!

Sierra 是一家明星創業者團隊,Bret Taylor 是 OpenAI 的董事會成員,也是之前 salesforce 的 co-CEO,Facebook 的 CTO。在面試 technical system design 的時候,我 present 自己設計的 Sierra 的技術架構,那時候我突然發現,其實 AI 應用的技術架構不是非常複雜,好像自己也能做。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我聊了很多 2b 的創業公司,發現每一家都異曲同工,甚至就直接抄成一樣的 

,反正 b 端的玩法和 c 端不一樣,更容易有一個可以養活自己的 business。

說到 b 端的公司,我聊了 customer service,sales,marketing 幾個垂類。目前的感受是, customer service 是一個 sweet spot,customer service 的底層技術相較於其他兩個也都更復雜一些,product market fit 也更好找,因為取代的不是大廠自己的員工,更多的是 customer service 的其他供應商

,所以對大廠 adoption 來說更容易。做 sales AI SDR 的公司目前發現 customer service 的創業公司在做自己的業務拓展,想一點點把 sales 的市場吃掉,畢竟底層技術差不多,customer service 的公司開始的比 sales 的公司早

marketing 的創業公司現在都還在尋找自己的 product market fit。我個人覺得大部分 marketing 的 AI 創業公司都沒什麼意義,尤其是提供 insight,來 improve ads performance 的公司,絕大多數都是悖論。因為只要你是基於已有的 ads 生態,你和 Google meta LinkedIn 這樣的 ads platform 相比就沒有足夠的資料支援。說白了就是 vision 不夠長遠。我在 2023 年寫過一篇文章,小戴聊行業|AGI 對數字廣告行業影響,聊 LLM 對廣告行業的影響,很多 AI 創業公司想的還沒我 2023 年想的遠。。那還不如別幹了 

。如果真的要做廣告,應該考慮如何在對話場景下加入廣告,而這樣的廣告又有什麼不同,如何打差異,應該是對廣告和 gtm 領域創業者的挑戰。

因為我的目標公司是 A 輪左右的 founding 產品經理或 head of growth,這樣的公司都在 100 人以下,我 cold reachout 的方法基本上就是把公司裡所有的人都在 LinkedIn 上加了,不同位置的人即便不是 decision maker 也能給我一些 insights。有一些公司的 pm,founding member 都對公司的未來不樂觀,並且想往大廠跳,這是我過去幾個月的第二個 shocking moment。我覺得這世界就是個圍城。大廠的我們想去創業公司,創業公司的朋友們想跳大廠。

 亂世之下,所有人都是焦慮的。

02
網際網路大廠
說到圍城和大廠,我們就說迴文章的開頭,那你會問 Meta 和 Google 我面的怎麼樣了。
Meta 整個面試流程是真的專業,流程非常快而且很明晰。最後我在今年 2 月拿了 offer,不過最後我拒了 offer,原因有以下幾點:
  1. 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大概不想去另一家大廠了。大廠怎麼執行我覺得過去的四年我認識得差不多了。
  2. 和其他大廠一樣, meta 對外開放的團隊並不是最 sexy 的團隊。大廠 hiring manager 們都是優先考慮內部轉崗。我曾經對一個團隊非常感興趣,hm 對我也很感興趣,並且告訴我這是一個新團隊,他手下有三個崗位。

     第二天 recruiter 就告訴我他手下崗位都滿了。。

Google 是直到我三月都拿了好幾家 offer 了,

 我也沒面完。。除了 Meta 以外,我還拿了幾家創業公司的 offer,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畢竟這些創業公司都是非常早期,也沒給我 sponsorship 我也不應該打廣告。(這並不是小戴要錢的訊號 

但是後來我也沒有接創業公司的 offer,原因:
  1. 我對 c 端的公司都更感興趣,但是 c 端公司給我的產品 scope 還沒有我在 LinkedIn 的 scope 大。關注我已經很久的朋友們都知道我在 LinkedIn 一個人負責 $1 billion ARR 的產品,而且還透過這個產品影響使用者增長。我並沒有在我 c 端創業公司給的 offer 裡看到既能做 $$ 又能做使用者增長的產品 scope。
  2. B 端的 offer scope 相對更大一些,但是我對 b 端不是很感興趣。
  3. 我們之前說到德不配位的問題,其實很多創業公司壓力很大可以理解。但是正是在壓力之下,才能看到一個人的為人處事。在 LinkedIn 的四年,我有幸跟著一位非常有能力也很有人格魅力的 leader,

     我願意每天早 8 到晚 11 工作,為了她賣命。過去的四年,我看著她從 director 到 sr director 但現在的副總裁,她壓力也很大,還在這四年期間變成了兩位孩子的媽媽,但是也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下,你才能真正看到一個人最底層的 decency。很多創業公司為了創業而創業,以為創業壓力就是自己可以對身邊的人差的藉口。人生還沒到哪裡,還是之前送 perplexity 的那句話,做人照照鏡子。

