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立即試聽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萬里之外的南美大陸在中國的社交平臺引發熱議。
不過,這次大家聊的不是足球也不是LadyGaga最新的百萬人演唱會,而是一張照片——巴西總統盧拉與美團王興的合照。
起因是巴西總統盧拉來訪中國,五天四夜的時間裡,與大家耳熟能詳的企業美團、蜜雪冰城等“親密互動”。
前者宣佈將在未來5年投入約10億美元,用於建設覆蓋巴西全國的即時配送網路,正式宣佈進軍巴西,事後盧拉攙著王興,成就名場面;

後者則雖低調,但更務實,宣佈將在未來3—5年採購不低於40億人民幣的農產品物資,並於今年落地巴西首店並啟動本地供應鏈建設。
美團對於出海是出了名的謹慎,僅2023年才跨出第一步抵達香港地區,隨後小步進發沙特與迪拜;蜜雪冰城則厚積薄發,低調出海東南亞皆有所成,如今已經擁有全球第一的門店數量,被視作出海最成功的新茶飲品牌之一。
兩個行業巨頭自帶流量,均用真金白銀為巴西代言。
代言者有“輕”亦有“重”,廣汽也在同時間宣佈,將在巴西建立研發中心,明確了在巴西進行本地化生產。
無獨有偶,巴西本土也傳來訊息,巴西巴伊亞州勞工部長Augusto Vasconcelos表示,比亞迪在巴西的新工廠到2026年12月將“全面投入運營”——該工廠去年年底因“勞工風波”引發熱議,助推巴西上了“負面”頭條,如今頗有守得雲開見月明之感。

全球關稅大戰的背景下,有朋自遠方來談生意,不亦說乎,更何況還是老朋友了。
中巴建交已51年,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已32年,成為全面戰略伙伴關係13年——去年在建交50週年時,雙邊關係提升為“中巴命運共同體”,並里程碑式地共同簽署了“一帶一路”倡議。
國家層面,巴西是中國第九大貿易伙伴,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巴西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明年兩國還將迎接“2026‘中巴文化年’”的到來。
微觀層面,藉由這一系列新聞,兩國的民間關係從“與巴西做生意”大步邁入“到巴西做生意”的新階段。
尤其在企業出海成為“必選規劃”的當下,巴西這片“新大陸”,能為我們帶來“哥倫布式的驚喜”嗎?


巴西,一個不能簡單說“幹了再說”的地方
“巴西?太遠了吧?”
被問及出海巴西的機會,這是一位耕耘出海服務多年的同事的條件反射。
從心理層面的親和掉到物理層面的陌生,只需要搜尋3分鐘。
普通人自杭州起飛,到西班牙馬德里轉機,穿越非洲大陸,隨後到達巴西最大海港里約熱內盧,至少需要1天4個小時,到達後,先要適應11小時的時差。
若是貨物,自深圳空運到巴西,中間將歷經兩次轉機,最少需要34個小時;海運,自寧波舟山港開航,最快約33天后靠岸巴西桑托斯港;一些傳統航線的海運時長在45—60天左右。

巴西是桑巴舞與足球的熱土,但在商業征途上,更像是神秘莫測的亞馬孫雨林,“想去”是一回事,“能不能去”則是另一回事。
翻開所有與“出海巴西”相關的一線資訊,幾乎所有人都會提到兩個關鍵詞:“勞工”“稅務”。
關於“勞工”問題,許多人已經在去年年底“巴西—比亞迪事件”中有所領教,巴西公共勞工部等指責工廠建設中,建築工人生活和工作條件極為惡劣。
但據公眾號“霞光社”採訪在巴西做生意的中國人所言,其中有許多矛盾凸顯了中巴兩國在勞動價值觀上的差異,從細節看,企業在巴西建廠辦公,廁所到餐廳的距離不能太近,員工也不能睡木板床,否則都會被認為是“虐待員工”,有很多細節儘管不是法定的,但在當地,就是基本常識。
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或許是雄心勃勃即將投身於巴西的美團、蜜雪冰城們即將遭遇的第一大障礙。
“稅”方面則更是老大難,上次做客吳曉波頻道影片號直播間談論出海的嘉賓們,提到巴西,就四個字:稅種地獄,但業內更普遍的叫法是“萬稅之國”。
據公眾號“騎鯨出海”統計,貨物想要進入巴西,光是進口稅,就包括關稅(II)、工業產品稅(IPI)、收入稅(PIS/COFINS),再加上17%的ICMS州流通稅。
此外,結合具體清關情況還可能收取工會費、裝卸費、管理佣金、進口證費、港口附加費、商船續期費等其他各項雜費。入境後,還面臨聯邦、州、和市三級政府的稅收管制,貨物在每一級都要被收取一筆甚至多筆稅費,五花八門的稅收加起來共計58種。

