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百度搜索——如何讓智慧搜尋體驗“百看不厭”?

我一直對華為打造純血鴻蒙這件事懷有敬意,畢竟作業系統從來都是資訊產業最高維度的競爭,而華為從0到1單挑iOS和安卓更是有孤勇者般的魄力。
今天下午,華為召開Pura先鋒盛典,釋出了為原鴻蒙正式版⽽⽣的新形態⼿——Pura X,首發搭載Harmony OS 5。
在我看來,這是鴻蒙系統進一步走向大眾的一個里程碑,標誌著華為鴻蒙在軟硬一體化戰略進一步在產品層面的落地。
作為鴻蒙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眾多APP商進了原鴻蒙的適配,讓鴻蒙不再是安卓和IOS的替代,有諸多為鴻蒙獨創的戶體驗。
此次釋出會上,作為合作伙伴,百度宣佈最新最智慧的搜尋體驗“百看計劃”在鴻蒙系統發,百度表示,希望帶來百看不厭的搜尋體驗,既高效實用又充滿探索樂趣。
接下來我們就從百度AI搜尋切入,和大家重點聊一聊鴻蒙新機上AI搜尋這個高頻場景——
一、到底什麼是真正好用的AI搜尋?
PC的生產力重場景不同,手機AI在使用場景有著明顯的輕量化特點,具體到AI搜尋,使用者往往需要的是更輕盈、更智慧的體驗。
我們來看一看百度AI搜尋在產品層面是如何思考的——
第一、好用的AI搜尋應該是直觀、直接的。
什麼意思?
如果你搜“騰衝必去的三個景點”,那麼你必然想要AI直接給你答案,而不是你到一堆連結中去逐一瀏覽自己總結答案。
升級後的百度AI搜尋的確就縮短了從問題到答案的路徑,直接上結果——
第二、好用的AI搜尋應該可以預判使用者的延伸需求
有一說一不是智慧,能知道使用者沒有說出口的需求才是真正的智慧。
舉個例子——
當用戶搜尋“珍珠港在哪裡?”時,AI首先應該回答的當然是珍珠港的位置,而好用的AI會從機率上預判使用者有可能想了解“珍珠港事件”的歷史,因此,在下面直接呈現“珍珠港事件”的詳情。

其實很多時候,使用者是懶惰的,他想要很多,但操作的成本決定了他一定是最小化輸入,而真正好用的AI能從使用者簡化的指令中還原使用者的真實意圖。
第三、好用的AI搜尋其結果應該是多元而豐富的。
最近AI圈流行的提示詞是——將文件、播客、書籍、概念轉化成可互動的網頁,為什麼這個需求重要,原因就在於使用者總是希望能以更直觀的形式呈現它想要的結果。
DDB(恆美廣告)的創始人伯恩巴克說過這樣第一段話——
“如果人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他們就不可能相信;如果你不夠有趣,那他們就根本不聽你說話;而如果你不是用有想象力的、原創的、新鮮的方式來講述,你就不可能有趣。”
是滴,AI搜尋結果也一樣,呈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接收效率和體驗,百度聯合各領域專家打造數字智慧體可以更生動地和使用者直觀交流。
比如AI律師可以實現三分鐘理清合同陷阱,育專家可以深夜不間斷地解答教育困惑,在春分時節,還能讓數字李講一講節氣背後的故事。
沒錯,我們為什麼不愛看產品說明書?
就是因為它的呈現方式是反人類的,我甚至認為每一個頭部AI應用,都應該出一個功能,能一鍵將產品說明書轉化成圖形化網頁或操作影片。
從這個意義上,百度這些共建的智慧體用一種更友好的方式直觀地呈現了答案。
以上的三條,就是百度AI搜尋在鴻蒙新機發佈會上首發的全新智慧搜尋體驗,百度內部將其稱之為“百看計劃”。
“讓搜尋既效實充滿探索樂趣,這就是我們定義的“百看計劃”,就是希望百度AI搜尋能給家帶來“百看不厭”的搜尋體驗。”
百度方面負責人在鴻蒙釋出會上說。
“有人笑稱百度是用來檢驗有沒有斷網的工具,在我看來,百度作為一個老牌搜尋引擎,有過爭議,有過起伏,但從產品角度,國內使用者的確又找不到可以替代的產品,這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了其背後的搜尋技術其實是有真東西的,我覺得百度在AI時代需要做的就是將自己老牌形象重新變得新鮮、變得酷,從最近的一些動作看,其AI搜尋的很多更新的確在往這方面使勁,希望後續在技術和產品層面持續迭代,推更多使用者體驗增量大的新功能、新產品。”
一位在鴻蒙新機上體驗過新版AI搜尋的使用者說。
可以看到百度計劃鴻蒙首發的確雙方體驗角度出發希望使用者呈現實用、用的產品
事實上,不僅百度搜尋,百度旗下的眾多App一直是鴻蒙應用商店的高需應用,比如百度網盤。
作為資料儲存剛需App,在本次釋出之前,鴻蒙版百度網盤針對鴻蒙全場景特性進行了深度適配,確保使用者拿到之後,體驗百度產品便捷可靠。
鴻蒙一條少有先驅路,應用生態進化道路上的重要基石鴻蒙生態應用軟硬飛輪百度代表眾多App廠商支援
二、百度AI搜尋的三重進化背後的邏輯
最近看到到真格基金的戴雨森在即刻說了這麼一句話——
“Talk is cheap, judge is easy, change is fast, show me a really good product。”
沒錯,我們在談論產業邏輯時,最終依然要回到產品的角度。
