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投資龍頭?

作者:雲墨
來源:云云雲的書房(ID:Yun_Study_Room)
今天給大家提供一個視角,分享一個別處看不到的獨家內容。
問:一個公司比另一個公司收入規模大一倍,那是不是兩家公司的綜合實力就相差一倍嗎?
答:不是相差一倍,而是相差幾倍、甚至是幾十倍!
這個事情很好解釋,但是最開始寫下面內容,還擔心畫個圖會不會把讀者嚇跑,不過我查了一下,下面的這個知識是小學四五年級的內容,大家不用擔心。
假設有2個正方形,一個正方形的邊長是1釐米,另一個正方形的邊長是2釐米,那大的正方形比小的正方形大多少?
答案是4倍,因為正方形的面積是2×2=4,而小的正方形是1×1=1,所以大正方形的面積是小正方形的4倍。
同樣的小學知識,有兩個立方體,小的邊長是1釐米,大的邊長是2釐米,問大立方體的體積比小的立方體大多少倍?
答案是8倍,因為大立方體的體積是2x2x2=8,而小的立方體體積是1x1x1=1,所以大的正方形是小的正方形的8倍。
這跟我們投資有什麼關係?上面這一幾何原理同樣適用於企業競爭。
當我們看到一個公司比另一個公司收入規模大一倍的時候,可能人數是另一個公司的兩倍,每年的研發是另一個公司的兩倍,產品品類是另一個公司的兩倍,甚至市場覆蓋度、口碑差異、廠房規模、資金實力、管理能力,都是另一個公司的兩倍,積累到一起的差別就是:
2×2×2×2×2……=2ⁿ
所以,表面上一個公司是另一個公司的兩倍大,但是實際上一個公司的綜合能力是另一個公司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大公司很難被小公司給顛覆掉,很多人總是想投資小公司,認為小公司彈性大,但是實際上,龍頭企業和第二名、第三名的差距,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相信朋友們應該遇到過,十年前的行業龍頭,十年後龍頭依舊是它,甚至公司差距越來越大了,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這裡不代表說龍頭公司就永遠是龍頭,只是想表達說龍頭和第二名、第三名的差距,往往是超過我們平時的認知的。
博主曾經問過自己一個問題,既然一個公司只比另一個公司收入少一半,那能不能在某一年,小的那個公司透過燒一筆錢,把員工數量翻倍,實現對大公司的追趕?
如果能,那肯定滿市場都是行業第一被行業第二幹翻的案例,為什麼沒有出現這種情形呢?
的確,燒一把錢可能是把員工數量翻倍了,但是新招聘進來的那部分員工並不具備老員工的能力,他們並不能在一年內實現同樣的產出。
即便員工翻倍了,能力也跟得上,但是研發、市場推廣、口碑都是過去數年的積累,也不可能在一年內趕上。因為產品矩陣上有差距,市場口碑有差距,所以即便人數和能力跟上了,那收入還是不可能跟得上。
企業的能力是方方面面的,它是一個多維度的體系,第二名和第一名雖然某一方面差得不多,但是多維度乘積下來,那就差別巨大了。
這個邏輯不僅僅適合公司之間的差異,其實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當我們看到某個國家強大的時候,它強的不僅僅是GDP,拆開看會發現強國的教育很強、國際影響力很大、研發體系很完善、資本市場很有韌性等,它是一個多維度的東西。
投資就應該尋找質地好的公司,而行業龍頭,就是質地最好的公司。
那投資的時候,怎麼找龍頭?這裡簡單分享幾個方法。
最偷懶的方法就是找板塊裡面市值最大的公司,市值大本身就說明問題,把最大的公司研究透,已經成功了一半,也可以是透過財務指標來尋找,比如說就之間找行業裡面收入最大的、毛利率最高的、ROE最好的等等。
但是說投資龍頭的時候,又常常有個誤解,以為整個行業裡面只有最大的那一個標的可以投,其實這樣會漏掉了很多魚。
我更加喜歡的是邏輯好的子板塊龍頭,特別是利基市場裡的頭部公司,一方面利基市場的龍頭,它的競爭格局更加清晰,因為市場並不大,所以沒有太多的公司參與,另一方面,這類業務多屬於偏上游,無論下游誰成功,上游的公司都受益。
舉個例子,比如說晶片設計軟體EDA,無論下游哪家公司成功,都需要它,而且參與的公司沒有那麼多。當然,這裡不是當下推薦EDA,因為國內的EDA的確估值的確不低,但是不代表不可以關注,可能有一天價格就合適了。
還有就是那種自我強化的商業模式,因為當某個商業模式可以讓龍頭公司的地位自我強化,那就很容易看懂,這種賽道的前景非常清晰。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