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又卷的時代,我家孩子“慢”就有錯嗎!?

當媽的,不怕別人比自己孩子快很多,就怕自己孩子比別人孩子慢。
閨女王吃吃剛出生幾個月,我就發現,她好像身高和體重都不怎麼長。但是,每個月去兒保檢查,醫生卻都說“在正常範圍內”。
到了一歲多,王吃吃依然不會走路,但已經有了探索慾望。每當她想去什麼地方,都只能坐著,屁股一點一點往前拱。
在家裡,我們都叫她“拖地機”。

“拖地機”王吃吃移動到茶几邊,作者供圖

隨著王吃吃慢慢長大,我們發現她跟身邊孩子比,確實發育速度要慢很多。
比如,小區裡的同齡孩子都滿地爬了,她直到一歲也還沒有學會爬。
別人扶著傢俱開始走路,她始終是“拖地機”模式,到一歲半才會走路。
不管我們拿個好吃的在前面引誘她,還是讓她跟其他小朋友學著走,她就是扶著沙發,一動不動。
懷著忐忑的心情,我們帶著王吃吃去了醫院做各種檢查,醫生仔細看過結果後說:“孩子按照發育標準,比平均水平晚了九個月,不過沒有生病。”
既然沒有病,也就談不上“治療”。
所以,醫生沒有開任何藥物,只是讓全面調整生活作息,保證王吃吃的睡眠、營養、運動都要跟上。
鑑於發育相對遲緩,醫生還開了鈣片、小安素等。

一歲生日好小一隻。兩歲依然好小,上衣是80的

但是王吃吃十分討厭鈣片,總是藉口不吃。她同樣不喜歡早睡,每次我倆都鬥爭好久。
在一次次“追平發育平均水平”的親子對抗中,我變得十分疲憊。
漸漸的,我不再強求。

三歲九個月入園第一天。 

兩歲半時,王吃吃的好朋友把滑板騎得滿世界飛。
王吃吃也有一個,她推了好幾個月還是不會騎。
於是我只能親自跟著王吃吃,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教她蹬滑板。
小區裡其他人看了覺得不可思議:啊?這還用教啊?不都是孩子自己學會的嗎?
這樣的情形,在幼兒園大班時又來了一回。
院子裡小朋友們四歲半可以騎腳踏車,王吃吃五歲半才願意讓我拆輔助輪,但依然困難重重:
一上車她就想下車,總嚷嚷車會倒。
我幫她扶著後座,她歪歪扭扭地騎。結果整整騎了一個月,還是嚷嚷著不許我鬆手。
我百思不得其解:不是都說平衡車騎熟了,孩子自己就會蹬腳踏車了麼?
我教她試著像騎平衡車那樣先滑行。結果只要腿被腳蹬子絆住,她就下車。幸好,她的好朋友教給她:騎車可以一隻腳蹬、一隻腳滑行,她試著試著,終於可以把車騎動了。
我還來不及感動,就發現了一個問題:
她用這樣一隻腳的方式滑行了很久,另一隻腳就是上不了腳蹬。
愣是用這個方式騎了很久——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換了別的孩子的車練了下,兩隻腳才終於同時踩上了腳蹬子。
別人孩子只是幾天功夫能學會的技能,王吃吃則要花好幾個月的時間。

