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設英文為官方語言,對華人及其他新移民有何影響

靠譜的新媒體不多,請關注美國華人雜談
作者 | 詹涓
全文共 4417 字,閱讀大約需要9分鐘
本文系作者原創,授權“美國華人雜談”獨家釋出。轉載需徵求許可,規範署名(公號名/ID/作者),違者必究
請使用網站Justicepatch.org檢視完整文章及更多內容,為防失聯,請透過郵件訂閱網站,或關注我們的電報頻道:https://t.me/piyaoba
3月1日(上週六),川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使英語成為美國的官方語言,這是美國總統在美國近250年的歷史上首次指定英語為官方語言。
川普說,既然美國建國以來,英語就是美國的“國語”,因此早就應該將英文宣佈為美國官方語言。乍一看,川普的舉動似乎很符合常理。絕大多數美國人說英語: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資料,78.3%的美國人在家裡只說英語。美國是一個英語占主導地位的國家,這一點毋庸置疑。但這一命令將帶來更多隱蔽的後果,表明川普是在透過行政命令,給美國語言打上了“美國優先”的烙印。
這項行政命令不僅僅是要承認英語的主導地位。它還廢除了克林頓總統在2000年釋出的一項聯邦命令,該命令要求聯邦機構和接受聯邦資金的機構向非英語人士提供廣泛的語言援助。這確保了上千萬美國人能夠獲得政府服務,無論他們的主要語言是什麼。川普的命令並不要求機構只能用英語開展業務,他們可以繼續提供其他語言的檔案和服務。但這道命令的象徵意義和潛在影響不容忽視,尤其是對華人社群而言。
縱觀美國曆史,每一次大力主張英語為官方語言, 強調“只說英語”(English only)的表象後面,都是社會右轉,白人至上思潮湧現的大背景。如果你是新移民,英語不流利,以往報警或者去醫院求醫,都可以要求獲得翻譯服務,但現在這種服務可能就是“可選”而非“必需”項。有沒有語言翻譯,這或許意味著生死差別。
在具體討論川普想要透過這個行政令達到什麼目的前,我們得先從一個更大的命題開始:美國需要官方語言嗎?
行政令爭議在哪裡?
美國從未有過聯邦層面的官方語言。有30多個州將英語指定為官方語言,但也有幾個州承認多種官方語言:夏威夷同時指定夏威夷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阿拉斯加承認21種官方語言;西班牙語和英語都是波多黎各的官方語言。目前,有爭議的是將英文標定為整個國家的語言。
這部分是因為美國的多語言和多文化早在其作為一個國家形成之前就已存在。在殖民時期,這片大陸上有數百種美國原住民使用的語言,以及日常使用德語、荷蘭語、西班牙語等語言的大型社群。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新一波的移民浪潮豐富了美國的文化和語言。
如今,根據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居民只說英語。但美國人還講著 350 多種語言,人們在移居美國時帶來了他們的母語。其中西班牙語最為普遍,2019 年約有 4170 萬人(約佔總人口的 13%)說西班牙語,根據塞萬提斯研究所的資料,美國是世界第四大西班牙語國家。其他常用語言包括中文、他加祿語、越南語和阿拉伯語。一些移民也許無法說流利的英文,但他們的孩子可以學好,向正在這條道路上的移民和移民家庭提供支援,包括允許他們使用母語,一直是通行的做法。
