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第四次換帥了

中國乳製品行業有句玩笑話:鐵打的潘剛,流水的蒙牛。
作為中國乳製品行業的兩大巨頭,伊利自2005年後,便一直由潘剛出任一把手,而蒙牛則已經換了四任掌門人。近日,蒙牛又迎來了第五任。
3月26日晚,蒙牛乳業宣佈,副總裁高飛接棒盧敏放成為公司新總裁。與盧敏放當初空降不同的是,高飛是一位“老懞牛人”,此前已在蒙牛供職近25年。
換帥的同時,蒙牛還發布了2023年報。資料顯示,去年蒙牛實現收入986.24億元,同比增長6.5%;實現歸母淨利潤48.09億元,同比下降9.3%。這也意味著,蒙牛再次失約2017年提出的“雙千億”的目標。
過去8年裡,蒙牛在盧敏放的治下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留下了一些遺憾。如今,這些遺憾只能留給高飛了。
3月27日,高飛(左)和盧敏放(右)共同亮相。圖/蒙牛乳業官方
留下不小的遺憾
根據蒙牛公司章程,總裁任期為三年一屆,一般不超過兩屆。現年55歲的盧敏放,已經擔任總裁近8年了。
時間撥回到2016年9月,盧敏放空降蒙牛,出任總裁一職。彼時的蒙牛,收入被伊利甩開百億以上,自身也陷入虧損。此時走馬上任,盧敏放頗有臨危受命的意味。
上任兩個月後,盧敏放就對蒙牛的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將原有的產品條線調整為常溫、低溫、冰品和奶粉等獨立運營的事業部,此舉涉及了4萬名蒙牛員工,聲勢浩大。
據瞭解,此次改革還得到了中糧方面的支援。組織架構調整前,供應鏈、營銷和銷售職能整合在一起,重大業務的決定權都在CEO手上。盧敏放則將原來由集團統一管理的生產、品牌等許多職能下放到事業部,同時精減了總部30%的人員,決策、工作效率快速提升。“全面下放權力,讓能聽到炮火的一線人員做決策。”盧敏放在2020年接受採訪時這樣表示。
此外,盧敏放還調整了員工激勵制度。盧敏放上任後調研發現,核心管理層的獎勵佔總激勵額度的比例能達60%-70%,其中CEO佔30%。他上任後進行了分配體系改革,核心管理層拿20%-25%,CEO最多拿10%,大部分獎勵下沉至中堅力量。
2017年,蒙牛收入同比增長11.9%至601.56億元,同時扭虧為盈,實現盈利20.48億元。在接下來的2018年、2019年,蒙牛的業績也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
一位乳製品行業分析人士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回望過去8年,盧敏放確實做了一些事情,保住了蒙牛的基本盤。
說到蒙牛,自然繞不開伊利。兩家企業相伴而生。
2017年,盧敏放提出了“雙千億”的目標,即“2020年銷售額和市值均達到千億”。盧敏放並不是隨意喊喊口號。早在2014年,伊利就制定了2020年實現“五強千億”的目標,其主要內容包括實現全球乳業五強和營業收入突破千億。
換句話說,誰先到千億,誰就有望問鼎中國乳業。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如果蒙牛在2020年真的跨越千億大關,那麼也就完成了對伊利的反超,因為伊利在2021年才完成千億目標。
然而時至今日,蒙牛還未站上千億臺階。資料顯示,2023年蒙牛實現收入986.24億元,同比增長6.5%。
在盧敏放之前,蒙牛共有3位掌門人,分別是牛根生、楊文俊、孫伊萍。牛根生自不必說,帶領蒙牛從無到有;楊文俊時期,蒙牛和伊利也是互有勝負;與盧敏放同為職業經理人的孫伊萍,任期內蒙牛雖然落後於伊利,但差距還一直保持在50億元上下。
而盧敏放上任後,收入差距開始逐漸拉大,從2017年不到80億元,已擴大到2022年的306億元。
2023年,伊利前三季度收入974.04億元,僅比蒙牛全年收入少了12億元,這幾乎意味著二者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錯過奶粉政策紅利
蒙牛被伊利甩開,問題主要出在奶粉板塊上。
2022年,伊利在奶粉及奶製品業務板塊(包含奶粉、乳酪)的收入為262.6億元,比蒙牛同期奶粉業務與乳酪業務的收入總和多了近180億元左右,佔了二者差距的三分之二。
其實盧敏放本人是很重視奶粉業務的。
在擔任蒙牛總裁前,盧敏放於2015年初擔任蒙牛乳業控股的雅士利集團總裁。更早時候,盧敏放還曾擔任達能早期生命營養品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一職,服務達能集團及多美滋嬰兒食品有限公司超過10年,並帶領多美滋成為中國進口奶粉的龍頭。
盧敏放曾在多個公開場合表達對蒙牛奶粉業務的重視,如“如果做不好嬰幼兒配方奶粉,不會成為領袖級的企業”。
但事與願違,奶粉業務時至今日依舊是蒙牛的短板。
2023年,蒙牛奶粉業務收入為38.02億元,較2022年下降約6000萬元。如果把時間線拉長,能夠發現蒙牛奶粉業務已經連續多年下滑,2019年其奶粉業務收入為78.7億元,2020年跌至50億元以下,2022年進一步跌至40億元以下。
奶粉業務的羸弱,也拖累了整個蒙牛的發展,特別是盈利能力。
2023年,蒙牛實現歸母淨利潤48.09億元,同比下降9.3%;而伊利在2023年前三季度就已經實現淨利潤93.7億元。
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作為乳製品行業皇冠上的明珠,嬰配粉在盈利能力上遠超其他品類。