騎車這種還算好的,起碼王吃吃願意花時間學和練習,有很多時候,她看到新生事物並不願意學。

六歲依然是班裡最小的那隻,排隊排第一,作者供圖

比如小區裡別的孩子在玩跳跳球,王吃吃一旁站著看,根本不願意上前試。
我建議她試試,她一口咬定:“我學不會的!我再跟你說一遍,我就是學到明年也學不會!”
我不解道:“你都沒試過,怎麼知道肯定學不會呀?”
“就是學不會!”
好說歹說,王吃吃答應去試一下。結果,剛把腳伸到跳跳球的圈裡,就立刻拿出來,說:“太難學了。”
我接過來示範了一遍:“你看,像這樣。”
誰知這次她連看都不看了。
我覺得跳跳球可以幫助孩子多運動,也能鍛鍊協調能力,於是也買了跳跳球跟她一起拿出去玩。
哪知道,這次,在一旁看熱鬧的孩子,借我們的跳跳球,都學會了,王吃吃愣是學不會,急得都快哭了。
再有別的孩子上前來借球,她索性一口回絕。我明白,她不是不願意分享,而是無法接受“自己這麼久都沒能學會、別人倒先會了”的挫敗感。
業餘活動中的種種挫敗和不順利,導致了王吃吃變得討厭競技類活動
當別的孩子滿小區比賽誰騎車騎得快、誰跑得快時,她只願意玩過家家這種遊戲。
面對家裡這樣一個慢娃,在這樣的社會和時代下,我很難不焦慮。
我明白“慢”不是孩子的“錯”,只是需要正確的方法引導。
於是我報名了某權威機構的兒童心理學課程。每節課都不敢缺席,努力學完了整個課程,覺得學到了很多理論和案例。
但我發現一旦到了現實生活中,我卻無法把這些運用到和孩子的互動中。
我懷疑可能是自己學習得不夠,於是又繼續學習了發展心理學課。在課上,我明白了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會受到環境影響。
很多時候,兒童能力發展方面的問題不能歸因於單一元素,孩子先天的能力性格、他人與孩子的互動、家庭中的氛圍,都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但即便明白這個道理,現實中面對孩子的慢,我依然焦慮。
比如我照著《媽媽教的數學》《走進奇妙的數學世界》裡教的方法,引導孩子學數字。
我讓她擺數字,做數字建形,可是擺了一會兒,她眼睛就往別處看:“媽媽,好了吧,我能不能去玩一會兒?”
我只能長嘆一口氣,擺擺手讓她去玩。
數學啟蒙遊戲,我陪她一起玩,結果剛贏了一局,她立刻說:“咱們能不能玩個別的遊戲?”
遊戲玩了,歌也唱了,效果卻沒有:我左手伸五個手指,又手伸三個手指,問她是幾?
她還要數手指才能回答。
並且還帶著一種無辜的表情:我不是不學,是真的不明白。
這些日常互動,讓我非常沮喪:
我發現學習了大量育兒知識、看了成堆教育書、啟蒙書的我,跟那些從不學育兒知識的傳統“老人”相比,其實並沒有什麼差別。
而孩子也並未因為我的“學習”,就走上了快車道,她還是那個毫無好勝心、慢悠悠學不會、也不想學的孩子。
更令人焦慮的是,很多人一看王吃吃的年齡,就會主動和我聊:
“你家快上學了吧?”
“是不是已經會加減法了?”
“欸,你得讓她提前學學呀,不然跟不上!”

聽得多了,我變得更加焦慮,一焦慮就要使勁挖寶去找各種利器。
別人的說辭不免讓我焦慮,買了識字卡、又買識字遊戲,最後還下單了啟蒙課程,等王吃吃從幼兒園回來就帶著她學。
但是這種毫無頭緒的學習,效果完全不如預期。
明明已經“學”過的字,她想半天卻回答不上來。
我又帶她學著寫,心想多寫寫總能記住吧,但是孩子跟著寫了兩筆,說:“媽媽,這個字太難寫了。”
好吧,我們又拿著識字卡片玩編故事遊戲。
王吃吃玩得特別開心,第二天睡醒了起床,看到昨晚的字,還是不認得。
我已經顧不上生氣,而是絕望:難道這娃生來就笨嗎?

終於我忍不住跟老公抱怨女兒實在太笨了,數數、識字怎麼教都不會!
老公聽後,一臉不可置信:“誰都不能說我閨女笨!”
我氣急:“那是你不管她!別人早都學會加減了,她連數都數不到一起去,你還覺得她聰明!”
老公卻覺得不是女兒的問題:“現在大家都太焦慮太追求速度了!再說聰明也不在這一時呀!好多科學家小時都是學渣,長大照樣成了科學家。她才五歲,早著呢。”
儘管老公這樣說,他還是留意了其他同齡小朋友。
有次,他去拜訪一個客戶,看到人家孩子和王吃吃同齡,也剛五歲,正在計算減法,深受震撼。
回來便問我:
“閨女會加減法嗎?”
“當然不會,她10個數字都沒認全呢!”
“啊,怎麼會呢?”
“那你寫個8,你問問她是幾?”
老公去考王吃吃,王吃吃果然不會。
老公開始埋怨我:“這是你沒教吧?只要我一教,閨女就會了。”
於是,他拿著小黑板,認真寫下數字。
告訴王吃吃像小旗子一樣的是4,王吃吃學的認真。但才一轉身,問她“像小旗子一樣的是幾?”她又忘記了。
老公再告訴女兒我們家住8樓,8像麻花。
但再指著8問她是幾,她又忘記了。

