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雪濤 張偉
來源:雪濤宏觀筆記(ID:xuetao_macro)
導語:“務實”並非“積極”的反義詞,相反,對現實困難“務實”的評估可能恰恰是“積極”發力的前提。
截至目前,31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兩會均已召開。在2025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處處體現著“務實”的特徵。
第一個“務實”體現在對經濟增長的訴求上。
2024年,多數省份沒有完成年初所設定的增長目標。目前,共有25個省份披露了2024年的GDP增速,其中4個省份超額完成了經濟增長目標、佔比16%,5個省份剛好完成了年初的目標、佔比20%,而其餘16個省份則沒有完成年初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佔比高達64%。事後來看,相較於全國恰好實現了年初5%的GDP增速目標,多數省份在2024年經濟目標的設定上可能略顯“激進”。

而地方政府202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顯然要更加“務實”。31個省份中,僅天津上調了經濟增長目標0.5個百分點,15個省份的目標持平於2024年,而其餘15個省份則進行了下調。其中,海南下調幅度最大,高達2個百分點,可能與海南2024年經濟增速大幅低於年初目標有關。2024年初,海南設定了8%的經濟增長目標,而實際的增速則僅有3.5%。考慮到2024年多數省份未能完成增長目標,適度下調2025年的目標增速本質上是正視現實壓力的一種表現。

不過,從6個經濟大省和北京、上海兩個重點城市來看,2025年全國經濟增長目標可能仍然會設定在5%左右。
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支援經濟大省挑大樑,鼓勵其他地區因地制宜、各展所長”,因此經濟大省仍然是2025年全國經濟增長的“壓艙石”。6個經濟大省中(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僅四川將經濟增長目標由2024年的6%下調到了5.5%,其餘均與2024年持平。北京、上海兩個重要的直轄市的經濟增長目標也持平於2024年。用2024年GDP規模為權重進行加權以後,6個經濟大省及北京、上海2023-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的加權平均值均為5.2%。
因此,我們預計全國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可能也會持平於2024年,即5%。

第二個“務實”體現在對通脹目標的設定上。
除了黑龍江沒有公佈2024年CPI目標,山東、湖南、雲南沒有公佈2025年CPI具體目標以外,其餘27個省份中有26個省份罕見地將CPI目標從過去的3%下調到了2%,僅西藏維持了3%以內的通脹目標。
地方政府對通脹目標的集中下調,可能也有2024年物價的實際表現偏弱有關。2023、2024年,全國CPI增速的目標均設定為3%以內,但實際的CPI增速均僅有0.2%,遠遠低於年初設定的目標值。
從地方對通脹目標的調整來看,我們預計全國的CPI目標可能也會下調至2%左右,將會是2004年以來首次低於3%。一來,這可能是政策正視當前物價壓力的一種表現;二來,這可能意味著政策對物價的重視程度將會更高。


第三個“務實”體現在對財政收入的預期上。
截至目前,共有14個省份公佈了2024年和2025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增速目標。除了遼寧的增速目標持平於2024年以外,其餘13個省份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調,下調幅度平均達到了1.8個百分點。可能與2024年地方財政收入低於預期也有一定的關係。

第四個“務實”則體現在對擴大內需的目標設定上。
多數地方政府將擴大內需作為了2025年首要的重點工作,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體現了地方政府對內需的重視程度。但各地社零增速和固投增速的目標並未因此更加激進,反而變得更加謹慎。

20個公佈了2025年社零增速目標且與2024年可比的省份中:有15個省份下調了社零增速目標,平均下調1.5個百分點;4個省份目標持平於2024年;僅海南將社零增速目標從8%上調至10%。
固投方面,可與2024年進行比較的有18個省份。其中有9個省份的固投增速目標出現了下調,平均下調1.9個百分點;5個省份目標持平於2024年;重慶、江西、吉林、西藏四個省份則進行了上調。


可見,相比於2024年,地方政府對2025年的經濟預期更加“務實”。但“務實”並不代表消極,反而可能是正視壓力的表現。
2024年9月12日,黃河流域座談會上,將2024年經濟工作基調由三中全會和730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堅定不移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改為“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從“堅定不移完成”到“努力完成”,政策力度表面上看有所減弱,但這與926政治局會議提出的“當前經濟執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和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一樣,都是政策對經濟壓力更加客觀、務實的評估。而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更加務實的預期和評估,才有了926以來的政策加碼發力和一攬子增量政策。
因此,“務實”並非“積極”的反義詞,相反,對現實困難“務實”的評估可能恰恰是“積極”發力的前提。
風險提示:
1、部分省份《政府工作報告》披露不完整,可能會導致分析出現偏差。
目前,省級兩會雖均已召開,但仍有部分省份對外披露的是《政府工作報告》的簡要版本,細節內容尚未完全披露,可能會對分析結果產生影響。
2、海外經濟超預期波動或將影響國內政策出臺節奏。
目前,特朗普新政尚在逐步推出,日本貨幣政策基調也處在轉變的過程中,海外經濟、政策可能會有超預期變化,進而對國內經濟、政策產生影響。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