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泓:如何破除“內卷式”競爭亂象?

“內卷式”競爭已成為當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大頑疾。部分企業以低價、超低價、甚至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更有甚者,製假售假、以次充好的行為,都是突破了市場競爭的邊界和底線且擾亂公平競爭秩序的“內卷式”競爭現象,正在不同程度地引發產品質量下降、創新投入不足、資源低效配置等問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汪泓對我國“內卷式”競爭進行了結構性分析,並提出積極借鑑國際治理經驗,加大力度進行綜合整治的實際對策。
01
我國“內卷式”
競爭結構性分析
結合產能利用情況和銷售難易程度,存在產能閒置問題且銷售難度加劇的行業已經面臨較嚴重的“內卷式”競爭問題。這些行業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類。
第一
與新能源、新一代資訊科技等新興產業重疊度較高的裝備製造業,典型行業為汽車製造、電氣機械和計算機電子製造業。這些普遍屬於政策支援力度大、技術更新迭代快且符合製造業轉型升級方向的行業,但近年來產能相對過剩、低效競爭的問題較明顯,行業“內卷式”競爭嚴重。
以汽車行業為例,根據乘聯會資料,新能源汽車零售價格從2023年的18.4萬元下降到2024年的17.2萬元,同比下降6.5%,而整個汽車行業利潤卻在持續下滑。2018年至2021年,規模以上汽車製造業企業的營業利潤率在6%~7%,2024年12月已經降至4.2%。
汽車製造業近兩年銷售容易程度均值較歷史平均水平下降1.1個百分點,說明銷售難度明顯提升,行業過度營銷、內卷嚴重,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同時,比亞迪、賽力斯等頭部車企,因銷售快速擴張,銷售費用增長明顯,已經進入2024年銷售費用絕對規模排名前15的上市公司行列。頭部車企有毛利率保障尚且在瘋狂“卷銷售”,比亞迪銷售費用率從2021年的9%左右提升至14%左右,中腰部企業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
第二
貼近居民終端需求的下游消費品製造業,典型行業為食品製造業。新冠疫情後居民消費需求不足,導致食品製造業產能利用不足;同時,物價持續低迷,食品製造企業利潤空間受限,企業為爭奪存量市場加大競爭力度。
整體看,2022年後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呈趨勢性下滑,至2024年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5.0%。其中,食品、生物醫藥等下游消費品製造業產能利用率較歷史均值分別低2.8和1.0個百分點。
《2024中國食品產業執行趨勢報告》顯示,2024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2%,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下降0.6%,成為拉低居民價格消費指數(CPI)漲幅的主要因素。全年食品價格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1個百分點,比2023年擴大0.3個百分點。
從利潤端看,食品工業營收增速連續4年走低,2024年出現少見的負增長,營收佔規上工業比重也連續4年下降,營收增長亟待改善。
第三
與地產鏈密切相關的原材料製造業,典型的是以水泥、玻璃為代表的非金屬礦物製品業。2021年以來,房地產行業進入趨勢性下行,導致水泥、玻璃等原材料需求快速衰減,供需失衡情況明顯;加上企業大打“價格戰”,水泥、玻璃價格長期下滑。
整體而言,2024年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產能利用率僅為62.2%,較歷史均值低5.9個百分點。其中,2024年12月水泥熟料的產能利用率僅為43.4%,較2020年以來的峰值(83.7%)下降近一半;2024年玻璃現貨均價為1463.91元/噸,較2021年均價2488.57元/噸跌去近一半。
02
“內卷式”競爭
的國際治理經驗
第一
對低價行為進行規範,且對掠奪性定價的商業行為進行立法禁止。
一是,對不正當價格行為進行規制,如歐盟關於價格歧視、價格欺詐和價格虛假宣傳等的規制。
二是,專門立法把低價傾銷行為列為非法,如美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瑞士、土耳其、波蘭、澳大利亞和日本等。這些國家中除美國、波蘭之外,都是從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角度去評估這種“低價行為”是否扭曲競爭機制,為經營者帶來不正當利益和損害消費者利益。
例如,義大利將低價傾銷直接認定為“不正當行為”,除非能提供“正當理由”。瑞士則把其視為具有不正當嫌疑的“搭便車”或欺騙行為,因為部分商品的低價可以透過其他途徑彌補。土耳其則把虧本賤賣的銷售行為及其廣告行為視為欺詐,美國、澳大利和日本直接將其視為違法並禁止。
縱觀各經濟發達國家,它們對市場價格機制的立法干預是比較嚴格的,既有價格管制上的規制,也有競爭法上的規制。美國《羅賓遜-帕特曼反價格歧視法案》的第2條規定,對於歧視性低價行為以及其他價格歧視行為,甚至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二
產業政策從支援產業鏈前端的基礎研發和技術創新拓展到製造端、供應端,全面提高重點產業的競爭力,自己生產、自己消化。
美國實施的產業政策一直是廣義上的產業政策,其目的是透過支援基礎研發和技術創新以普惠市場主體,促進市場競爭與發展。比如,二戰後,美國迫於國家安全威脅,加大對國防基礎研究的投資力度;20世紀80年代,面對日德的趕超威脅,美國大力推行產業技術政策,保障基礎科研成果實現商業化。