就這樣反反覆覆,才教了一晚上,老公就放棄了,因為實在太難教了。

但和我這個當媽的不同,老公雖然不教了,卻顯得十分淡定,告訴我,這孩子可能就學得慢,也可能是還沒到“學”的時候,也不必太過慌張。
老公還出主意,既然對著黑板學不會,那就多利用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來認字和識數吧!
不得不承認,得有這種心態,才能有繼續迎難而上的勇氣。
更何況王吃吃是個敏感的小朋友。如果有一天,她發現周圍小朋友都會加減法,自己還停留在數數都不會的階段,也會深受打擊。
可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我仔細回想了女兒的日常表現:她也並非什麼都學不會。
比如,她經常會冒出一些成語,但並不是我教的,而自己聽音訊故事、看紀錄片學的;再比如她喜歡做飯,做飯有關的事情,她總是願意不辭勞苦去學。
只不過,以上這些都不在我的“雞娃”計劃裡,因此我也沒啥期望,自然就對於王吃吃沒有“速度快”的要求。
凱西赫什-帕塞克博士是兒童心理與認知發展領域的泰斗,在她寫的《遊戲天性》一書中專門寫過“孩子怎樣學習數量概念”:
羅格斯大學的格爾曼教授,設計了一系列實驗來分析兒童對於數字、計數、數軸這些概念的學習過程。經過大量研究,他們驚訝發現,兒童往往是透過玩一些物體,和大人談論數字,自己摸索出來關於計數的五個基本原則的。
換言之,兒童需要在日常生活和玩耍中學習這些數學的啟蒙基礎。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雖然努力教王吃吃數學,卻沒有利用生活的場景,讓孩子感受到“數學”或“數字”。
比如吃桔子,一般拿起來就遞給她,而不會說“拿一個桔子過來,拿兩個蘋果過來”。
當我和老公像上課一樣教她,她只是在表演學習,就像喝涼水一樣,喝過忘光。更何況她滿腦子想的還是玩,也並不願意學。
再加上我有所期待,看到她這樣就更急躁——於是學習成為了不快樂的事。
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和王吃吃一起玩老狼老狼幾點了。
但是我們改變了遊戲規則。不說幾點了,而改伸手指表示:伸三個指頭就是三點,四個指頭就是四點。
吃飯的時候我們會聊天:“剛才還有八個餃子呢,現在就只有三個,你又吃了五個餃子。”
我還讓她在家裡學著發筷子:三個人該拿幾根筷子。
我鍛鍊的時候,讓她在一旁替我計數:媽媽做了幾個深蹲。
當然,我也學會了減少期待,允許她比別的同齡孩子學得慢,也允許她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和習得,慢慢摸索,而不總給她上課……
經過這樣的調整。王吃吃六歲終於掌握了數數、和簡單的加減法,也會寫簡單的數字了。
只有這些還不夠,我還想讓她體會掌控自己的身體的感覺。
雖然我自己也不喜歡運動,但還是陪著她一起打羽毛球、跳繩、蹦臺階,這次我不再有“必須要儘快學會”什麼的目標,而是開心地一起玩。
隨著體能的逐步提升,她開始對身體有了掌控,對於學新東西也不那麼排斥了,對於跳繩這類沒做過的新運動,也能學會了。
再《遊戲天性》一書裡,作者有這樣一段論述:
”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疲憊不堪,這不足為奇….在如何培養下一代的問題上,周圍人總是要求越快越好,必須逼迫孩子加快學習的步伐….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即便是心理工作者在面對育兒壓力時,內心也很迷茫。“
如果你像我一樣,也恰巧擁有這樣的“慢”娃,你不得不具備耐心和長期主義心態。
既不要抱有“只要如何就能快速學會”的期待,也不要動不動就質疑和焦慮。因為這就是我們作為家長要努力適應的教育節奏。
還有幾個月王吃吃就要上小學了,我明白她真正的困難和挑戰還在後面,我也明白學校的教學速度是我不能決定的。
作為家長,我和先生別無選擇,只能堅定陪她一起升級打怪的決心。
當然還要時不時幫她做心理建設,告訴她:
沒關係,你慢慢來,每個小朋友都是不同的。
編輯丨曲安
排版丨菠蘿
考資料丨
[1]《遊戲天性:為什麼愛玩的孩子更聰明》凱西赫什-帕塞克等著,機械工業出版社,第三章與數字玩耍:孩子怎樣學習數量概念(39-60頁)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