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今晚武志紅直播🌟無回放

作者 | 天雅
在網際網路上,曾經有人這樣描述「幸福」——
無論多晚,總有一盞燈為你亮著,熱騰騰的飯菜為你備著,一個愛你的人等你回家。
聽起來,它很暖心也很治癒,符合大多數人對幸福的想象。
我的同事小枝,就是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
平時無論加班到多晚,她的媽媽都會給她預留飯菜,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等她回家;
不僅如此,媽媽還會坐在餐桌旁看著她吃完,並將碗筷收拾乾淨後,才會進自己的臥室睡覺。
正當我忍不住羨慕小枝有一個如此體貼的媽媽時,小枝卻告訴我:
她一點也感受不到幸福;
相反,她時常感覺很壓抑,不想回家。
為什麼會這樣呢?

小枝給我分享了2個生活場景:
有一回——
部門主管在臨下班前,一時興起請大夥吃飯。
小枝將這個事情告知媽媽,讓媽媽不用給她留飯。
媽媽回了一句:“飯我已經做好了,放在冰箱給你明天晚上吃吧。”
結果第二天又有一名即將離職的同事約小枝吃飯,小枝再次沒有回家吃晚飯。
第三天晚上小枝回到家——
媽媽將前2天給小枝預留的晚餐從冰箱急凍層拿了出來,加熱給小枝吃,理由是不能浪費食物。
但由於已經放了2天,飯菜的口感和味道都變了,小枝吃得很辛苦……

還有一回——
小枝在下班路上看到有人在賣燒餅,特別香。
她抵擋不住誘惑買了1個燒餅回家,準備拿它當飯吃。
媽媽看到後有些不樂意:“我飯菜都給你留著,還吃什麼燒餅啊?”
小枝不好忤逆媽媽,便將燒餅放進冰箱作為第二天的早餐。
結果第二天,媽媽早早起來給小枝煮了一碗雞蛋麵;
並在未經小枝同意的情況下,她將冰箱裡的燒餅扔了,理由是路邊攤的食物不衛生。
吃麵的時候,小枝感覺心裡堵得特別慌,幾乎一口也咽不下去……
小枝告訴我,在她的成長過程中,類似以上的場景不是一次兩次,而是經常發生。
在媽媽面前,她永遠沒辦法決定自己吃什麼,不吃什麼,一切只能由媽媽說了算。
來到這,我總算理解了小枝壓抑的緣由:
表面上,它是關於吃的問題;
實際上,它是母女之間的意志較量。
且在這場意志較量裡,媽媽永遠都是贏的那一方,而小枝則永遠都是輸的那一方。


在現實生活中,像小枝媽媽這樣透過吃來管控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
他們對孩子吃飯這件事非常上心——
密切關注著孩子的飲食,嚴格把控著孩子每天吃什麼、不吃什麼。
表面上是出於對孩子的關心;
但實際上,它卻是以犧牲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為前提的「權力控制」。
主要存在2個特徵:
① 關於孩子能不能吃,他們經常持雙重標準
有些父母在吃這個問題上存在一些原則(不浪費食物,不吃垃圾食品等),並遵循這個原則去指導孩子的飲食,這不屬於管控。
而管控型父母的問題在於:在“決定孩子吃什麼”這件事上,他們並不存在統一的標準,唯一的標準就是他們想不想讓孩子吃。
就像小枝母親——
她以“不能浪費食物”為由,讓小枝吃冰箱裡存放了2天的飯菜,但順手就扔了小枝買回來的燒餅。
小枝告訴我,平時家裡那些沒吃完的飯菜,一般放冰箱第二天再吃一頓,如果吃不完也會扔掉;
唯獨媽媽專門給她留的飯菜,無論在冰箱存放多少天,媽媽都會堅持讓她吃完。
另外媽媽自己經常從路邊攤買綠豆餅吃,但從來沒見她說不衛生。
這是小枝母親的「雙標」,也是她隱藏在一個正當理由下對女兒實施的「管控」:
我想讓你吃的食物,你必須統統吃下;
我不想讓你吃的食物,你堅決不能吃。

② 當孩子回饋食物時,他們總是習慣性拒絕
一邊要求孩子接受自己的食物,一邊習慣性拒絕孩子的食物,是管控型父母的另一個特徵。
有一年母親節,小枝親自下廚做了母親最愛吃的番茄炒蛋,表達對母親的感恩。
她自己嘗著感覺味道還行。
結果母親卻皺著眉頭:“番茄太酸了,雞蛋炒過頭了……”
這令小枝感到非常挫敗。
後來她嘗試從母親最喜歡的餐館點這菜帶回家,但母親也只是象徵性地吃兩口就不吃了。
事實上,不僅僅是番茄炒蛋,而是所有小枝做的/買的食物,母親都會習慣性給差評,不願意吃。
按理說,孩子長大了,懂得向父母表達感恩了,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
但在管控型父母的觀感裡,孩子長大就意味著脫離管控,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他們常常習慣在“吃”這件事上,拒絕孩子回饋的食物,拒絕接受孩子長大。


