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競爭要有邊界和底線,治理“內卷”需多管齊下

2025.05.16

本文字數:1696,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導讀企業層面的競爭以“圈地運動”的方式,大量投入資金、低價傾軋並不是科學的方式。
作者 | 一財評論員
在5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集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有參會企業表示,對於一些行業“內卷”問題,市場競爭要有邊界、底線,龍頭企業要透過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更好發揮產業鏈上下游帶動作用,不斷增強發展韌性。
這是近段時間市場競爭問題又一次被提及。日前,市場監管總局會同中央社會工作部、中央網信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商務部,針對當前外賣行業競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約談京東、美團、餓了麼等平臺企業,要求相關企業嚴格落實主體責任,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加強內部管理,合法規範經營,公平有序競爭,共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切實維護消費者、平臺內經營者和外賣騎手的合法權益,促進平臺經濟規範健康有序發展。
充分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邏輯,也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所在。但競爭有良性競爭和不正當競爭之分。良性競爭能推動生產技術進步、產品質量提升、消費服務升級和企業利潤空間拓展;而不正當競爭則透過降低價格、詆譭競爭對手等種種手段來爭奪市場,往往會害人害己,對行業和消費者造成負面影響,反而會導致透支未來發展空間、阻礙行業健康發展。惡性競爭在近階段發展的一種典型表現,就是以“內卷”現象為代表的各種“卷”,危害性不言自明。
為實現良性競爭,首先要明確競爭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企業層面,競爭是透過技術進步、服務上臺階等各種手段去獲得更大市場份額,更好實現利潤訴求、促進自身發展,而以“圈地運動”的方式,大量投入資金、低價傾軋並不是科學的方式,消耗別的企業的同時,也會對自己的創新等各方面能力產生消耗;在社會責任層面,競爭應該促進良好市場環境的營造,切實維護消費者及行業從業者的切身利益,實現社會總體效益的不斷提高。如果不能實現上述兩點要求,那競爭的意義就會大為減弱,甚至會走向反面。
對此,上述約談要求,要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加強內部管理,合法規範經營,實現公平有序競爭。這是對於公平競爭的再次強調。
其次,要進一步加強相關法規制度建設。
公平競爭領域涉及的法律法規頗多,既有反不正當競爭法,也有反壟斷法,現在都面臨著不斷修訂的過程。
對於前者,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將圍繞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修改反不正當競爭法,反不正當競爭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已經發布;對於後者,2024年8月,市場監管總局起草了《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實施經營者集中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徵求意見稿)》。這都體現出我國相關法規建設的不斷完善。
在完善反不正當競爭監管和處罰規定方面,上述修訂草案按照行政處罰法規定的過罰相當、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豐富監管措施,科學調整處罰額度,總體上體現出從細從嚴的重要指向。
日前釋出的2025年國務院立法規劃指出,要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等領域立法。在今後立法方面,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也應該突出市場競爭方面的法規建設進一步完善,更有針對性的監督制約和懲戒措施。
第三是要加強各方監督制約作用促進企業自律。
2024年1月,國務院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委員會印發的《關於行業協會的反壟斷指南》要求,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引導本行業的經營者依法競爭,合規經營,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其後,包括製造業方面的行業協會及平臺企業協會都陸續發出鼓勵良性競爭的倡議,起到了相應作用。
同時,要強化企業自律,包括相關企業要按期釋出ESG報告等具體措施。ESG報告旨在說明企業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關鍵領域取得的進展。現在這一舉措正在從上市企業向更多企業推廣。ESG並不單純是企業主體意思的體現,還包括相關社會組織和公眾對企業責任的評價意見。這是一個企業和社會組織及公眾互動的過程。
總之,在當前國際經貿形勢還較為複雜的情況下,進一步規範競爭秩序顯得越發重要。而規範競爭就要鼓勵公平競爭和正當競爭,避免不正當競爭或“內卷式”爭鬥。為此,就要明確競爭的宗旨所在,同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充分發揮好相關行業協會的作用。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

“降低30%至80%”,特朗普突然宣佈降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