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文革”式的批判方式批判平民娛樂“摜蛋”

日前,某些個京媒連篇累牘發表評論文章,從“警惕摜蛋沉迷助長消頹之氣”、“全民摜蛋的躺平之風該管管了”、“亟須破除摜蛋編結的圈子文化”等角度,對摜蛋風潮進行“全面、深刻而猛烈”的批評,引發輿論熱議。僅從文章標題可見,頗有點要殺殺“摜蛋之風”風潮的意味。
      摜蛋是一種平民化的娛樂活動,就如鬥地主、八十分、炒地皮”等玩法一樣,百姓的娛樂嘛,怎麼簡單怎麼玩,一旦喜歡上了,就會火起來。從江蘇蔓延到長江三角洲,乃至全國很多地方。據說在全中國至少有1.4億名“摜蛋”玩家,僅江蘇和安徽兩省就有超過2000萬人定期玩。《證券時報》今年4月報導,登記“備案”的各種摜蛋(牌)協會或俱樂部達185間(包括登出),會員多在江蘇,會長有企業老闆、醫生、教師及公務員。
      現在,“摜蛋”不僅成為江蘇省淮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登堂入室成為全國性賽事。國家體育總局甚至在去年編出《競技摜蛋競賽規則》,並舉辦全國第五屆智力運動會的表演專案。“摜蛋”被推崇為:“強調集體榮譽高於一切,突出合作和服從的團隊精神,具有鮮明的東方思維模式和中國智慧。”
      澎湃新聞今年45日刊文“‘摜蛋之鄉’,如何打好這手牌?”,詳細描述了“摜蛋”的起源與風靡:
      啪”的一聲,4張撲克擲上小方桌,桌上是散開的紙牌,幾缸茶,再沒其他。江蘇淮安漕運鎮的一家小賣部裡,村民金進正在和親友打牌,這遊戲,他玩了30多年,不膩。見顧客進門,桌邊四人默契地把手牌往桌上一扣,笑著起身招呼。
      在“摜蛋之鄉”淮安市,用力往下摔、扔的動作稱為“摜”。沒想到,這一“摜”,“摜”出了歷史的迴響。誕生50多年的紙牌遊戲摜蛋,如今搭上了網際網路時代的風口。
      自古是南船北馬的“運河之都”,淮安似乎自帶“傳播天賦”。摜蛋從淮安風靡全國的過程中,離不開當地人的久久鋪墊。
      摜蛋為什麼流行?《大眾日報》刊文指出,“本質上而言,是其低成本、低門檻的形式,高趣味、高互動的效果,以及兼具話題性和社交性的特點,迎合了人們普遍的娛樂需求,滿足了大眾的消遣自由。”
      眼見越來越紅的“摜蛋”,最近被“打”了。
      首先上綱上線批“摜蛋”的是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他在畢業典禮致辭中的犀利點評:“偶有摜蛋,也是放鬆和調劑,但摜蛋之風橫掃大江南北,吹進各層面、各角落,卻是社會失去動力、失去企業家精神的表現,是逃避之風、頹廢之風。”
      且不說其所謂“小摜怡情,大摜喪志”的說辭頗有小題大做,而直接把矛頭對準“企業家”就讓人難以接受了。
      最令人人不解的是,某些京媒突然對“摜蛋”火力全開,展開了大批判模式。三天宏論“摜蛋”,,甚至直截了當批評網友“只講立場,不講對錯,只講態度,不講道理,只講判斷,不講事實”,把觀點討論變成道德審判;說有的網友“動輒上綱上線,亂扣帽子,亂打棍子,動輒義正詞嚴,口誅筆伐”;有的網友則“高高在上,不體味民間冷暖,不知道人間煙火,缺乏包容之心,共情之意,滿臉肅殺之氣”。
      呵呵,好一頓炮火,把一干“摜蛋”愛好者驚出一身冷汗:“摜蛋”真有這麼大的罪過嗎?
      滿臉肅殺之氣,動輒上綱上線,亂扣帽子,亂打棍子,動輒義正詞嚴,口誅筆伐,進行道德審判的不正是宏論者嗎?他們遠離世俗社會,遠離草根階層,真正的“高高在上,不體味民間冷暖,不知道人間煙火,缺乏包容之心,共情之意”。
      針對“摜蛋”的批判惹怒大眾。
      88日午間,《新華日報》理論評論部微信公眾號“江東觀潮”刊文,發表題為“摜蛋的‘打’與‘被打’”的文章,反駁京媒的宏論,打響了反擊第一槍。文章指出,無論“摜蛋”還是最近頗為流行的“曬背”抑或其他,只是不同人選擇的不同休閒方式而已。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關乎底線的,不需要誰來判定對與錯。
      “江東觀潮”文章認為,與傳統社會相比,現代社會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多元化。一個開放多元的時代,人們需要的是奼紫嫣紅、百花開放,需要的是在安定有序中社會活力的最大釋放。社會發展始終伴隨著新現象、新問題的產生,心態越來越包容開放,是擋不住的大勢所趨。
      說得很中肯。的確,“摜蛋”只是百姓選擇的一種休閒方式而已,不關乎原則或底線什麼的,跟打橋牌、下圍棋、象棋沒什麼不同。
      動輒口誅筆伐、上綱上線,是階級鬥爭時代的遺風,一種“文革”式的思維和文風慣性,已經和今天的發展環境、社會心態不再相容。
      央廣網在提出“警惕摜蛋沉迷助長消頹之氣”時,也承認摜蛋本身是一種撲克牌遊戲,由之前的“跑得快”和“升級”演化而來,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參與性,加之簡單易學,很快就流行開來。因此“摜蛋儼然成了一種全民運動。”
      湖南媒體紅網也以“反對摜蛋?別扯蛋了!”為題反問,摜蛋何罪之有?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用得著別人操心,輪得到別人指責嗎”?“媒體”有什麼理由橫加指責,並冠以種種罪名?“如果有人心術不正,任何一種娛樂方式,撲克牌、麻將、猜拳、比腕力都可被用來賭博或搞腐敗,是不是都要禁止呢?”
       四川紅星新聞以“反對摜蛋,不能僅僅‘反對摜蛋’”為題發表文章指出,摜蛋本質上是撲克。必須認清的是,摜蛋遊戲只是“表”,不正之風才是“裡”。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隱藏在組局之下的吃吃喝喝、來來往往。真正要反對的是附著在遊戲之上的圈子之風、享樂之風。
      山東新黃河客戶端則以“批評摜蛋不能成為脫離實際的道德狂歡”為題,強調任何一項成癮的流行現象,背後都有賴以為生的社會土壤。像一些企業主將摜蛋視為“高階局的入場券”,他們為什麼放棄對正常市場秩序的信任?年輕人為何躲進牌桌,背後是否有對未來預期減弱的心態?而背後的主角,從來不是摜蛋。
      文章指出,討論乃至批評當然是有意義的,但如果將宏觀成因從個體身上抽脫開來,只對個體進行道德鞭撻,這樣的批評就失之溫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