在一個家庭中——
如果父母長期透過“吃”管控孩子,不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飲食;
容易造就兩種不良後果:
第一種:孩子變得厭食或暴飲暴食。
管控的本質,是父母對孩子意志的壓迫。
而厭食或暴飲暴食,則是很多孩子在“吃”這件事上,對父母意志的反抗。
一位當兒科醫生的朋友,給我分享了兩個案例:
有一個5歲左右的孩子,因為不肯吃飯被父母帶到了他的診室。
瞭解完情況後,他發現這個孩子有一位喜歡強迫他吃飯的奶奶:
不是經常追著孩子餵飯,就是不停地往孩子碗裡夾菜,要求孩子多吃點。
透過跟孩子交流,他發現孩子並非不想吃飯,只是不想被奶奶催著吃飯。
於是他建議孩子的父母,別再讓奶奶干涉孩子的飲食,讓孩子自主進食。
當父母真正這樣做以後,孩子的厭食就消失了。
還有一個12歲左右的小女孩,因吃了過量的辣條,患上急性腸胃炎被送到了醫院。
小女孩告訴醫生,她很喜歡吃辣條,但媽媽從來不讓她吃。
有一回她偷偷買了一包辣條,媽媽發現後沒收了她所有的零花錢,導致她再也吃不上辣條。
如今她上了初中,在學校住宿,便用媽媽給的生活費買了一箱又一箱的辣條,當正餐吃。
儘管知道辣條吃多了對腸胃不好,但她就是忍不住。
她透過瘋狂吃辣條的方式,完成了對母親意志的反抗。

第二種:孩子泯滅了自己的口欲需求,什麼都吃,但吃不出味道。
當然有的孩子,可能不會在“吃”這件事上對父母進行反抗,而是選擇妥協:
父母給什麼就吃什麼,並應父母要求將飯菜統統吃光。
小枝更像是這種情況——
平時跟她一起去吃飯,她從來不會主動選擇餐館或菜式,一切交由我決定。
即便我踩坑選到一家很難吃的餐館,她也不會有任何怨言,而是會非常配合地將飯菜統統吃光。
同時她有一個特點:吃過即忘,從來不記得我們上一次去了哪家餐館,吃過哪些菜式。
用她的話來講就是:她對“吃”一點也不在乎。
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她之所以對“吃”不在乎,是因為她從小到大對“吃”的欲求從來不曾被媽媽在乎過。
這是一件令人心疼的事情。


我問小枝,為什麼不考慮搬出來住呢?
小枝回答說:
“搬出去住要房租,而且我不想做飯,整天吃外賣也不衛生!”
當然這只是她意識層面的回答;
或許在她的潛意識層面,還有更多羈絆在牽制著她與母親的分離和自我的獨立。
由於我不是她的心理諮詢師,所以我無法對她做更詳細的分析。
不過從一個孩子自我成長與發展的角度來看——
吃,既構成了Ta與母親最初的情感聯結,也是Ta自我意志向外拓展的原始形式。

在《新生兒護理》教科書裡,有一個“乳房爬行”的概念:
新生兒娩出後,將其放置在母親的身體上,Ta會透過嗅覺、觸覺等本能尋找母親的乳頭,並完成首次哺乳。
也就是說,嬰兒天然就有透過“吃”來跟母親產生聯結的本能。
有過育兒經驗的父母,可能會發現:
一開始,寶寶吃奶的節奏是混亂的——
可能半小時吃一次奶,吃幾口又不吃了;
也可能三四小時才吃一次奶,一吃就要吃半小時……
如果我們遵從寶寶的自主意願,等Ta餓了發出訊號時就餵奶,吃多吃少由Ta說了算。
到了3、4個月時,寶寶吃奶的節奏會逐漸穩定下來,並與母親的產奶規律達成供需平衡。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Ta吃的食物由奶演化成各種輔食。
一開始,寶寶是不挑食的,我們給什麼Ta就吃什麼;
但隨著自我意識的增長,Ta會逐漸產生自主進食的意願——
經常從我們手裡奪過奶瓶、輔食碗和勺子,嘗試自己吃。
如果我們再次遵循寶寶的自主意願,一點點放手,將吃食的主動權交還給Ta。
到了8、9個月至1歲左右,寶寶就會逐漸自己扶奶瓶喝奶,自己拿勺子吃飯。
與此同時,Ta會跟食物維持愉悅的聯結,對食物具有探索和嚐鮮的願望,並非常享受“吃”的過程。
在這樣一種自由氛圍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會具有很強的「主體感」——
注重自己的需求,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並遵從自己的內心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拒絕不喜歡的。
總的來說,
一個在吃上擁有選擇權的孩子,往往在他人生的其他道路上,也會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寫在最後
我的另一位同事梨子——
她的父母也經常在吃飯時盯著她,對她施以種種管控,並要求她按照他們期待的方式吃飯和生活。
這令她感到非常壓抑、不自由,差點抑鬱。
為了自救,她選擇搬離了家,獨自租房生活。
在出租屋裡,她非常重視自己的一日三餐——
心情好時,她會做一頓豐盛的飯菜,買菜、備菜、炒菜,每一步都按自己的節奏來;
如果太累,她就會做個簡單的番茄雞蛋麵,番茄是精挑細選的,雞蛋要煮成溏心蛋,會放很多喜歡的青菜。
透過這個方式,她逐漸捨回了對生活的掌控,並重新愛上了生活。
透過小枝和梨子截然不同的生活選擇,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
幸福,有時不一定是鍋上為你而備的熱菜和一個願意等你回家的人;
而是一份自行決定“吃什麼”的自由以及一個真正願意看見你的人。
謹作此文,與你共勉。

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今晚8點武志紅直播🌟
📒從小被否定的人,
歡迎今晚8點來直播間看老師分享🎉
無回放⬇馬上點選【預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