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時確診白血病,如今已經康復十年,世傑成為了一名生物醫學博士。
談及學醫時的想法,世傑說:“這個病曾經讓我那麼難受,我也不能讓它好過。”就是這樣的樂天派精神,支撐世傑度過治療期,也激勵著他踏上醫學和公益的道路。
本期播客,菠蘿對話世傑,聊聊他的人生選擇和結療十年的感受。

—點選收聽本期播客—
03:35 “興奮地”發現診斷結果
家人本想隱瞞,但在第一個療程結束時,我陰差陽錯地知道了。診斷證明上的名字特別長: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細胞型。我覺得聽起來特別高大上,回家後趕緊上網搜尋了一下,我記得很清楚,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白血病是治癒率最高的兒童惡性腫瘤。
所以當時還真沒太覺得是個很嚴重的事兒,反而還挺興奮的。因為那時我正在讀初三,醫生說接下來要住院很長一段時間。我的第一反應是:“太好了,可以休息一下了。”事實證明,我的運氣也很好,治療過程比較順利,在主治醫師、老師和同學的支援下,返校學習也很成功。
07:42 返校、留級與適應
初三確診之後,我沒有辦理休學,學籍沒有保留下來,所以返校學習只能留了一級。回到學校後,身邊的同學瞭解到我的情況之後,他們並不覺得可怕,只覺得很好奇,聽完我的經歷,他們也只是覺得我挺不容易的,對我很友好。
11:25 關於母親
在我生病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從來沒有在吃飯的方面遇到任何問題,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我的媽媽,媽媽總能在醫生允許的範圍內,做出我喜歡的,還營養均衡的可口食物,把我照顧得特別好。
還有一件讓我印象特別深的事,當時我安了PICC,治療間隙在家裡休養時需要護理,要把敷貼換下來、消毒、蓋回去。媽媽從一開始碰都不敢碰,再到戰戰兢兢地嘗試,再到後來非常熟練,真的是很不容易。
如果要說有什麼想對媽媽說的,我覺得最簡單也最重要的就是:“謝謝媽媽,我很愛您。”
15:50 做公益的啟發
第一是因為自己確診時尚處在一個可塑性極強的年紀,人生軌跡尚有無限可能,第二是因為在治療期間受到了家人、醫生、老師、同學很多人的支援,第三是個人樂天派的性格原因,“沒心沒肺”的狀態倒是在精神層面沒有什麼痛苦。隨著做的公益工作越來越多,我也逐漸認識到,公益的價值所在。
接觸的患者多了,也確實是會遇到一些情況很不好的患者。我就會想,如果我是這個患者,如果我當時的病進展到了這個情況,我會怎麼樣?所以我的心態也在變化,如果說自己治療時是沒心沒肺的狀態,那現在我會用更嚴肅的,更認真的心態去對待。

世傑(左2)與向日葵兒童志願者的合照
28:06 大學專業的選擇
我這個人,有時候還有點倔。這個病把我搞得那麼難受,我覺得將來也不能讓它好過。
高考之前,我就一直在想要不要學醫。我的主治醫生告訴我,臨床醫學特別辛苦,建議我可以考慮基礎醫學專業,將來從事相關的教學或者基礎研究工作。但因為分數和志願填報各種機緣巧合,我最終錄取到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但這些年我也在堅持“曲線救國”,努力和臨床合作,只要能為科研轉化做出一點貢獻,我就很滿意了。
32:03 患兒家長也需要支援
患兒家長的壓力其實挺大的,一部分是生活中的種種壓力,一部分是家長跟孩子對疾病的認知的差異帶來的壓力。他們會不自覺地會用成年人的視角去想孩子會怎麼看這個病,而在這個考慮的過程中又會為自己增加很多壓力,而孩子其實是比較單純的,很多時候並沒有家長所擔心的想法。
希望家長們一定要找到情緒上的出口,讓壓力得到合適的釋放。
36:37 關於治療過程中健康的親子關係
對於孩子的病情,我見過有些家長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瞞,瞞不住了就開始哄。其實一次兩次還好,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發現,我只要表露出我不開心,家長就會給我東西,那親子關係就很難回到正常的狀態了。
因為隱瞞,產生溺愛,不盡的索取和付出,會讓親子關係岌岌可危。所以其實有些事情可以試著去坦誠,孩子的承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可能比我們想得更強。
53:45 康復以後最不想回答的問題
留一個小彩蛋哦~

2025年的第一個朝陽 (世傑攝)

_________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