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木
外賣大戰,硝煙再起。
京東外賣百億補貼尚未偃旗息鼓,阿里巴巴舉集團之力,豪擲500億砸向外賣閃購。
短短兩個月時間,淘寶外賣閃購日訂單從2000萬單最高飆升到8000萬單;從零起步的京東外賣,高峰時期也達到2500萬單。
加上此前高調下場的抖音、蠢蠢欲動的拼多多,幾乎所有龍頭企業都已被“卷”入即時零售的超級戰場,一時之間彷彿重回“百團大戰”時代。
外賣“三國殺”乃至“N國殺”的出現,無論背後有著怎樣的大環境因素,至少說明一點:
外賣和即時零售行業的分佈和其他網際網路業態迥異,頭部企業很難佔據絕對領先優勢,更無法阻止其他新玩家進場分食。
超級巨頭“搶食”,“無限競爭”的外賣大戰,將走向何處?
01
豪擲500億做外賣,阿里真正展示“鈔能力”。
7月7日,阿里方面宣佈,外賣閃購日訂單數超過8000萬,距其加碼外賣只有2個多月時間,市場再一次見證阿里搶奪市場的狠勁。
要知道,京東自年初高調進軍外賣以來,百億補貼疊加輿論造勢,單日訂單最高也就2000多萬單,快要追平餓了麼。
如今淘寶+餓了麼訂單量已4倍左右於京東,進一步逼近美團。
據晚點報道,6月底,阿里啟動內部代號為“淮海戰役” 的百日閃購增長計劃,並將每週六作為衝單日。
為達成首個“衝單日”目標,淘寶天貓團隊拿出堪比雙 11 的預算和陣仗,把各大應用開屏刷成了橙色。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的關鍵一役,因其持續時間最長、殲敵人數最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而備受矚目,阿里以此類比外賣大戰,足見其志在必得之心。
據行業粗略統計,按照單均補貼10多元來看,阿里一天就燒掉近10億資金,但也“搶”回了8000萬單的巨大市場。
這一舉動,不僅一掃此前“京東美團外賣大戰,餓了麼消失”的擔憂,而且以席捲之勢,重塑外賣行業的競爭格局。
作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數一數二的龍頭企業,阿里巴巴無論規模體量、影響力都非其他企業可比。
商業版圖遍及電商、外賣、金融科技、AI、大文娛、醫療健康等方方面面,唯有騰訊、抖音方能與之匹敵。
剛結束的2025財年,阿里實現了近萬億的營業收入、1200多億的淨利潤、近2000億的經營現金流,淘寶、支付寶日活雙雙達數億。

如此龐大的資金和流量,無論進入任何一個行業,都足以將市場攪得天翻地覆。
在本輪外賣大戰之前,阿里旗下的餓了麼佔據不到3成的市場份額,但由於長期陷入虧損,始終未受重視,甚至多次出現賣身抖音的傳聞。
這一次,阿里看到外賣背後極其龐大的即時零售市場,意識到作為高頻流量入口的外賣與電商主業之間的協同效應。
不吝資金,不顧短期虧損,將外賣閃購提升到集團戰略高度,強勢押注。
如果說此前京東的“劍走偏鋒”,只是吹皺一池春水的陣風,此番阿里的全方位入局,猶如排山倒海的龍捲風,引爆外賣行業新一輪大洗牌。
外賣大戰空前升級,行業競爭日益白熱化,一度甚囂塵上的“外賣寡頭壟斷”說,再也無人提及。
02
這不是第一次爆發外賣大戰。
在許多人看來,網際網路平臺天然剩者為王、贏者通吃。規模效應、網路效應、多邊效應、馬太效應的存在,必然導向一家獨大、寡頭壟斷、強者恆強。
然而,外賣行業成了例外。
自外賣誕生以來,競爭者如過江之鯽,不說行業內部,跨界競爭者更是絡繹不絕,似乎誰都有機會插上一腳,行業從一開始就是藍海、紅海並存,硝煙從未散去。
早在2015年,餓了麼、美團、百度外賣、淘點點共同祭出史上最大規模“百億補貼”,點燃O2O的熊熊戰火。
彼時,行業處於上行週期,移動網際網路迅速普及,“網際網路+”賦能千行百業,餐飲線上與線下融合之勢有增無減,這片超萬億級的藍海,迅速引來一眾企業競奪。
第一輪外賣大戰,以百度外賣消失、餓了麼被阿里收購、美團乘勢而上而告終,最終形成“2+N”穩定格局,但其他競爭者從未消失。
放在一般行業,市場集中度提升之後,自然會形成牢不可破的壁壘,不賺錢的競爭者主動退出,新的後來者望而卻步,這在即時通訊、社交媒體、搜尋平臺等行業已輪番上演。
但在外賣行業,哪怕只有行業龍頭美團靠著極致效率、生態協同實現不足3%的淨利,依舊沒有阻擋競爭者的蜂擁而入。

