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國足又贏了。
一下子升到並列C組第二的位置。

(2026年美加墨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18強賽C組積分榜)
球迷們忍不住遐想,再好好踢幾場,都可以小組第二直接晉級世界盃了吧。
然而在這樣的美夢面前,國足卻經歷了地獄般的歷險。
第88分鐘巴林取得進球,好在VAR介入判定他們越位在先,進球無效。

第91分鐘,剛剛逃過一劫的中國隊迅速組織起進攻,隊友橫傳直塞給門前的張玉寧,張玉寧冷靜推射破網,1比0!

這三分鐘裡,一分鐘地獄,一分鐘天堂,無比驚險。

好在最後中國隊憑藉這一球小勝,升到了C組積分榜並列第2的位置(實際第4)。
賽後,最大功臣張玉寧賽後在混採區接受了版權媒體採訪,記者用英文提問道你如何評價球隊今天的表現。
張玉寧也是全程英語回應。

很多網友誇他口音地道,還發小舌音,這跟他歐洲留洋多年,在荷蘭、英格蘭、德國這些職業聯賽裡踢過球有關。
很多網友也誇他還用了阿拉伯語稱呼巴林,懂的挺多。
說著說著,大家開玩笑說哈蘭德的英語可能未必有張玉寧地道。

當然你也可以覺得國足不就贏兩場嗎,吹什麼吹,還沒進世界盃呢;又或者多年來已經對國足無感,根本不想關注,這也正常。
但這時候出現了特別不一樣的聲音。
有的說,你一箇中國人說英語怪怪的;

有的說,說英文就是不自信的表現;(還怪他留辮子,不像男人)

因為在中國就得說中國話,老外不會就給我去學。(事發地在中東的巴林)

就算知道比賽地在國外,他們也要說,愛國你就給我說中國話。

最後怒斥他忘記母語,忘記自己是中國人,悲哀。

於是,這位國足兩場比賽的功臣,在網路上成了國家的罪人。
我看不懂,用英文回答記者的英語提問有什麼問題。
我看不懂,人家巴林主帥是克羅埃西亞人,他拿巴林工資,他怎麼怒懟記者的時候也可以用英語。
對了,我們之前2比1贏印尼的比賽賽後,印尼球員(荷蘭出生)還是用英語抱怨國足總拖延時間的。
你不會的話,正好有翻譯也行。
印尼主教練是韓國人,有記者英文提問,翻譯一翻譯,他就用韓語回答了。

看懂了吧,採訪沒那麼複雜。
就看你會不會英語,有沒有翻譯,記者用什麼語言問。
如果用英語溝通,也不會有翻譯不精準的問題,那最好了。
事實上,長期來看,說英語對球員也百利無一害。
因為好球員的必備條件就是得有腦子,會思考,掌握最新足球理念和技戰術。
而最火爆的足球聯賽在英超,最強的杯賽則是歐冠,都在歐洲啊。
你要說問題,我覺得就是中國球員說英語說得太少了。
李磊接受過英語採訪,雖然沒有張玉寧說得好,但基本都誇他流利;王上源也是如此,記者聽得懂。
除此之外,很多國家隊球員基本只在中超比賽,沒什麼機會說英語。
這裡面沒有大是大非,有的就是一個球員面向亞洲,面向世界展現自己的自信。
當然,好訊息是國足依舊很菜;
壞訊息是球迷再菜下去,恐怕都匹配不上國足水平了。

好了,你可以說國足經常輸,無需關注他們。
那榮譽等身的跳水名將陳芋汐呢?
今年3月,跳水世界盃在蒙特利爾舉辦,陳芋汐勇奪女子10米臺冠軍。
面對外國記者採訪,她用英文流利交流。

本該被誇成績、心態和語言溝通能力,結果她被網友狠狠罵了。

她的驕傲在他們看來不值一提,還容易成為挑刺的素材。

(比賽是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的)
為啥樂此不疲?因為他們覺得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你有瑕疵,我就叮個沒完。
是啊,笑話別人不夠完美,自己何嘗不是那咬人的蚊蠅呢。
接著,六邊形戰士,乒乓球歷史上最偉大的球員馬龍,之前說說幾句英語,就被質疑。