所以說了那麼半天我還是在 LinkedIn 

 。。

不過除了在 LinkedIn 三個季度賺了一個億以外 

,我還打算做一個專案。

從我 2020 年開始寫文章到 2025 年的今天,我見證了疫情期間的就業市場,也見證了今天 AI 時代下的魔幻,我最大的收穫就是,不論滄海桑田,一定要溫柔待人。這個世界就是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不要因為一時的漲和跌就目光短淺,急功近利。
另外一個心得就是,這世界是一個圍城,永遠不要低谷了自己的價值,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停止獲取資訊。越是在亂世之下,越是 everyone talking with everyone,來了解他人的處境,從而瞭解自己的計劃。在過去的四個月頻繁和創業公司溝通,我發覺 LinkedIn (或大廠)的人活在一個泡沫之中,創業公司的人也是活在泡沫之中。

而這個世界瞭解雙邊並且做出真正有價值的產品的人是太少數了,就像是既瞭解如何做一個傳統優秀的工程師,有了解如何利用 AI 來增大自己的效率的工程師也很鳳毛菱角。當世界如此分裂的時候,兩邊的人們如此分歧的時候,才是技術真正給社會帶來革新的前兆。所以不要停止學習。

在過去的五年,我和我的團隊給關注我的同學,在我社群裡的朋友們牽線搭橋了將近 6000 位朋友,就是為了讓大家突破自己生活中的資訊繭房,跳出自己的圈子瞭解圈子外面的資訊。你想了解別人的工作,別人也想了解你的工作。很多時候,大家在一個圈子久了,反倒看不到自己的價值,不知道自己能給別人提供什麼。

諸不知我們每一位在工作前線努力著的人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優秀。

所以我做了一個 AI social network,根據每個人的背景和想要了解的資訊,你的 agent 會帶你認識一位可以幫助你,並且想向你學習的同學。上週日剛剛釋出了第一版本,目前有將近 500 位使用者,大家有想要認識的人,可以給 www.giveandtake.ai 傳送自己的請求,我們有同學推薦給你的時候會聯絡你。

 微信上打不開 Google 登入,所以大家需要在瀏覽器開啟頁面)。

歡迎大家試用產品,並且告訴我反饋。不論你是在找一個領域的專家,還是找一位聯合創始人,還是找一位一起學習/面試的夥伴,我的產品都儘可能滿足大家的要求。

這個產品的初衷就是代替我和我的團隊幫大家找人,大家可以自行找你想要找到的同學。

這是我們第一版的產品,所以會有很多不便的地方,歡迎大家在微信後臺回覆“使用者反饋”加入社群提供反饋!小戴真心感謝大家的支援!
求職建議
最後,如果你現在在找產品經理的工作,我有以下幾個建議:
  1. 大廠都在縮招,尤其是初級崗位,畢竟 AI 賦能中高層,大家的產出就不需要招聘初級的同學了。所以目前這個招聘市場,不要只投大廠/創業公司,肯定要都投的。
  2. 大廠的招聘都更偏實際,不僅僅是之前大家熟知的案例分析的面試題(詳情請參考小戴的 b 站“小戴沒得覺睡”模擬面試影片),而且你必須瞭解這個廠目前在解決的問題是哪些,這些人的 top of mind 是什麼。現在的大廠都是想找一個可以解決一個特定問題而且迫在眉睫的專家。
  3. 中小廠的面試更 random,現在很多中小廠也都 follow 大廠是案例分析,但是中小廠肯定更偏簡歷面一些,所以你要有相關經驗。怎麼有相關經驗:
    1. 自己 build 一些 AI 應用。目前開發成本這麼低,我真心呼籲大家多多 build 產品。

       我也覺得之後的網際網路行業會更分散式,不會像今天的網際網路行業這麼多壟斷。

    1. 多學習一些 AI 的技術。這也是我為什麼去年年底的時候在公眾號上寫了這篇文章,希望大家對 AI 應用今天使用的技術有一個粗淺的瞭解。

       Andrej Karpathy 是個不錯的資源,結合 chatgpt 可以幫你解釋很多技術難點。

如果你是學生,現在各個 AI 創業公司都是從學校做增長,因為學生獲客成本低,而且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所以如果你可以變成這些公司的資源,就變成這些公司的資源,從而瞭解各個創業公司都在做什麼。不過就像我的產品 giveandtake.ai 一樣,任何的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都是要 give and take。

 不要被創業公司白白佔便宜,該學到的東西要學到,該要的資源也要要到。像我之前說的,現在創業公司很多人並不是很 decent,所以要留個心眼。

願我們都在這亂世之後,驀然回首,笑望八百里路。
 關注小戴,和我一起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