最初是滴滴,接著是抖音,如今是京東、阿里,對手一個比一個強大,競爭一次比一次激烈。
早在2021年起,抖音就攜著流量攻勢大舉進攻本地生活,先團購後外賣,市場一時風聲鶴唳,但這場競爭很快煙消雲散。
究其原因,流量是有機會成本的,是將有限的流量用於“苦生意”的本地生活,還是灌現到變現率更高的電商、遊戲,本身就是道不言自明的選擇題。
彼時,本地生活剛剛嶄露頭角,萬億級的即時零售市場尚未成勢,外賣還被視為苦活累活,只有美團一家家默默耕耘。
巨頭們看不上這個市場,也不認為能從中賺到錢,即便能賺錢,相比電商、遊戲、社交等行業,也只能算是小錢。。
事實也確實如此,美團作為頭部平臺經過多年探索,才艱難實現盈利,而其他行業的網際網路平臺多已盈利多年。
如今阿里一齣手,500億商戰補貼砸下去,就把美團一整年的利潤打完了。由此可見,外賣和本地生活沒有超額利潤。
等到2025年,隨著電商市場趨於飽和、流量紅利見頂,即時零售呈現爆發之勢。
據商務部相關報告,預計2025年即時零售突破1萬億規模,2030年有望站上2萬億大關,年化增長15%以上。

在其他行業賺得盆滿缽滿的網際網路巨頭們,轉頭盯上了這塊新領地,對他們而言,這是難得的流量入口和銷售渠道,即便不賺錢,也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面對如此龐大且高速增長的新市場,京東率先反應過來,祭出百億補貼,開啟新一輪外賣大戰。
隨後,超級巨頭阿里巴巴整合淘寶、餓了麼、支付寶,舉集團之力強勢入場,補貼大戰從百億級向著千億級飆升,總規模已接近去年8月上線至今的國補。
阿里、京東、美團龍爭虎鬥,抖音、拼多多並未置身事外。
抖音外賣戰略優先順序雖然有所調低,但“小時達”入口已多次升級,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也傳聞將於8月上線即時配送服務。
自此,中國市值最高的10家網際網路企業,已有半數“卷”入外賣和即時零售大戰,這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極為罕見。
03
外賣大戰,為何一直難以消停?
如果從最初的“百團大戰”算起,短短10多年時間,外賣行業就出現三到四波席捲各大巨頭的全方位競爭。
可以說,沒有一個行業像外賣、即時零售一樣,吸引如此之多超級巨頭的競相佈局;也沒有一個行業,70%左右的市場集中度,仍然阻擋不了源源不斷的新競爭者。
這背後有很多原因,但歸根結底,還是外賣市場天然難以形成頭部效應,美團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獨霸市場。
外賣屬於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們所熟悉的壟斷行業,要麼是行政准入型,要麼是資源密集型,要麼是知識密集型。
市場門檻高企、技術壁壘森嚴,龍頭企業對行業具有絕對的“統治權”,但外賣卻非如此。
作為多元競爭、多方博弈的行業,外賣平臺一邊面對的是碎片化、無處不在、遍佈線下的實體商家,另一邊是來去自由、選擇自主、隨時“用腳投票”的外賣騎手和消費者。
供給、需求高度分散,博弈無時無地不在。
當前,粗放式競爭早已不復存在,無論騎手還是商家,都能從一家平臺無縫切換到另一家平臺,眾包騎手甚至可以一次性服務N家平臺,身著美團工服配送餓了麼、京東外賣的不在少數。

更何況,外賣市場還存在明顯的地域分割,一座城市就是一個市場。
每一個市場都要構建自成一體且具地方特色的數字基建體系,網際網路平臺天然的網路效應,被切割得七零八落,哪怕是龍頭企業,也難以在所有城市一家獨大。
這也是為什麼,在一些小城市還存在一些區域性的地方外賣平臺。
正因為這一點,無論是京東還是阿里,無論起點多麼低,無論基礎多麼薄弱,都能在完善的數字基建、使用者心智的“底座”上,藉助燒錢補貼在短期“跑馬圈地”,透過1元奶茶咖啡、3元漢堡迅速衝量。
更關鍵的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如火如荼,“破壞式創新”層出不窮,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無時無刻不在重塑行業格局,沒有什麼行業能夠永葆優勢,也沒有什麼壟斷格局牢不可破。
20多年前網際網路電商對傳統線下商業的顛覆如此,如今即時零售對傳統電商的洗牌也是如此,未來人工智慧對傳統配送體系的“革命”同樣如此。唯有不斷創新,企業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正如浙江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袁哲所說:
外賣、即時零售以及整個本地生活領域,看似頭部平臺市場集中度較高,但行業特性決定了競爭壁壘並非不可突破。新入局者和跨界競爭者的持續湧現,驗證了行業中潛在競爭長期存在。
就此而言,永不消停的外賣大戰,某種程度上正是市場高度競爭的體現,也是外賣和即時零售行業沒有“壟斷神話”的寫照。
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近期撰文指出:
此前,行業普遍認為,以外賣為代表的即時零售行業,已經進入相對穩定期,形成了美團、餓了麼“雙平臺”的競爭格局,但近期的市場走向表明,該行業仍然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在多家企業共同投入、多元競爭格局的態勢下,即時零售行業仍將進一步提質擴容,有效助推我國居民消費增長。
一輪又一輪外賣大戰,成了外賣行業充分競爭的直接見證,雖然不斷觸動既有的市場格局,但也在無形之中做大了市場總量。
當前,外賣市場規模從1億單擴大到峰值2.2億單,從阿里、京東到美團,無不從中分得一杯羹。
當粗放式競爭不復存在,外賣市場進入新的競爭階段,不存在任何人為製造的壁壘,所有競爭者都能自由進出,共同做大市場。
當然,越是“無限競爭”的行業,越考驗企業的基本功,越檢驗長期主義的含金量。
▼
好文推薦
國際 | 國家催婚,單身稅來了
區域 | 最窮的省,繃不住了
趨勢 |又一“跨市地鐵”來了
城市 | 最新100強城市排行
基建|第一機場,要易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