集裝箱船靠近巴西桑托斯港港口
來到巴西的中國跨境電商們可謂吃盡了稅之苦,而早在2024年8月,巴西便已經取消了“小包裹稅”,一下子將貨物成本提高了至少37%。
比跨境電商們早來幾年的小米,就因為巴西稅制太過複雜,2015年7月進軍,堅持了不到一年便鎩羽而歸。
小米碰釘子的那一年,巴西最大的企業協會組織——巴西工業聯合會發表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96%的企業認為巴西稅制很差或較差,認為巴西的稅制太複雜佔60%,只有4%的受訪企業對稅收制度評為“好”或“較好”。
儘管如此,巴西2.16億的人口、33歲的年齡中位數和人均GDP過萬的收入,87.5%的城鎮化率、81%的網際網路滲透率、82%的智慧手機普及率、73%的社交媒體滲透率以及13%的電商滲透率,依然吸引著中國企業的目光。
巴西社會學家弗萊雷曾說,“巴西就是熱帶的中國”,從某些消費習慣上看似乎確實如此——他們熱愛韓劇,愛刷短影片,在直播間打賞和互動方面,巴西“老鐵”們的出手也很大方;甚至在“卷”方面相似,一個新品類的紅利期不會超過2個月,很快就會被本土電商或品牌抄襲。
2024—2025年,包括Tik-Tok Shop、Shein、Temu等都紛紛表示要加入或加碼巴西市場。
至於新晉的網際網路本地生活服務領域,滴滴在等著老朋友美團。
2018年,滴滴便收購了巴西本土出行平臺99,隨後推出99Food試水外賣業務。但因本土外賣巨頭iFood的排他性政策,要求商家二選一,2023年,滴滴被迫退出外賣服務。
就在美團宣佈進軍巴西的前夜,今年4月,滴滴宣佈將重啟在巴西的外賣業務。
中國的新能源車也在近幾年取得較快發展,據ABVE統計,2024年,巴西電動汽車和混動汽車總銷量約為12.5萬輛,其中,比亞迪佔據了61.2%的市場份額,其次則是長城汽車和沃爾沃。

“深圳”號運輸船搭載7000餘輛汽車駛往巴西
這塊藍海市場即將迎來新的征服者,但正如一些耕耘本地多年的中國企業提醒的那樣:財稅管理、環保意識、政商關係是中企進入巴西市場時需要關注的重點。“寧可先做好調研,找專業人士提前看好風險點,但不要‘先幹了再說’,代價可比在國內要大得多。”

當“世界工廠”遇上“世界農場”
巴西是中國跨國企業打通南美市場的通行證,是待開發的出海熱土,但中巴日益緊密的國際關係才是最終的保障。
坦率而言,盧拉選擇5月第六次訪問中國,中國企業的大手筆投資固然是一筆豐厚的禮物,但絕談不上是主菜。
世界正處於貿易動盪之中,而巴西第一大出口物品——大豆迎來了出口高峰季節,近十年來,它已成為兩個相距18000多公里的國家變得緊密的主要推手之一。

