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回顧經濟史上的歷次經濟危機

撰 文吳曉波

企業家就像一個船長,每天都要考慮前面有沒有險灘激流,如何繞過去。整個宏觀形勢到底是以怎麼樣的方式往前走,這就是大勢。充分把握了大勢,船長才可能對前方的狀況有更準確的預期。

2013年,中央政府換屆,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出臺新的經濟變革綱領,我們正處在一個改革階段性的時點。當前,關於中國經濟流行兩個判斷:一種認為2013年中國正在經歷轉型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改革時期。如果在今年以後能夠保持7%的增長,CPI控制在2%左右,而美國經濟保持2%的增長,CPI控制在1%左右,中國經濟將在12年到16年之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講,我們這一代人是非常幸運的。
但也有人對中國經濟很悲觀。從2012年到今年年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連續在美國的《外交事務》和《紐約時報》的專欄裡發表文章,預言中國經濟正在崩潰。認為中國經濟將崩潰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整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糾結在一起,產生了重大的社會矛盾。二是中國經濟體轉型一直非常不順,產業結構調整、轉換經濟增長方式,早在1997年的中央檔案裡就出現了,但十五、六年之後,仍沒有轉換成功,所以克魯格曼認為中國整個經濟結構已經剛性化了,被投資、被重工業所佔領,居民儲蓄很高,內需不足,正處在崩潰的邊緣。
改革史上的黑色預言
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則認為,中國的發展是一部最偉大的經濟改革史,它無法用現代西方的制度經濟學來解釋,屬於哈耶克所說的“人類行為的意外後果”,充滿莫名其妙的偶然性原因。在這改革開放短短30多年的發展史上,西方就曾經做出過至少四次關於中國經濟崩潰的黑色預言。
物價闖關  1978年搞改革開放的時候,中國把一些生產資料的製造和銷售逐漸向民間開放。在此之前,中國沒有一傢俬營企業。1956年一季度以後,中國的民營企業家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把企業捐給了國家,私人資本慢慢退出經濟舞臺。為什麼中國沒有百年企業?為什麼中國的企業家階層和企業家精神是斷層的?正是這個原因。等到1978年以後,這批人重新回來,最早的名稱是叫個體戶、暴發戶、萬元戶;“企業家”這個名詞出現在1984年,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論。有藝術家、文學家、科學家,不就是賺一點錢,也能叫“家”嗎?
到1988年,私人資本在整個中國經濟總量當中是三分天下有其一。這個不斷放鬆的過程,也是中國經濟由短缺經濟向過剩經濟轉型的過程。市場迴歸的過程伴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1988年官方的統計CPI漲幅是22%,當時下決心要物價闖關,計劃內價格和計劃外價格並軌。闖關,意味著整個中國所有的商品價格將全部由市場進行調節。很可惜,物價闖關運動搞了三個多個月就失敗了。當時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到11月底,整個上海的東西全被搶光。那時候上海曾出臺了一個法令,到商店買壓力鍋要憑1988年當年的結婚證。物價闖關失敗,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大的一個挫折。
1989年之後,西方世界對中國開始政治和經濟上的雙重封鎖,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陷入低迷狀態,西方世界發生了重要的蘇東變局,於是在1990年,西方認為中國經濟要崩潰了。1990年的中國經濟確實非常差,差到當年發生了三角債。當時在北京有一個易貨博覽會,開支票、籤協議,誰都不相信誰,整個資金鍊全部在流通環節繃住。1991年底,朱鎔基出任管中國經濟的副總理,嘗試把三角債解開,整頓民間的金融秩序;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重新回到了發展市場經濟的主旋律,中國僥倖逃脫了1990年這一大劫。
內外交困  1998年,中國又發生一次大的經濟危機,這次是內外交加的問題。當時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滬深兩市跌了30%多,中國第一次發生民營企業大倒閉浪潮。1998年夏天恰又發生了長江大水,西方認為中國經濟會在這一年崩潰。結果是朱鎔基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經濟改革運動,一直影響到今天。
第一,允許民間企業的外貿進出口自主, 1998年以後慢慢開放了進出口的自主權,中國民營企業大量開始轉型,外向型企業就是從1998年開始產生的。江浙滬這一帶地區,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基本上在10%左右。到2008年最高的時候,浙江和廣東省大概都在70%左右。壞處是企業不需要做品牌,不需要技術進步,完全靠產能擴張解決發展問題。當時網際網路也出了一些好的企業,阿里巴巴是在1999年創辦的,其電子商務的基地是在江浙一帶,這裡也是整個中國製造業出口的基地。
第二,把房地產從籠子裡放出來。1998年出臺兩個政策,第一,取消福利分房,變成商品房制度。但中國很多的中產階級買不起房子,於是1998年央行出臺第二個政策,鼓勵按揭貸款,中國從此進入了商品房時期,住房成為老百姓這輩子買的最大商品。買了房子以後還要買空調、冰箱、洗衣機,如果住得很遠還要買汽車……與房地產相關的76個行業的內需也被拉動了。
第三,1998年發動了一次城市化建設,在東南沿海地區建高速公路,帶動了大規模的政府投資。
