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說,今年不用過緊日子了?

1545個字 閱讀時長:5分鐘
中產先生 | 洞見時代 發現價值 講述生活
好過一些。
這幾年,大家都知道,因為經濟動能轉換,規範地方舉債的原因,地方從開始過緊日子到習慣過緊日子,不斷壓減開支,降低預算,過緊日子也成了歲末年初大家耳熟能詳的詞語。
不過今年剛召開的財政工作會議上:
過緊日子的表述消失了。

這引起了不少人的熱議,加上最近某個群體漲工資的事情,大家對這個事情存在或多或少的誤讀。

為什麼不再提過緊日子了?

主要有幾個方面原因:
1、地方的經濟定位
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一個很大的區別在於:

地方不止是服務部門,還是經濟活動深度的參與者。

以中國為例,地方不但提供公共服務,還掌握了絕大部分核心資源和生產要素,深度參與各類產業開發和經濟建設,這一度被認為是後發國家的優勢。

所以地方也是經濟的火車頭和發動機。

約束地方舉債只是權宜之計,因為這個火車頭一旦熄火,對整個經濟的發展影響還是很大的。

地方、企業和居民三個部門全都在降槓桿,經濟怎麼好得起來?

這個時候,必須讓地方把槓桿重新加起來,兜底整個經濟的發展,再過緊日子縮手縮腳就不合適了。
2、過緊日子的負面影響

地方主要兩個職能:

一是事權:治理一方平安,給當地提供公共服務,發展經濟和產業。
一是財權

:事權的履行需要財政支援,除了國家的轉移支付,還要自己搞錢。

過緊日子容易造成一個現象:

財權和事權的不匹配。

一旦不匹配,也會帶來兩個問題:

一是基本的服務提供不了,或者說治理跟不上。

二是亂作為,亂罰款,亂收費來自己搞錢。

後者的負面影響更大,去年下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遠洋捕撈,已經說明問題。

所以,從治理的角度來說,也不能一直過緊日子。
3、微觀經濟的影響

主要說兩個事:

地方化債和某個群體漲工資。

地方化債,其中有一個部分就是:

清理拖欠賬款。

有專家簡單核算過,目前地方拖欠企業的相關賬款:

高達10萬億。

這10萬億如果能清賬,就相當於給經濟注入了10萬億的活水,企業可以給上下游結賬,上下游可以給員工發工資和年終獎,員工有了錢就可以消費,經濟不就活躍了嗎?

昨天還有個熱搜:

某地工程公司給員工印消費券抵工資。

這好像不是一起了,不就是因為當地結不到款嘛。

另外,給某個群體漲工資,一方面這幾年過緊日子很多人被追回績效工資,另一方面因為他們保障相對比較足,發到手裡就會去消費,消費了就流通到市場上成為別人的收入,如果全民漲,很可能大部分又存到銀行了。
很多事情:
看起來不合理,其實背後有大家不瞭解的邏輯。
多想一想就清楚了。

今年開年第一會,各地都摩拳擦掌拼經濟、拼落地,兩重專案上馬,兩新政策補貼,希望今年大家都好過一些。

最後:
開年第一週已過,捋一下政策。
跨年政策一般是三步走,12月中旬中央兩場重磅會議定調,12月底1月初各部委部署工作,1月中旬地方兩會落地政策。
今年的政策框架基本都有了,能落地多少呢?
可以繼續閱讀:要動真格了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一些新情況

10個朋友讀過   趨勢

給誰發錢?

500個點贊趨勢
一場大戲

閱讀10萬+   深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