《2022年美國競爭法》的透過標誌著美國產業政策態度的轉向。根據該法案,美國將在未來5年內撥款520億美元用於激勵美國國內晶片的研發、製造、裝配、測試與封裝,撥款5億美元用於激勵晶片供應鏈的發展;在未來6年內撥款450億美元用於緩解工業製品等關鍵商品短缺的供應鏈問題。同時,美國將耗資1600億美元推動先進技術和科學研究創新發展。
第三
加強產業政策協調,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避免惡性競爭,形成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2025年1月,歐盟釋出“歐盟競爭力指南針”,其核心目標是提升歐盟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繁榮。關鍵舉措包括:削減監管,簡化流程;促進技術研發,聚焦關鍵領域;政策扶持,降低企業成本;產業政策協調,加強布魯塞爾管理。
其中,將產業政策收歸布魯塞爾統一管理,能夠更好地協調各國政策,使其與共同優先事項保持一致。例如,在人工智慧和數字基礎設施領域,統一的產業政策可以促進各國之間的技術合作和資源共享,避免惡性競爭,形成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第四
態度強硬的反壟斷調查和制裁,為經濟平等和競爭自由保駕護航。
自1993年11月正式誕生以來,歐盟便將反壟斷視為極其重要的工作內容。歐盟對反壟斷採用低烈度原則,即獨佔、寡頭被容許存在,壟斷地位或市場支配地位本身並不違法,只有當行為人濫用壟斷地位或市場優勢地位破壞競爭時,法律才會予以控制。
近幾年,歐盟不斷加大反壟斷調查和制裁力度,涉及的行業既包括汽車、鋼鐵、醫藥和金融等傳統行業,也包括科技資訊、電信網路等新興產業。例如,歐盟針對“數字守門人”採取行動。2017年,歐盟指控谷歌“濫用其市場優勢”,對其處以24.2億歐元的罰款,並責令更改經營方式,平等對待競爭對手的服務。
2021年,法國競爭管理局又以濫用廣告服務市場主導地位為由對谷歌罰款2.2億歐元,蘋果、臉書和亞馬遜等也悉數被歐盟指控。
第五
重視行業自律,透過工會維護行業利益,防止企業惡性競爭。在西方,大的工會力量非常強大,一家企業如果不聽工會的意見就沒法立足,工會是用來維護整個行業利益的。
一是,組織罷工應對降薪。中國的低價競爭不僅壓低了本國工人的工資水平,還衝擊了全球製造業的薪資標準,導致歐美國家的工人被迫透過罷工爭取加薪。由於中國製造的價格優勢,歐美本土製造業被迫外遷或降低工資以維持競爭力。2023年,德國、美國、英國等多個國家爆發罷工,核心訴求是提高工資,以應對通脹和全球化帶來的薪資擠壓。
二是,抵制惡性競爭。這方面比利時表現得尤為典型,比利時有很多行業協會用以防止企業惡性競爭。行業協會每年都有年終總結大會,交流產量和基準價格,第二年大家就在這個價格的基礎上賣,只能賣高不能賣低,否則就會被同行舉報搞惡性競爭,協會會處罰企業退出市場,不準賣相關產品。
03
啟示和對策建議
第一
創新產業政策,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生態環境。
一是,探索中央主導型產業政策實施機制。確立中央主導型產業政策的核心地位,逐步減少地方主導型產業政策。建議建立國家產業政策統籌平臺,設立跨部委的“國家產業政策協調委員會”,整合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職能,制定全國統一的產業政策負面清單和技術路線圖,實施“中央政策直通車”機制,對積體電路等戰略產業直接由中央財政設立專項發展基金,避免地方重複建設。
同時,還應改革政績考核體系,將“產業同質化率”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建立跨區域產業轉移利益分享機制,如對長三角等區域試點“GDP分計、稅收分成”制度。
二是,前移產業政策支援重心,重點支援處於產業鏈前端的科技創新環節。
增加財政補貼對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的支援力度,設立“產業共性技術攻關計劃”,要求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組建創新聯合體。最佳化研發投入激勵機制,實行階梯式稅收抵免政策,對製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實施分級激勵。
建立研發裝置共享補貼機制,對中小微企業開放科研儀器並達到一定價值標準的單位,按裝置原值給予一定的年度補貼。鼓勵企業要透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降低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產品品質,提升服務質量。
三是,推進產業政策從挑選輸家和贏家的選擇性產業政策向普惠性產業鏈政策轉型。
建立全產業鏈支援標準,制定《重點產業鏈韌性評估指南》,對新能源汽車等31條重點產業鏈實施“鏈長+行長+盟長”三長制管理;建設國家產業基礎大資料平臺,動態監測產業鏈斷點堵點,對卡脖子環節實施“揭榜掛帥”攻關。
產業政策支援的物件應從主要補貼供給方,轉變為主要補貼使用者或消費者,增加啟用市場需求的擴大型產業政策。
第二
完善公平競爭政策基礎制度和價格動態監測體系,加大力度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一是,加快完善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指南。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具體適用“內卷式”價格競爭條款的研究。