2018年之前,40%以上的美國大豆出口到了中國,但特朗普掀起第一輪貿易戰後,中國便深化了與第二名的關係——自2017年到2024年,巴西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中國每年從巴西進口的大豆增加了35%,達到7250萬噸,同時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減少了14%,降至2700萬噸。
今年4月,特朗普掀起“對等關稅”風暴,僅4月上旬的一週時間裡,中國與巴西至少簽訂了價值240萬噸的採購合同,據外媒測算,相當於中國平時一個月處理量的三分之一,同期,美國大豆則收穫了“零訂單”。
與大豆相媲美的貨物是鐵礦石,作為全球第二大鐵礦石儲量國,巴西與“世界工廠”的交集始於1973年,巴西“皇冠上的寶石”淡水河谷的貨輪便駛抵中國,而自2006年起,中國一直都是淡水河谷在海外最大的市場,佔到淡水河谷淨營收的50%以上——40多年來透過輸送重要的工業原料,這家公司見證了中國製造業的崛起。

圖源:《巴西貿易指南(2023年)》
商務部外貿發展局
第三大貨物原油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2024年其總出口量甚至因為大豆價格的下跌,淺淺超過了大豆,其主要買家中,中國位列第一,美國緊隨其後。
牛肉亦不可忽視,自2012年前後中國對進口牛肉的需求從零起飛,如今共六成來自巴西,2023年起中國成為巴西牛肉第一大出口國,並延續至今。
儘管佔比不高,但巴西的咖啡豆也將有望成為對中貿易裡的扛把子,2023年至2024年度在巴西咖啡豆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中,美國排名第一,德國位居第二,其後是比利時、義大利、日本、英國和中國,然而,2023年至2024年度巴西咖啡豆出口量創歷史新高,各品類咖啡豆出口達4730.02萬袋,較上一年度增長32.7%。
2017年,巴西對中國咖啡出口還不足8.3萬袋,2024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250萬袋。
蜜雪冰城的40億人民幣農產品物資中,大頭就是巴西咖啡豆。瑞幸來得更早,去年便與巴西簽署5年24萬噸、價值100億元的巴西咖啡豆採購備忘錄。今年盧拉來訪期間,雙方還舉辦了咖啡文化節2.0,瑞幸表示將在未來在全國兩萬多家門店推廣巴西咖啡豆。

巴西最大的投資銀行,有“巴西高盛”之稱的BTG Pactua曾預測,當前供應了7%以上世界農產品的巴西,將在未來二十年裡,供應全球所需新增糧食的80%,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農場”。
在去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工廠”與“世界農場”的羈絆恐只會繼續加深。
除了賣掉了更多貨物,巴西從中國引進的“外資”也在近十年發生井噴。
2000—2023年,在拉美地區,巴西拿到的中國直接投資遠超“與美國更近”的墨西哥,達到656.8億美元,創造1.6億個工作崗位,其中以2015—2019年最為突出。
然而,與墨西哥相比,中國資本投入巴西的時間更早,在2010—2014這五年中,無論是投資筆數還是投資額,均較上一個五年增長了5倍以上。
近三年來,巴西是中國在拉美地區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佔2020—2023年總額的34%。這些投資專案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礎設施和汽車工業領域。

《2024年中國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直接投資報告》
然而,相比與中國進行貨物貿易時的友好往來,巴西面對“外資”或“外企”的進入,表現得要謹慎許多。
百年前,1930—1980年的巴西曾是當之無愧的南美工業強國,製造業佔其GDP比重一度超過25%。但在債務危機、通貨膨脹、匯率失控、“新自由主義”思潮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巴西政府放鬆了對工業的保護,導致產業鏈萎縮、產能外流,製造業也逐步邊緣化——一路從工業強國淪落為農業大國,成為國別教科書上的“大敗局”國家。
2024年,巴西啟動“再工業化”規劃,打造“巴西新工業”,疊加歷史教訓,在“引進外資”的過程中,尤其注重保護本地工業,就拿引入中國新能源車進巴西來說,他們希望藉助中國車企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重振工業體系,但也更側重本地化的培育。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萬稅”的初心怕也是在此。

總結
總體而言,無論是深化貿易,還是開拓新市場,這場雙向奔赴的旅程仍佈滿荊棘,也考驗兩國企業的智慧。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既要在關稅壁壘間架橋,又要在文化差異中尋路,力圖將物理的遙遠轉化為戰略的縱深。

本篇作者 |和風月半| 責任編輯 | 徐濤
主編 | 何夢飛 | 圖源 | VCG

聯想AI PC 你的個人AI助理
全新來襲▼點選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