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傅斯
2022年,在市場熱度高漲的背景下,基金公司紛紛推出發起式基金。這些產品門檻低、上市快,一時成為行業"寵兒"。然而,三年時光轉瞬即逝,這批基金正迎來生死攸關的大考驗。
以申萬菱信為例,2022年該公司一口氣推出了10只發起式基金。根據最新資料,這10只基金目前規模全部低於2億元。(不同份額合併計算)
按照規定,發起式基金成立時只需達到5000萬元門檻,但三年後若資產淨值低於2億元,將不得不自動清盤,且無法透過持有人大會延期"續命"。

一場無法迴避的"清盤危機"
申萬菱信雙禧混合已於2025年2月23日率先宣告清盤,成為該公司今年第一隻因規模不足而被清算的發起式基金。
這隻基金規模僅為6801萬元,遠低於2億元的生存線,但申萬菱信雙禧混合卻是10只發起式基金裡規模最高的。

如此看來,該公司其餘9只同期發起式基金都面臨清盤威脅。更令人擔憂的是,在2024年四季度,這10只基金中有8只出現淨贖回現象,就像一艘正在漏水的船,不僅沒能吸引新資金入場,反而繼續流失原有投資者。
以剛剛清盤的申萬菱信雙禧混合為例,僅在2024年四季度就遭遇1774萬份淨贖回,一年內規模銳減近2800萬元,最終難逃清盤命運。
這種情況並非個例。2022年全行業共成立了666只發起式基金,佔當年新發基金總量近30%。如今,平安中證醫藥及醫療器械創新指數發起式、永贏養老目標2040發起式FOF等多隻產品也因規模不足而被清盤。2025年,整個行業都將迎來一場大規模的"生死考核"。

"規模"為何越來越縮水?
規模不足往往與業績表現密切相關。
申萬菱信這10只發起式基金中,僅有3只產品的累計回報跑贏同期業績基準。即使是表現相對較好的基金,如剛剛被清盤的"雙禧混合",累計超額回報也僅有0.7%,這點微弱的"優勢"顯然難以留住投資者的心。
另外2只有超額回報的基金都是指數型基金,分別是申萬菱信國證2000指數增強型發起式和申萬菱信中證內地新能源主題ETF發起式聯接A。
而表現最差的"申萬菱信碳中和智選混合型發起式A"成立至今累計回報為-42.56%,比同期基準低了10多個百分點,近兩年收益-28.88%,在同類產品中墊底,位列後10%。這樣的業績,投資者自然投票"用腳"。

連應該穩健的偏債型產品"申萬菱信鑫享穩健混合發起式A"也不盡如人意,成立近3年收益僅2.03%,比基準低了近4個百分點。該基金在2022年3月22日成立,即將滿3年,規模僅0.19億元,清盤"大限"近在眼前。

"走馬燈"式的人事變動
除了業績不佳外,基金經理頻繁更替也成為投資者失去信心的原因。
在申萬菱信這10只發起式基金中,短短不到三年時間,已有一半產品更換了基金經理。其中"申萬菱信鑫享穩健混合發起式A"的情況最為極端,不到3年時間已經"換將"三次,前任基金經理唐俊傑和範磊均已離職。
這隻偏債型基金成立近3年,跑輸同期業績基準超4個點,多少跟基金經理更替有關。

基金經理就像是船長,頻繁更換意味著投資方向可能大幅轉變。當投資者發現自己信任的"船長"已經離開,而新"船長"可能採取完全不同的航線時,選擇"下船"往往成為最直接的反應。
發起式基金設計初衷是要求管理人自購資金鎖定3年,透過"風險共擔"增強責任感。但當高管或基金經理離職後,這種利益繫結機制實際上已經失效,淪為一種形式。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市場上發起式基金變多,甄別的難度也變大。
選擇發起式基金時,不僅要看產品主題和短期業績,更要評估基金公司的整體實力、團隊穩定性和長期業績表現。
對即將面臨三年考核的發起式基金,要密切關注其規模變化趨勢,提前判斷可能的清盤風險。
基金清盤雖不會直接導致本金損失,但強制賣出可能在市場低點實現虧損,並帶來額外的交易成本和再投資麻煩。
隨著2022年集中發行的發起式基金陸續迎來三年大考,2025年可能成為發起式基金清盤的高峰期。這場"生存考驗"也將倒逼基金行業迴歸產品設計本質,真正重視長期投資能力的培養和投資者利益的保護。
資料來源:Choice,時間截止:2025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