直到2013年的今天,我們判斷中國經濟好不好只問三件事:外貿有沒有起來、內需有沒有啟動、政府投資能不能保持。以房地產為主的內需、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外貿經濟和政府為主的政府性投資,在1998年以後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三架馬車,到今天,我們依然是按照當年的邏輯往前走,但這也成為籠罩著中國經濟的巨大陰影。
入世危言  2001年,西方又開始認為中國經濟要崩潰,一本《中國即將崩潰》的書進入北美前十大商業暢銷書。當時預測十年之後,即2011年中國經濟就要崩潰。主要原因是,西方認為中國加入WTO以後,國際資本、國際企業會進去,中國本土企業根本抵不住競爭,會被沖垮。認為首先會被沖垮的就是金融業,然後是糧食、汽車、房地產。以致於王石在2001年預言,中國房地產加入WTO以後房價會跌30%,成為房地產業的笑談。實際上,這幾個中國支柱性行業並沒有被沖垮,中國成為入世後最大的受益國。
危機預言:
解答四個問題
目前,我們正在經歷第四次危機預言:經濟結構僵化,儲蓄過高導致需求不足,產生經濟滯脹,這些現象都存在,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經濟要崩潰了?
現在的確問題重重。1978~2008年的GDP平均增長是9.4%。2012年創下了經濟增長最低值7.8%,今年兩會,根據國務院的目標值是7.5%。廣義貨幣總量增長非常大,從2002年的18.3億增長到97.4億,過去的十年是貨幣不斷貶值的十年。經濟發展基本上是投資和泡沫化,十年中沒有進行任何的結構調整和改革,而是把泡沫不斷地做大。貨幣量在不斷增加,所有的體制矛盾不斷積累。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後,外貿就開始下滑,所有外貿企業都在考慮內外貿平衡,2009年已經向內需轉型。2012年,外貿的物量增長只有5.6%,是最近十三年來第一次回到個位數,而2008年之前這個資料在30%左右。
地方政府對土地的依賴在2012年仍然存在,土地出讓金的數額已經達到了2.68萬億,再加上稅大概1萬個億左右,佔中央財政很大的比例,佔到地方財政的48%,接近一半的收入都是靠土地出讓金。去年以來經濟不好,房地產調控以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很緊張,今年各個地方的財政支出基本上都砍掉了20%,所以政府變得很拮据。
再將央企和民營企業進行比較。國資委下的央企是120家,營業收入大概在23萬億左右。中國現在有1085萬家民營企業,營業收入大概也在23萬億左右。這是中國1978年以後,國有企業最為強大的一個時點,一家頂10萬家,西方歷史上還從來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中石油、中石化兩個石油企業的利潤,就相當於民營企業前200強的利潤總和。現在民營企業家為什麼移民,就是覺得沒有安全感,不公平。相當比例的有錢人在移民。資產階級要集體離開一個國家,通常是發生了戰爭情況。而當一個國家在走向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時間點上,還有如此多的人選擇移民,是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貨幣、土地、財政、國有企業,這是歷朝歷代的主要改革問題。如果改革得當,中國很可能將這四個問題全部化解。問題一旦有效化解,中國經濟在超過美國的時候將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經濟體。如果反之,中國還是有機會超過美國,卻是透過泡沫化的方式,貨幣不斷增發,那麼,超過美國的那一天也就是中國經濟崩潰的那一天。
李克強總理說:“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2013年以後,中國處在一個矛盾不斷激化、利益不斷重組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路徑選擇。很多人認為,中國應該在搞社會體制改革後再搞政治體制改革,在兩個改革之間架一個橋。社會體制改革有幾個任務與目標,包括:第一,以建設消費型社會為目標,增加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和民生福祉;第二,注重社會低收入階層的利益維護;第三,社會的基本盤要穩定住,需要靠幾個東西,包括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和住房。政府的公共投入是需要透過新增來解決問題,現在新增的部分中央幾乎是不花錢的,所以地方債務越來越高。未來地方政府在社會保障體制中的壓力就非常大,所以必須要提高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因為這樣必須要放權,地方政府的權力會越來越大。
船長在長河裡航行,水流有急有緩,河道有寬有窄。改革史上的宏觀波動週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有波段。中國宏觀經濟四五年就有一次大的波動,非常準確。1978年搞改革開放,1981年經濟過熱,1984年過熱,1988年經濟過冷;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經濟過冷,到了2004年經濟過熱,2008年又過冷。2012年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經濟週期。
每個企業都將活在三個週期裡:一是企業生命週期,二是產業生命週期,三是宏觀波動週期。企業家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先要問:我的企業生命週期在哪裡,我的產業生命週期在哪裡,整個國家的宏觀波動週期在哪裡?企業家要做的,就是在這三個週期中不斷調適。德魯克說,唯有經歷兩次成長危機的企業才算得上是成熟的企業。2012年的這次危機是宏觀危機,未來還將不可避免地經歷行業危機和企業成長危機,企業發展就是不斷經歷危機和克服危機的過程。偉大的悲觀主義者尼采曾經講過一句振奮人心的話:“那些沒有消滅我們的東西,將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本文根據吳曉波先生在中歐創業營的演講整理而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