甚至莫名其妙被吐槽:
“會但不說才體現出作為中國人的底氣。”

問題來了,
既然不說,那怎麼才能體現自己會呢?
既然乒乓球要走向世界,是不是多說英語好一點?
再看看網球鄭欽文的例子,她是現在最火的中國女子運動員了。
她在國外比賽,基本都是英語受訪,結果有的網友受不了了。
“拒絕英文,我們是炎黃子孫”
“外語與中國無關”

好像在外面贏了比賽,僅僅發言時候用了英文,就被判不愛國。
他們也不是在玩梗,而是信誓旦旦質疑,你怎麼不說英文,你有義務把優美的中國話帶向全世界啊。

這樣的道德綁架嚴重忽視了運動員需要自力更生的現實。
事實上,鄭欽文要跑全世界比賽,所以說英文能征服更多球迷,也能提高自己商業價值。
就可以更好地養活團隊了。
為此,鄭欽文在精通英語的基礎上,西班牙語也說的很流利,目前也在學法語。
那未來,是不是還有人會質疑她為什麼說這個語言,為什麼做那個動作,接著一陣網暴呢。
反正有的網友精力充沛,會繼續蠻橫不講理地表達自己的看不慣。
那這世界上你看不慣的東西,可能比撒哈拉沙漠裡的沙子還多了。

其實我們普通人也需要用英語來睜眼看世界。
但很不幸,一直以來有這樣一種論調。
他們會站在一個道德高地上表示:
明明是中國人,為什麼要說英語?那是蠻夷的語言!

在中國學英語、練英語,是“給洋人跪下了”、“典型的洋奴思想”。

說了英語,會被嘲笑:“英語救不了中國人”。

甚至認為英語是毒害思想的教育。

甚至上升到“英語滾出高考”。

“英語無用論”的推論總能在一通概念轉化下,最後扯到了我們缺乏民族自信上。
徹底也讓專家有點上頭,之前就有專家提出:
“建議取消英語中小學主科地位”。

委員許進根據調研所得,建議:
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等外語課程不再設為與語文和數學同等的主課,增加素質教育課程佔比; 不再將英語(或外語)設為高考必考的科目; 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加非官方的各種外語考試。
英語有很多工作上的作用,這裡就不再贅述。
這裡要說的是取消後的後果。
因為,英語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一旦英語退出來主科席位,不僅無法保障不發達地區和農村學子的受教育公平問題,還會帶來更深重的教育不平等問題。
對內,英語就是一項保障很多人實現階層跨越的工具。
所以保障英語的主科地位,其實就是保障了很多人從平民變身為精英的機會。
對外,英語在與漢語的交流碰撞中,使我們的中國故事更好地走向世界。
所以,要讓“倫敦瑪麗蓮,買了件旗袍送媽媽,莫斯科的夫斯基愛上牛肉麵疙瘩”,就得學習好英語。

說白了,你想讓老外講優美的中國話,你得先講好英語。
當然,我寫這篇文章不是誇耀那些瘋狂英語學習模式,以及把英語萬能論。而是要指出這樣一種現象:
全民學英語的出發點是好的,它讓更多人享受了公平,走向了世界,但問題出在了英語教學模式的低效率上。
改變啞巴英語的現狀才是當務之急,得儘量去扭轉閱讀能力不強,表達能力不強,只會考試等局面。

因噎廢食沒有意義,停止英語改革亦大可不必。
外語不是洪水猛獸,就像曾經的火車汽車不是,曾經的網際網路亦不是,能帶來洪水猛獸的只是那顆封閉的心。
如何更好駕馭才是關鍵。
所以,值得討論的永遠是如何更好地學好外語,而不非學不學外語。
所以,值得研究的永遠是如何讓英語教學資源更好地分配,而非英語要不要滾出高考。
-END-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眾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群裡現在已經有45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還會拉微信群扯淡聊天。

關鍵詞
國足
球員
進球
世界盃
鄭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