借鑑美歐構建公平競爭政策基礎制度的做法,針對“內卷式”價格競爭的低價“傾銷”,加快健全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指南指引體系,推動經營者加強公平競爭的合規管理。加強產品一致性抽查,配合相關部門開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
二是,完善價格動態監測體系。針對“內卷式”價格競爭的重點行業部署價格監測感測器,即時採集全網價格資料。開發價格競爭風險預警模型,設定行業平均成本線、毛利率紅線等閾值指標,當商品價格連續長時間低於生產成本時自動觸發調查程式。
同時,完善定價成本監審制度,對降價幅度較大的企業要求提交成本構成說明。
三是,強化行業協會自治功能。行業協會組織要發揮行業影響力和帶動力優勢,組織行業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開展專業研討,為行業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建立行業成本核算中心,定期釋出原材料、人力、物流等基礎成本指數,為中小企業定價提供參考基準。
實施信用積分管理制度,對違規開展“內卷式”價格競爭的企業採取行業通報、聯合採購限制等懲戒措施。
四是,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規範地方政府不當干預市場公平競爭行為。
讓市場調節機制真正發揮作用,既要鼓勵透過創新實現躍升的產能升級,也要減少行政對市場的不合理干預,推動優勝劣汰,透過有效出清實現新陳代謝。
制定財政補貼負面清單,明確禁止地方政府對本地企業實施定向銷售補貼等妨礙統一市場建設的補貼行為。建立補貼競爭審查制度,嘗試將審查未透過率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指標。實施重大補貼資訊公示,強制披露補貼物件、額度及績效目標,接受其他經營主體質詢。
第三
以“雙迴圈”新發展格局為戰略導向,最佳化產業佈局,實現資源最佳化配置。
一是,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最佳化要素配置體系。建立全國統一的技術交易市場,制定技術產權交易資訊披露標準,促進技術交易流通。實施創新人才個稅遞延優惠,對企業核心研發人員實行股權激勵稅收遞延。建立科研人員流動補償機制,對跨區域人才流動產生的培訓費用給予適度財政補貼。構建創新基礎設施共享平臺,將重大科研裝置使用效率納入單位考核指標。
二是,強化標準引領,最佳化產業整體佈局。發揮質量、標準支撐作用,以市場化方式促進兼併重組,加快淘汰煉油、鋼鐵等行業低效落後產能。要聚焦北斗、人工智慧、物聯網、工業機器人等重點賦能領域,協同推進新興技術和傳統產業標準制修訂,不斷提升標準體系的開放融合水平。同時,加快制修訂能源資源消耗、汙染物排放、碳足跡、迴圈利用等重點標準,下大力氣打通支援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的質量基礎鏈條。
三是,大力支援企業開拓多元化市場。實施加快推進認證認可高水平開放行動,全面實施合格評定“軟聯通”國際互認合作專案,鼓勵認證機構開發國際業務並開展機構間國際合作。深入實施標準國際化躍升工程,修訂《採用國際標準管理辦法》,推動國家與國際標準體系協調。支援企業將科技成果向國際標準轉化,推動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中提出一批“新三樣”領域國際標準提案。
第四
強化市場監管,切實增強整體治理效能,淨化市場競爭生態。
一是,依法查處不正當競爭和價格違法行為。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監管執法,加大打假治劣力度,依法查處一批重點案件,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嚴懲一批違法違規行為,營造良好競爭生態。
推動修訂價格法、反不正當競爭法、電子商務法,制定網路交易平臺規則監督管理辦法、直播電商監督管理辦法,完善相關監管措施和法律規則。制定重點領域價格行為合規專項指南,加強制度供給,明確法律界限。
二是,常態化用好約談“利器”,切實加大質量監督檢查力度。將約談提醒作為開展監督的有力抓手,緊盯假冒偽劣、低價競爭等市場行為,建立“企業提醒約談”機制,發揮經常性約談的提醒、教育、警示和糾錯糾偏作用,要求相關企業合法規範經營、公平有序競爭,共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部署開展網售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治理網售領域假冒偽劣等突出問題。
三是,堅決打擊侵權假冒、製假售假等違法行為。強化網際網路領域智慧財產權執法,依法查處網路銷售、直播帶貨中侵權假冒違法行為,督促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落實“通知—刪除—公示”責任。大力打擊假冒防偽碼、假冒防偽驗證網站等全鏈條造假行為,強化侵犯商業秘密、商業標識和商業信譽執法,提升執法效能。
教授簡介
汪泓,現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橫店集團管理學教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援計劃資助學者、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曾任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長、上海市總工會副主席、上海市寶山區區長和區委書記等,兼任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上海社會保障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