其二,最弱勢的群體失去了語言支援。具體而言,這項行政令廢除了克林頓2000年第13166號行政令,機構因此可自行決定是否提供多語言服務。CBS新聞指出,機構仍可選擇提供其他語言支援,但《華盛頓郵報》分析,在馬斯克與政府效率部(DOGE)的裁員壓力下,語言援助相關資源很可能被削減。
如果這項命令得以實施,大約幾千萬無法熟練講英文的人將無法得到必需的服務——儘管作為納稅人,他們有權得到這些服務
指定英語為官方語言的提議總伴隨著爭議。支持者認為,這能強化“民族凝聚力”;反對者則質疑,在一個移民國家,單一語言政策是否會壓制多元傳統,甚至傷害弱勢群體。比如,若語言援助減少,數千萬英語不熟練的納稅人可能無法獲取基本服務。“官方語言”的標籤還可能被用來羞辱新移民。
為什麼川普主張“只講英文”
白宮說,這項行政命令將有助於促進“民族凝聚力”,並建立“政府運作效率”。但川普提出的行政命令不僅僅涉及語言政策,它也是利用英語水平來實施排外的最新舉措。
縱觀美國的歷史,每次推動純英語政策,用意總是在排斥某些群體。
原住民兒童被迫進入寄宿學校,在那裡,他們會因為說自己的語言而受到懲罰。
西南部的教室禁止講西班牙語,以強制同化,儘管早在16世紀,西班牙語就已經在當地大部分地區被使用,比英語到來的時間還要早很多年。
一戰期間,美國通過了禁止在學校使用德語的法律。
20世紀下半葉,來自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大量湧入,現代英語至上運動開始如火如荼發展——推行純英語從來都不是為了交流,而是為了控制,控制誰能被視為純粹的美國人,誰不能
川普長期以來一直主張純英語,他和盟友一直將官方語言問題與移民問題聯絡在一起,在競選期間,他多次表達了對說外語的移民進入美國的擔憂。而且很明顯,許多他的支持者不喜歡看到身邊有人講英語以外的語言。

皮尤研究2024年4月的調查發現,54%的川普支持者表示對於自己的社群裡,有人在公共場所講英語以外的語言沒有不適,在拜登支持者中這一比例為83%。來源:皮尤研究中心
在2016年大選的競選活動中,川普批評當時參加共和黨總統初選的前佛羅里達州州長傑布·布什在選戰中說西班牙語。當被問及他的言論時,川普當時說:“在這個國家,我們說英語,不說西班牙語。”
在去年的競選中,川普表示,美國課堂上擠滿了“來自甚至不知道說啥語言的國家”的學生。在與賀錦麗的辯論中,他說:“我們的選舉很糟糕。很多非法移民進來,他們試圖讓他們投票。他們甚至不會說英語。”
川普政府在今年1月就職後的幾個小時內就刪除了白宮官方網站的西班牙語版本。然而,近年來,共和黨團體在西班牙語資訊方面進行了投資,川普在2020年和2024年的選舉週期中實際上也使用了西班牙語廣告。
將非英語人士(甚至是雙語和三語美國人)說成不愛國的滲透者,這種言論可能會吸引排外的美國人,但這並不符合事實。移民及其子女絕大多數都在學習英語。卡託研究所(Cato Institute)2019年的一份報告估計,“據報道,1980年至2010年間,美國約有91%的移民會說英語,而1900年至1930年間居住在美國的移民中,會說英語的比例為86%。雖然不同背景的移民學習英語的可能性有高有低,但我們的分析明確顯示,今天的移民比上世紀初的移民更有可能學習英語”。
從象徵上看,它給美國語言政策打上了“美國優先”的烙印;從實質上看,它可能悄然改變數千萬人的生存環境。那麼,誰會最直接地感受到這種衝擊?