以專做奶粉的飛鶴乳業為例,其經營利潤率為24.87%,而蒙牛則只有6.31%。
多位行業人士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蒙牛沒把奶粉做起來實在可惜。
2016年10月,幾乎就是盧敏放赴任蒙牛總裁的同時,被稱為“史上最嚴奶粉新政”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管理辦法》正式施行。
此後幾年中,國產奶粉逐漸走出三聚氰胺的陰影,以飛鶴、君樂寶、伊利為代表的國產奶粉重新崛起。據公開資料,2021年,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已經超過60%。
然而,蒙牛卻在這一過程中“掉隊”了。
前述行業人士表示,奶粉是乳製品,更是專業營養品,門檻相對很高,本身就不容易做好。而蒙牛是做綜合乳品起家的,在綜合領域比較得心應手,不擅長奶粉。“而且蒙牛那些年一直糾結於是靠自身拓展還是外部併購,於是就被耽擱了。”
2010年、2013年,蒙牛先後併購了奶粉品牌君樂寶、雅士利,其中君樂寶還是蒙牛的優質資產。然而在2019年,蒙牛“不得不”放君樂寶單飛,這不僅讓蒙牛奶粉業務短板變得更短,還為自己培養了一個勁敵。
今年早些時候,君樂寶乳業集團副總裁仲巖宣佈,公司已經啟動IPO上市專案,併力爭2025年銷售額達到500億元。
至於雅士利,由於長期業績疲弱,已經在2023年退市,被蒙牛私有化。
彎道超車不太容易
雖然和伊利差距越來越大,但蒙牛一直沒放棄對第一的爭奪。
2020年年底,蒙牛提出了“再造一個蒙牛”的目標,相當於到2025年,蒙牛營收規模要達到1500億。在盧敏放的規劃中,乳酪、鮮奶、奶粉三大業務都會達到百億以上的規模。
2017年,蒙牛以18.73億港元增持現代牧業16.7%的股權,在本次增持後成為現代牧業的實控人;
2018年,蒙牛收購中國聖牧旗下內蒙古聖牧高科奶業有限公司51%的股權,將其正式收入囊中;
2019年,蒙牛乳業以14.6億澳元收購了澳洲有機嬰幼兒配方奶粉廠商貝拉米;
2020年,蒙牛又耗費巨資將乳酪企業妙可藍多收入囊中……
然而就目前來看,上述購買標的都沒能達到預期。
2023年,現代牧業收入為134.58億元,同比增加9.5%,年內溢利約為1.85億元,同比減少68.1%;同期中國聖牧實現營收約35.2億元,同比增長5.5%;母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約8607.6萬元,同比減少79.3%;妙可藍多去年營業收入約40.49億元,同比下滑16.1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6343.95萬元,同比下滑53.9%。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盧敏放掌舵蒙牛以來,蒙牛合計併購額超百億,持續的併購讓蒙牛資產負債率一路飆升。
現如今,盧敏放將接力棒交到了高飛手中。
據瞭解,現年47歲的高飛,1999年便加入蒙牛。要知道,蒙牛正是成立於1999年。在蒙牛官網現任高管一欄中,除高飛外,僅有兩名高管是於1999年加入蒙牛的,分別是冰品事業部負責人韓建軍,研發創新負責人溫永平,二人也同為集團副總裁。
在蒙牛的25年裡,高飛歷任銷售及營銷部區域經理、中心經理、銷售總經理、營銷總經理等職務,並在2016年擔任集團副總裁和常溫事業部負責人,曾打造特侖蘇等爆品。
宋亮表示,高飛是老懞牛人,有豐富的銷售經驗,很瞭解蒙牛的產品、渠道以及品牌發展,是接替盧敏放成為總裁的合適人選。
但擺在高飛面前的當務之急是乳品消費收縮。
2022年以來,我國奶業發展呈現階段性過剩的特點。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此前預測,2023年過剩的生鮮乳將超110萬噸。在這樣的背景下,降價促銷成為不少乳企的“必選項”。
可是奶價不斷下降的同時,國內玉米、豆粕、進口苜蓿等飼料成本卻在不斷上升,李勝利表示,國內原奶行業虧損面已經超過60%。
宋亮指出,這兩年乳製品行業產能過剩,企業都在收奶噴粉,畢竟得保護牧場、保護上游,盡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但這又給下游乳企帶來了經營和資金壓力。“這也是蒙牛去年淨利潤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蒙牛還有彎道超車的機會嗎?
在宋亮看來,蒙牛的破局之策在於如何開拓新的業務板塊。從這個方面來說,可能要突破乳製品。“目前來看,傳統賽道基本上除成人奶粉以外,無論是液態奶、奶粉、乳酪,現在都是瓶頸期,新賽道到底是什麼很難講。”
在3月26日的業績釋出會上,當被問到未來戰略有何變化時,新任總裁高飛表示:“今天無論誰在總裁這個崗位,首先都會想到蒙牛的戰略不變。”
參考資料:
千億蒙牛為何換帥?野馬財經,2024-03-28
蒙牛高層地震, 中國企業家,2024-03-27
盧敏放抱憾蒙牛“雙千億”,壓力來到高飛這一邊,金融界,2024-04-02
蒙牛淨利潤下滑,同步官宣換帥,與伊利差距越來越大,中國商報,2024-03-29
接連錯失千億銷售額,盧敏放掌舵下的蒙牛更從容了?公司研究室,2023-04-21
作者:餘源
編輯:陳燕妮

值班編輯:禮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