而判斷一個產品到底怎麼樣,評價權其實屬於使用者,畢竟從更長的時間範圍看,使用者最終是會用腳投票的。
我們看到百度搜索在產品層面除了上述在鴻蒙新機首發“百看”之外,最近其實動作很多。
比如非常迅速地接入了DeepSeek、上線了文新4.5模型等等,本質上還是從使用者視角出發,期望在可感知層面提升實際體驗。
在百度看來,AI搜尋的特點正在呈現三個明顯變化:從“通用化”到“個性化”,從“工具化”到“內容化”,從“資訊獲取”到“任務完成”。
而百度搜索在產品層面正是圍繞這三個方向在發力——
1.從“通用化”到“個性化”:AI讓量身定製成為可能
在前大模型時代,搜尋引擎往往依賴關鍵詞匹配,使用者輸入相同的搜尋詞,往往會獲得相似的搜尋結果。
然而,每個使用者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搜尋引擎必須更加智慧化,以提供個性化的搜尋體驗。
例如,當用戶搜尋“減肥方法”時,有的人可能更關注“運動減肥”,而有的人則更偏向於“飲食控制”,智慧搜尋引擎可以基於使用者的搜尋歷史、興趣偏好以及行為資料,提供更符合個人需求的搜尋結果。
百度搜索依託海量使用者畫像和行為資料,透過AI智慧總結、意圖解析等技術,實現搜尋結果的高度個性化。
例如,一個經常關注健身的使用者搜尋“早餐推薦”時,可能會得到更多高蛋白、低熱量的飲食建議,而一個美食愛好者可能會看到各類美味早餐的製作方法。
2.從“工具化”到“內容化”:提供更豐富的搜尋體驗
過去,搜尋引擎主要作為一個工具,幫助使用者找到網頁資訊,而現在,搜尋引擎正在向內容化方向發展,不僅提供連結,更直接提供高質量的內容。
例如,當用戶搜尋“免費年審營業執照”時,以前的搜尋引擎可能只是提供多個網頁連結。
而如今,百度搜索會藉助AI組織全網資訊,直接用多模態的方式呈現相關影片、年報申報流程等完整相關內容,使用者無需跳轉多個網頁,就能獲得直觀的解決方案。
從這個意義上,百度之前建立的內容生態起到了非常直接的作用。
例如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文庫等,同時藉助AIGC和RAG技術,為使用者提供經過智慧總結、組織的高質量內容。
3.從“資訊獲取”到“任務完成”:真正解決使用者問題
過往的搜尋主要目標是資訊獲取,而AI搜尋正向更深層次的“任務完成”進化。
具體而言,百度在提供直接解決方案層面主要依託“文心智慧體”來實現,截至到去年,已經有3萬多個智慧體被建立、5萬多名開發者和上萬家企業入駐。
而這些多元化的智慧體生態可以讓搜尋不再僅限於資訊查詢,而是能直接幫助使用者完成具體的任務。
例如,一個使用者搜尋“如何寫一份商業計劃書”,百度搜索不僅提供寫作模板,還能利用AI技術直接為使用者生成一份結構清晰、內容完整的商業計劃書,大幅提升效率。
三、AI搜尋“智慧模式”背後的產品考量
從我最近的直觀體驗來看,很多人用DeepSeek的一個小誤區就是——不管什麼問題,都必須點上“深度思考”。
而事實上,對於很多簡單直觀的問題,有可能“深度思考”其實等於“過度思考”。
很顯然,百度AI搜尋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的解決方案是——智慧模式。
什麼叫智慧模式?
就是當用戶輸入問題的之後,百度AI搜尋設計了一個“分診臺”來根據使用者意圖判斷呼叫哪一個模型能力來回答。
如問今天天,只需要極速回答就;有的問題,2025年政府作報告解讀,就需要資訊彙總篩選深度思考。
確實,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深度思考”,該深度就深度,該直接就直接。
事實上,百度的智慧模式後續有深度推理、快速回答、極速回答、多模態等多種相應機制,涉及理解、排程、溯源、推理等多個回答過程,而這種不同回答模式對應的AI模型也是有區別的——
比如“請分析國內外AI Agent發展趨勢”這類很顯然需要推理的模型就會用到R1這樣推理模型。
而“堂姐的孩管我叫什麼?”這類問題則可能會呼叫文心小模型或者V3。
這樣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對於簡單問題,使用者可以更快捷、更直觀地得到答案,省去了等待時間,而對於複雜問題,則可以透過高階推理獲得更優答案。
從這個意義上,百度AI搜尋的“智慧模式”是一個“AI路由”。
結語
百度曾經的產品專家俞軍老師列過一個著名的體驗公式——使用者價值=新體驗-舊體驗-遷移成本。
對於百度AI搜尋而言,新體驗和舊體驗之差是客觀而明顯的,而和其他AI產品不一樣的事,百度作為國民應用,從常規搜尋到AI搜尋的“遷移成本”極低。
這讓百度這個古老的產品在大模型時代取得了一個極佳的生態位,而後續它能否將這一優勢透過不斷進化的技術和體驗落實到資料層面,我們拭目以待。
——End——
作者簡介:衛夕,公眾號“衛夕指北”出品人,科技專欄作者,專寫長文,專注剖析網際網路及社會科學的底層邏輯;不關注這個賬號,你都不知道你會錯過神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