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040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人,這個物種,其實挺弱的。
最最最基礎的,人是無法跳脫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就算是自己不喜歡的環境,久而久之也會被環境同化,成為環境的一部分。
比如原來你並不喜歡打摜蛋,但是如果你進入一個飯前飯後都經常會打摜蛋的圈子,要不了多久,你也會成為牌桌上的常客。
當然這很難說是一種不好。某種程度上,從進化的角度上能這麼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可能也就只有人類了。
02
舉一個更好理解的例子,或許是婚姻。
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如果一個人(特別是女性),如果ta身邊離婚的朋友特別多,那麼ta婚姻出問題的機率也會極速的增加。
之所以這樣,首先是觀念的影響。朋友離婚後可能會分享婚姻中的負面情緒和觀點,例如頻繁抱怨伴侶的缺點、講述夫妻矛盾的不可調和性等內容。聽得多了,就會影響ta對婚姻的看法。

以及下意識的“模仿”,比如ta身邊“選擇離婚”的朋友,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往往會採取比較激進的解決方式,如爭吵、冷戰或者直接分開等,長期接觸這些行為模式會在潛意識裡干擾ta對婚姻衝突解決方式的認知。
最直接的,可能是朋友的“建議”,如果周圍都是離婚的朋友,當ta婚姻出現問題時,ta所得到的建議可能更多是傾向於分開,而不是積極地修復關係,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離婚的可能性。
03
這幾天在跟團隊的小夥伴一起到上海參加一個培訓,在培訓上還挺多感受的。
許多工作呀,在日常的時候其實溝通起來難度很大。因為大家對於一件事情的底層認知,判斷以及習慣是不一樣的。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大家達不成一致。即便達成一致了,執行落地的難度也很大。
哪怕這個決策,一旦成功對所有人都好。但是對於改變的恐懼,有些時候會阻礙大家的腳步。

但是在培訓現場,這個情況就有很大的改善,因為大家首先處在一個相同的場域,在這個場域中,在高密度的學習的環境下人的認識是相對容易比較被改變的。
當整個場域中所有人都認同相應的解決方案,這個時候很多過去我們腦海中固執己見的,無法被開啟的部分,似乎一下子就被說通了。
某種程度上,這或許就是“應用”了環境對人的影響。
04
當然,對此圓方很理解。畢竟在過去幾年消費下行中,圓方所在的行業受的衝擊也很大。感受格外明顯。
直到我們認真分析自己的悲觀情緒是哪裡來的?其中絕大部分也並不是實際消費能力的下降。實際上我們的很多悲觀情緒,也是互相傳遞,層層共振所帶來的結果。
今天上培訓課時,老師說了一句話讓圓方突然很感懷:
“病毒爆發已經是5年前的事兒了”
是呀,已經五年了。可以慢慢從一部分人身上感到,疫情三年所帶來的疤痕效應在慢慢減退。
而圓方自己堅定的看好明年的消費恢復。是因為圓方已經看到,有些人已經開始率先消費了。而消費就是在這樣不停共振的環境中慢慢慢慢放大從而變好的。
05
所以,不管你判斷明年消費會不會好,具體要怎麼辦?是要繼續哀嘆嗎?
其實不是……
人,無法對抗環境,
但是,人可以選擇環境。
甚至於,我們可以為“環境”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