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廣告轟炸、無需另裝 App,它用“深度思考”一鍵總結長文,卻在使用者習慣、產品臃腫和提問門檻上埋下三重考驗。當百度還在為 AI 與營收左右互搏,微信已用“佛系”打法把 AI 塞進 14 億使用者的指尖——這場靜悄悄的改變,可能比任何商戰都更接近終局。
———— / BEGIN / ————
作為百度的基本盤,百度搜索的任何變化,它都會非常重視,最近的一次改版,百度大張旗鼓地宣傳“十年來最大改版”,實際上就是將百度搜索框升級為“智慧框”,框變得更大,還支援AI搜尋、語音搜尋、PDF/Word等檔案輸入、圖片輸入。與過去的搜尋引擎相比,百度這次顯著地增加了AI內容。
微信搜一搜的情況與百度也非常類似,當用戶點選微信App頭部的搜尋框時,系統會出現類似百度搜索的搜尋框,下方是“深度思考”,右邊是語音輸入,使用者還可以輸入圖片,也能輸入檔案、公眾號內容。

當用戶選擇“公眾號內容”時,系統會自動彈出“最近閱讀”的文章,繼續選擇後搜尋,系統會直接幫使用者總結該公眾號內容,對於一些文字超過3000字以上的長公眾號文章,微信搜一搜的這個總結非常實用,能極大地節約使用者的閱讀時間,去掉一些“廢話”,直抵核心內容。
與百度不同的是,微信搜一搜非常低調,連宣傳都沒宣傳,只在產品側改進和提升,不做宣傳,幸虧微信搜一搜和百度不是處在商戰之中,否則,佛系的微信搜一搜跟百度真沒法兒打,看看最近京東、美團、淘寶之間的“外賣大戰”,那叫一個激烈。
01
網路上總喜歡誇張和渲染,比如,當AI剛開始爆紅的時候,不斷有各種文章說“AI會取代人類”、“AI會讓某些人沒了工作”、“不會用AI你就會等著被淘汰吧”,類似的觀點和文章絕不少見。距離OpenAI的ChatGPT爆紅至今,已超過2年半的時間,有多少人是真真正正因為AI被淘汰的嗎?
使用者不會用AI好像也沒那麼恐怖,但這波AI的浪潮卷向了搜尋引擎。
如果你用慣了Kimi、豆包、騰訊元寶、文小言這些AI產品,你就很難理解幾年前使用者使用搜索引擎的體驗還是:一共就10條結果頁,頭部8條廣告,尾部8條廣告,中間可能還穿插了一兩條廣告,再加上有幾條可能還是SEOer們產生的內容,使用者需要在一整個“垃圾堆”裡找自己想要的內容。
AI搜尋對百度、搜狗、360搜尋、Bing等傳統搜尋引擎的衝擊之處在於:
第一,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
第二,搜尋即結果。
正如網路上流行的段子“一旦你XXX,就再也回不去了……”,一旦你用過AI搜尋的體驗後,傳統搜尋引擎就用不回去了,因為你越用越會吐槽傳統搜尋引擎的不足之處。
對於傳統搜尋引擎來說,一面要創新,避免掉隊AI的浪潮;一面又要面臨AI搜尋對核心業務的衝擊,這種“左右手互博”真的非常痛苦,究竟是要未來,還是要當前的賺錢?
02
人們常常以為,新工具的誕生,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傳統市場,但現實卻並不會像人的思維一樣,“唰”地一下完成替換。
第一,使用者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替代。AI搜尋的好處和優勢肉眼可見,但使用者習慣的力量更加強大,且在近11億網民規模下,要想大量使用者短期內就從傳統搜尋升級到AI搜尋,需要有足夠吸引人的亮點,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目前的AI搜尋顯然還未到這一步,沒有引爆點在,就只能純靠使用者習慣緩慢地迭代升級。
第二,使用者質量參差不齊。使用者基數大的後果是,使用者質量參差不齊,所以,即使AI搜尋已經有非常顯著的升級,但使用者對於一些新功能並不能接受,反而認為平臺搞得花裡胡哨,這麼多年來的使用者習慣已經深層次嵌入肌肉記憶之中,新的功能並不適合所有人。
第三,網際網路的快和現實裡的慢。對於多年來習慣了網上衝浪的使用者來說,網際網路行業的節奏就很快,快遞、送外賣就是網際網路效率的放大鏡,看場電影,使用者也習慣了2倍速、4倍速,甚至“15分鐘看完一部電影”。
一旦你脫離網際網路的節奏,回到現實之中,就會發現,一切都很“慢”。
新工具對舊工具的替代,需要時間,而非一瞬之間。按照微信搜一搜這種佛系的玩法,使用者要習慣AI搜尋顯然還需要非常長的時間。
03
傳統搜尋引擎只要你會打字就行,實在不行還可以語音輸入,但AI搜尋的門檻會更高,因為只有更加精準的輸入才會得到更加準確的結果,否則,只會是一堆似是而非的東西,且沒有任何實際作用。
比如,當你想要搜尋某類疾病的時候,傳統搜尋引擎就是直接輸入疾病名稱,系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結果,使用者再去進行資訊確認。
而AI搜尋的要求是,使用者需要輸入更加詳細的資訊,如“我是一名XX歲的男性,我身體有什麼樣的狀況,我需要掛什麼科,我可能需要做哪些檢查”,若你已經拿到了檢查報告,你還可以直接向AI工具中輸入該圖片,系統便會進行各種解讀,如果使用者對該結果有疑問的話,還可以使用多個AI工具進行資訊交叉驗證。
AI搜尋的長文字理解能力比上一代搜尋引擎要高很多,這就為精準搜尋買下了伏筆。
很多人對AI的理解就是,AI可以寫文章,但實際上這波AI搜尋方面的進步更大,每天網際網路上都有大量創作者在創作內容,文字、圖片、短影片,這些內容如果純靠人工來分析,難度非常大,而AI則可以對此進行更細緻的理解和分析,在AI搜尋的幫助下,使用者會得到更加精確的結果。
04
抖音的做法是“App工廠”,依託於今日頭條、抖音等巨型App,不斷為旗下的新App導量,蘋果的應用商店App Store免費總榜單排名中,抖音一家公司的App就佔據榜單的前六名,分別是抖音商城、西瓜影片、汽水音樂、豆包、悟空瀏覽器、紅果短劇,前十名中,抖音佔了8個位子。
騰訊的做法是將大部分競爭力寄託在微信之上,微信及WeChat的合併月活躍使用者數一度突破14億,遠超國內其他App。
微信搜一搜的“AI搜尋”也是載入在微信App之上,確實很方便,不用下載新App,但也會導致本身產品的臃腫。還有一個問題是,當用戶在搜尋框輸入文字的時候,系統如何判斷使用者究竟是搜尋聊天記錄、通訊錄等微信中的內容,還是想要使用“AI搜尋”得到搜尋引擎的結果。
與百度、豆包等產品相比,微信搜一搜的使用程式更復雜,而且,它與騰訊自己的AI產品騰訊元寶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衝突,使用者到底是使用微信搜一搜,還是騰訊元寶?
與過去的AI寫文章相比,這波“AI搜尋”所帶來的個體分化會更加嚴重,使用者的提問能力,使用者對AI搜尋結果的判斷能力,都會造成個體的差異化。
———— / E N D / ————
本文來自公眾號:郭靜的網際網路圈 作者:郭靜
👇 想要第一時間瞭解行業動態、面試技巧、商業知識等等等?加入產品經理進化營,跟優秀的產品人一起交流成長!

———— / 推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