我們的同胞尤其需要翻譯支援
答案之一是華人社群。
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美國社群調查資料顯示,2019年,近6800萬人在家說英語以外的另一種語言。不過,當中只有8.4%的美國人說自己的英語“不太好”。其中52%的中文使用者自認為英語說得“不太好”,遠高於西班牙語(39%)和他加祿語(30%)使用者。
人口普查局說,這些數字可能反映了“最近從亞洲來到美國的移民,以且尚未有足夠時間吸收和掌握英語的新移民人數增加”。
在醫療、教育、法律場景,語言支援是他們的生命線。比如,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過去受第13166號行政令約束,要求醫院、醫保公司、診所,都需要提供語言支援。在獲得醫療保健服務時,患者如果和醫生、護士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不僅會導致溝通不暢和患者安全風險,還會造成包括死亡在內的重大不良後果。
因此,在我們的社群,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同胞需要語言支援,而且他們更有可能本身就因為學歷低、年齡大而處於弱勢地位。剝奪對他們的幫助,將讓上千萬人的生活更加艱難。
華人曾透過抗爭確保語言可及性。登入比如國稅局(IRS)的網頁,你可以看到大量檔案提供了包括中文在內的多語言版本。去醫院看病,你可以要求中文翻譯服務。一家人新近移民,孩子可以在公校獲得免費的英文輔導課。在移民集中的地區投票,選票提供了當地常用外語的翻譯。這些便捷服務都是華人和其他移民社群一起爭取的。
1971年,在結束了種族隔離後,有2856名英文並不達標的華人和西裔學生被舊金山聯合學區分流到了各所公校,但這當中大多數學生跟著其他美國學生一起上全英文的課,沒有獲得英文輔導和其他一切支援,這就導致他們學習非常困難,有些孩子反覆被留級。

在最高法院對“劉訴尼古爾斯案”作出裁決之前,這些學生在舊金山的移民發展中心學習。圖片來源:舊金山歷史中心 
在一位年輕律師的支援下,一群華人學生和家長在當時的舊金山非營利組織華人權益促進會幫助下起訴學區,“劉訴尼古爾斯案”這個案名中,“劉”指的是其中一名華人學生代表劉金妮(Kinney Kinmon Lau)。最終官司一直打到了最高法院。1974年,高院裁定華人學生家長勝訴,認為學區的做法違反了1964年《民權法案》,因為該法案保護個人在受聯邦資助的助務或活動中,不會“基於族裔血統、膚色或原籍國”而受到歧視,最高法院在判決中,指出原籍國應涵蓋語言。直白點說,語言歧視也是歧視
這起訴訟不僅使得幾千名華人和西裔學生獲得了適當的英語輔導,也影響了美國所有的雙語社群,不少城市都開設了公立普通話沉浸學校,大量學區也開展了包括韓語、德語等在內的雙語課程,讓學生們既能保持母語熟練度,也能漸漸過渡到英文達標,新移民從此能在公立學校得到有效的幫助,從而真正從公立教育中受益。誰又能否認,美國社會同樣也因為豐富的語言和文化而收穫了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呢?

1964年,曼哈頓第一小學的劉老師和六個剛移民的華人孩子在一起。孩子們手中的牌子上是他們的中文名字和將被記入學籍的名字。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
克林頓頒佈的行政令進一步鞏固了這一成果。這為華人社群融入美國奠定了基礎,如今,川普的命令威脅到這些保障,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美國國會亞太裔核心小組意識到了社群即將面臨的危險,稱川普的這個行政命令是“一種幾乎不加掩飾的企圖,允許聯邦機構歧視移民和英語水平有限的個人。”他們在X平臺上釋出宣告中問道:“當英語水平有限的老年人需要幫助來獲取他們所賺取的社會保障福利時,該怎麼辦?當英語非母語的人需要幫助來註冊醫療保險時,又該如何是好?
對於華人社群和其他英語能力有限的移民們來說,這不僅是服務問題,更是生死攸關。
語言正義的抗爭仍將繼續
從“劉訴尼古拉斯案”到雙語學校,美國的多元語言傳統孕育了創造力與包容性。這項行政令或許能削減服務,卻無法抹去這一事實。
它無助於效率,也無益於只會英語的人,反而剝奪了弱勢群體的權利,發出了“不會英語就不屬於這裡”的訊號。這不是凝聚,而是分裂的霸凌行為。語言從來不是身份的枷鎖,而是連線的橋樑,任何行政令都無法切斷這種力量。
這項行政令或許會製造障礙,但華人社群的力量從未屈服。未來,語言正義的抗爭仍將繼續,因為我們屬於這裡,也將繼續塑造這裡。
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的立場和觀點。
關注我們,不再失聯
電報頻道t.me/piyaoba
檢視更多精彩文章,請前往正義補丁網站justicepatch.org
參考資料: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5/02/28/english-official-language-trump-history/
https://english.umd.edu/research-innovation/journals/interpolations/spring-2015/discriminatory-and-unconstitutional-english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2025/03/01/trump-english-official-language-explainer/
https://www.nytimes.com/2025/03/03/us/politics/trump-english-official-language.html
https://www.msnbc.com/opinion/msnbc-opinion/trump-english-official-language-rcna194229
https://www.motherjones.com/politics/2025/03/trumps-order-to-make-english-official-language-anti-simmigrant-xenophobi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