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本文字數:2158,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陸涵之
熱鬧的外賣大戰尚未落下帷幕。
在剛過去的週末,不少消費者仍然收到了平臺發放的優惠券,但整體力度不及前兩個週末。社交平臺上,有使用者曬出自己週末收到了平臺贈送的奶茶兌換券,也有使用者曬出了自己的大額優惠券。
新業態也為外賣大戰增加了一把火。7月21日,第一財經發現京東外賣的首家自營外賣門店已開業,外賣競爭或許會以新的形態繼續。
而在7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約談餓了麼、美團、京東三家平臺企業,要求相關平臺企業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規定,進一步規範促銷行為,理性參與競爭,共同構建消費者、商家、外賣騎手和平臺企業等多方共贏的良好生態,促進餐飲服務行業規範健康持續發展。

瘋狂的外賣大戰一方面激發了使用者的下單熱情,有人稱外賣市場因為補貼從存量市場變為增量市場。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亂象:免費奶茶因為無人取最終被扔掉,部分商家抱怨被平臺裹挾。隨著大戰的繼續,有餐飲協會提出倡議,呼籲理性競爭。
商家如何看待這一次大戰?火鍋加盟商陳磊(化名)對第一財經表示,從行業推動上,外賣大戰鞏固了消費者的點外賣習慣,外賣平臺在大戰期間,不僅有優惠活動,還在配送時效上不斷最佳化。消費者不用經歷出門、找停車位等煩瑣環節。此外,在外賣大戰期間,商戶的曝光量也在增加。陳磊表示,外賣大戰中,商家為了在平臺上獲得更多曝光和訂單量,常常推出大幅度的滿減、折扣活動,再加上平臺給予的補貼。這些優惠疊加後,外賣的價格往往比堂食更具吸引力。這就使得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外賣,線下門店的客流量自然減少。陳磊表示,火鍋店以堂食為主,外賣訂單並不多。7月外賣大戰以來,門店的外賣訂單增長了20%到30%。
但另一方面,陳磊認為外賣大戰會影響消費者回歸線下。他表示,由於外賣大戰的價格與堂食相比更加便宜,近期他收到堂食顧客的反饋,稱“在門店吃價效比不高”。作為火鍋業商家,他表示火鍋在家吃和堂食是兩種感覺。此外,陳磊表示,據他觀察,外賣大戰促使商家大量湧入外賣平臺,一些商家為了應對激烈競爭,會降低食材品質或壓縮製作成本,以維持較低的外賣價格。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內能吸引訂單,但一旦被消費者察覺,就會影響店鋪口碑,不僅外賣訂單量可能下滑,還會讓消費者對該品牌的線下門店產生不信任感,進而影響堂食客流量。
作為商家,陳磊表示線下門店在參與外賣大戰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處理外賣訂單,包括準備餐品、打包、與外賣騎手對接等。這使得門店在堂食服務方面的精力被分散,可能導致堂食服務質量下降,比如上菜速度變慢、服務人員響應不及時等,從而影響消費者的到店就餐體驗,使得部分消費者不願意再到店消費,客流量進一步減少 。
同時,陳磊表示,作為加盟商,外賣平臺的活動由總部決定,自己沒有話語權。
對於平臺而言,外賣大戰是進一步吸納使用者和商家的好時機。淘寶閃購資料顯示,餐飲行業企業招聘和用工需求增長明顯,而釘釘上的餐飲行業從業人數7月以來增長了數十萬人,反映出實體門店正積極應對暑期客流高峰。
但對於行業機構而言,外賣補貼大戰引發的負面影響也需要注意。7月15日以來,包括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陝西省飯店協會、山東省烹飪協會等先後發文,呼籲外賣平臺停止“內卷式”競爭。
陝西省飯店協會表示,近期,部分頭部外賣平臺發起的“0元購”“滿18減18”等價格補貼大戰持續升溫,此類依賴資本力量的低價混戰已超出正常營銷範疇。其裹挾效應引發的實體商家變相被強制參與、成本轉嫁、品質隱憂、資源浪費及從業人員壓力劇增等問題,正對我省乃至全國餐飲行業健康發展造成系統性損害。
協會呼籲遠離“突擊式輸血”的非理性低價競爭惡性迴圈,摒棄短期流量導向的“內卷”行為,防止陷入“收入下滑—質量失守—客源流失”的困境,迴歸餐飲服務本源,以穩定品質與服務體驗贏得市場。
對於業界勸停、平臺仍在發放優惠券的情況,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字生活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表示,監管約談雖要求停止惡性競爭,但外賣平臺仍維持較大促銷力度,單量未見明顯下滑,核心源於:其一,平臺面臨“補貼慣性”與“使用者留存”的兩難:前期投入的百億級補貼已培養使用者消費習慣,若驟然取消可能導致訂單斷崖式下跌。其二,監管細則尚未完全落地。當前政策僅叫停“低於成本銷售”,但未明確界定成本構成或懲罰機制,平臺透過“組合優惠”規避直接違規。其三,騎手生態與使用者情緒的雙向繫結。大量騎手收入依賴週末訂單高峰,而消費者已形成“週末薅羊毛”心理預期,平臺維穩單量也是避免波動。
陳禮騰認為,未來,價格戰分階段將逐漸退潮,行業競爭維度將持續深化。短期內,極端補貼或將逐漸消失,轉變為其他優惠策略。中長期來看,競爭主戰場轉向效率與服務,行業將回歸健康盈利模式。
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則表示,正如拼多多在2019年發起的百億補貼現在成為各大電商平臺的頻道一樣,外賣及閃購業務的補貼三家平臺只要持續下去,那麼他們都是贏家,其他電商平臺會更“受傷”。同時,外賣行業會呈現更加差異化的發展態勢。
微信編輯 | 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