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手掌握一週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姚湧 小學森 廬州月
責編 | 既來知
● ● ●
1
證實:這種烹飪方法更有助於心血管健康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xcrm.2025.102091
2
阻斷這個分子可以改善代謝,抵抗肥胖

煎、炒、烹、炸… …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UPFs)製作過程中的熱處理會導致過量的糖和蛋白質結合產物,即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研究顯示,UPFs和血清AGEs與心臟代謝性疾病發病存在關聯。近日,比利時魯汶大學胃腸紊亂轉化研究中心Joao Sabino團隊透過一項20名志願者參與的臨床試驗發現,產生低水平AGE的烹飪方法,如湯煮和蒸煮,可以降低個體的血清AGEs,改善脂質狀況,增加血清蛋白4E-BP1。相比之下,燒烤和烘焙等高AGE產量的烹飪方法會增加志願者糞便中的丁酸鹽。簡而言之,從心血管疾病風險預防角度考慮,AGE生成量低的烹飪方法應作為優先選擇。由於現行的飲食指南更側重於營養成分,而不是烹飪方法,該研究結果表明,烹飪手段應被視為心臟代謝預防策略和未來飲食試驗設計的重要因素。相關論文於4月24日發表在《細胞報告·醫學》(Cell Reports Medicine)雜誌。

腫瘤細胞表面的CD47分子是被公認的“別吃我”訊號,能抑制巨噬細胞對腫瘤細胞的吞噬殺傷功能,基於此研發的CD47阻斷抗體(如Evorpacept)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潛力無限。近日,同濟大學再生醫學研究所Weida Li團隊發現,高脂飲食(High-fat diet,HFD)誘導的肥胖增加了小鼠骨骼肌中CD47的表達,而運動則下調了該分子的表達。為小鼠注射CD47阻斷抗體可防止HFD誘導的體重增加和葡萄糖不耐受,提升動物運動能力,改善身體成分和骨骼肌線粒體功能。從機制上講,CD47阻斷抗體的保護作用是透過啟用骨骼肌中的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介導的:CD47阻斷抗體降低了熱休克蛋白90α(HSP90α)的磷酸化,從而啟用骨骼肌中的AMPK。此外,研究人員將小鼠肌肉中的CD47進行特異性敲除後,小鼠表現出與CD47阻斷抗體類似的代謝改善情況。相關論文於4月22日發表在《細胞報告·醫學》(Cell Reports Medicine)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xcrm.2025.102089
3
農業機械的減汙降碳任重道遠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文章連結:

農業機械化在促進我國糧食增產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功不可沒,但農機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和空氣汙染物排放往往被忽視。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Xi Lu 團隊分析顯示,1985年至2020年間,由於機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國農業機械的二氧化碳和空氣汙染物排放量分別增加了近七倍和四至七倍。如果不加以遏制,2050年我國農機的二氧化碳、PM2.5和氮氧化物(NOx)年排放量可能達到2.136億噸,5.54 萬噸和90.28萬噸,在“雙碳”目標情景下分別佔我國總排放量的21%、4%和17%。如果農業機械採用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和空氣汙染物的排放量可減少65-70%。該研究強調,我國的農業機械可能成為一個巨大的排放源,如果不採取緩解措施,可能會阻礙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並降低空氣質量。相關論文於4月24日發表在《自然·食品》(Nature food)雜誌。
https://doi.org/10.1038/s43016-025-01163-6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據統計,遺傳性耳聾約佔先天性耳聾的60%。儘管腺相關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介導的基因療法在治療遺傳性聽力障礙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潛力,但AAV載體的特異性和安全性仍存爭議。耳蝸的複雜解剖結構更加劇了精確靶向基因遞送的挑戰性。近日,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Guisheng Zhong團隊開發出一種基於AAV報告基因的體內轉錄增強子重建系統ARBITER,能夠高效可靠地解析增強子。透過ARBITER,該團隊成功地證明了基因座內的保守非編碼元件(conserved non-coding elements,CNE)協同調節Slc26a5的表達。研究人員還透過在Slc26a5突變小鼠中進行基因治療,評估了已發現的增強子在治療遺傳性耳聾方面的潛力。他們設計出一種高效且外毛細胞(OHC)特異性的增強子B8,成功恢復了Slc26a5敲除小鼠的聽力。相關論文於4月21日發表在《神經元》(Neuron)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5.03.023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兒童肥胖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Jianduan Zhang透過系統分析419項研究,確定了導致我國兒童肥胖的33個危險因素。在個體層面,該團隊共確定了11個關鍵因素,包括母親懷孕前超重/肥胖(人群歸因危險度百分比PAR%:16.7%)、母乳餵養時間少於6個月(14.1%)、剖宮產(11.1%)、妊娠期體重過度增加(10.5%)、高出生體重(4.2%)和妊娠期糖尿病(3.6%),以及13個兒童期行為因素,如含糖飲料攝入(16.4%)、睡眠不足(15.0%)、進食速度快(14.7%)、每天體育活動少於2小時(6.3%)和每天面對電子螢幕超過2小時(5.6%)。此外,該團隊還確定了六個突出的家庭層面因素,如母親超重/肥胖(24.3%)和父親超重/肥胖症(23.5%)。相關專家則表示,遺傳因素和諸如飲食之類的可變行為因素對兒童超重的影響更大。相關論文於4月23日發表在《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lanwpc.2025.101553

源於人類多能幹細胞(hPSC)的多巴胺神經元可以在動物帕金森病模型中功能性地整合並逆轉運動症狀,給未來的臨床試驗帶來了希望。然而,hPSC誘導產生的多巴胺神經元比例仍然很低,可塑性較差。有研究表明,運動可以提高神經元的存活率和可塑性。那麼,運動能否改善帕金森病的神經移植效果呢?近日,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神經科學與精神健康研究所Clare L. Parish團隊透過動物實驗發現,自願“鍛鍊”(小鼠在轉輪跑步)顯著提高了神經移植物的可塑性,加速了接受移植物的動物的運動恢復。“鍛鍊”的正向作用主要表現在促進移植物內部A9-樣多巴胺神經元的成熟,提高多巴胺神經元在紋狀體部位的功能性整合與可塑性。同時,“鍛鍊”還增強了小鼠腦部神經營養訊號,提高了神經營養因子的表達。這些發現提示,在未來帕金森病臨床試驗中可採用基於物理治療的方法來提高神經移植的效果。相關論文於4月24日發表在《幹細胞·報告》(Stem Cell Reports)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stemcr.2025.102480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