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華裔法學教授蔡美兒(Amy Chua)所著《虎媽戰歌》一書,講述了作者嚴格且有些霸道的育兒方法,和美國方法極為不同,故而引起了廣泛爭議。因事關華人教育方法,在中國也家喻戶曉。我對她的方法一直有所質疑,這倒不是質疑她的成功,而是考慮到她這本書可能會產生的社會效果。良好的家庭教育,既要有所管,更要有所教。一聽“虎媽”,估計有些人就想到凶神惡煞面孔。事實上蔡教授自己是耶魯法學教授,其夫君吉德·魯本菲爾德(Jed Rubenfeld)是先後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法學院的高材生、美國憲法專家、耶魯法學教授。他還曾在朱利亞音樂學院學過戲劇,並寫過兩部小說。有這兩個“牛人”當爸媽,他們的女兒的成長中不只有“虎媽”式管,更有良好的“教”。兩相結合,其子女成才水到渠成。
如果一個家長,只知仗年齡優勢對子女張牙舞爪,卻不能在價值觀、個人發展、學問進展上給予支援,學虎媽,會畫虎不成反類犬。不少中國家長是隻管不教的紙虎媽。她們逼孩子沒完沒了學習,自己天天打麻將,不言傳身教,不能給子女提供成長所需營養。有人管無人教的孩子,反會被毀掉。另外,中國家長已經夠威權的了,不能再繼續沿著虎媽所說的嚴格管教的路子上走,向極端化發展,成為孩子的噩夢。儒家思想精神核心是中庸和平衡,所以和世界上諸多思想體系不同,從來沒有產生過“原教旨主義”之類的極端思想。盛極必衰,時下中國兒童負擔過重的呼聲很高,虎媽的思想,在追求素質教育轉型的當下中國,有些不合時宜。
但在美國,虎媽的提法,至少深深地刺激了美國人,逼迫他們重新思考教育方法。虎媽育兒的方法,和美國文化格格不入,她的勇氣讓人佩服。《虎媽戰歌》出版後,她受到了很多辱罵,甚至有種族主義者向她發出死亡威脅,以至於她都要請保鏢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但虎媽愈戰愈勇,又和丈夫一起,出了一本《成功三大件》(The Triple Package)。此書把《虎媽戰歌》裡的故事,放大到“優秀族群”的層面,變成了道理重寫,無可避免要涉及宗教、種族的對比,本應引起更大的爭議,但因《虎媽戰歌》出版在前,批評者估計也耗盡了氣力,大概不會如同上次那樣弄得波瀾起伏了。此書試圖用詳盡的統計資料,總結了在美國比較“成功”的族群,和他們之所以成功的“元素”。這被稱為“三大件”的元素包括:優越感(superiority)、不安全感(insecurity)和節制感(impulse control)。

優越感,乃因某族群堅信自己的卓越。猶太人的例子可能大家比較熟悉:他們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0.2%,可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中五分之一為猶太人。猶太人相信自己是神的選民,這種信念,是其“優越感”的主要來源。邁阿密古巴人移民,初到時一文不名,可他們多為反卡斯特羅的古巴精英。到了美國之後,他們仍堅信自己屬社會精英。這種自我暗示,讓他們成了傑出移民群體。奈及利亞人在來美國的所有非洲人中最為出眾。2013年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黑人學生中,有二十到百分之二十五來自奈及利亞。奈及利亞人在非洲人中向來以聰明、自負著稱。在美國的奈及利亞人,多為自詡皇室直系後裔的伊博人和“西非猶太人”之稱的約魯巴人,甚至比普通奈及利亞人更為自信。這種優越感成了他們發展的動力。
不安全感,是因有過被迫害或壓迫的歷史,需要額外吃苦,才能達成其他族群平常就可以享有的一些基本所需。猶太人的潛意識裡就有被驅逐和迫害的陰影,凡事都會額外努力。有不安全感的人需要不斷地證明自己,甚至要大幅度地超出其他人,否則不會覺得踏實。這方面世界各地華人華裔的例子很多。孩子考了99分,還可能被家長劈頭蓋臉大罵,問那一分是怎麼丟的。移民家庭的孩子多半有這種不安全感。父輩在美國讀書,拿學位,拿實習申請,拿就業簽證,熬綠卡,哪一步不是驚心動魄?這種吃苦環境中形成的不安全感,會逼迫移民比同齡美國人付出更多心血,才可實現各自的“美國夢”。這種吃苦耐勞,使得華人群體的整體教育水平、收入都高於白人群體。
第三個成功元素是節制感。這個說法來自1960年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沃爾特·米切爾(Walter Miscel)所做的棉花糖實驗。在此實驗中,研究者把棉花糖放在孩子面前。如果孩子馬上就吃,只能吃一個。如果等15分鐘,研究者會多給一個。大部分孩子估計是相信“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看到就拿了吃。研究者在追蹤研究中發現,那些等了15分鐘才吃的孩子,後來的學業、事業、家庭都更為成功。能夠節制自己的衝動,延緩滿足的人,往往人生更有成效。摩門教徒便是典範的例子。摩門教清規戒律很多,信徒嚴禁抽菸、喝酒、賭博,甚至不可喝茶、喝咖啡。在美國我們經常看到年輕的摩門教徒不管多熱的天,都穿戴整齊,騎著腳踏車或者步行,挨家挨戶上門傳教。看到屋子裡僅有女眷,他們會站在門口不入內。這些年輕人被稱為“長老”,且要做“長老”做兩年。兩年期間,他們要和同伴同吃同住同傳教,不可以約會、看電影、看雜誌、聽流行音樂。他們每週只可以發一次電子郵件,而且是從公共場所發,不能從家裡發。有個笑話,說摩門教長老和監獄囚犯的差別,是囚犯可以給家裡打電話——摩門教長老傳教期間只能在聖誕節和母親節打電話回家。和另外一個人24小時朝夕相處兩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他們這種讓中國和尚們都自嘆不如的生活方式,培養出了包括美國運通、戴爾、花旗銀行、希爾斯之類企業的總裁,洪培博這樣的大使,和羅姆尼這樣的總統候選人。
作者介紹,這三項元素,須得結合起來,搖勻服用,才能見效。如果只有不安全感,而無自我節制和優越感,人會變得神經質。只顧節制,沒有優越感,人可能會變成控制狂。僅有優越感,而無其他要素,會滋生驕傲、偏見、種族主義、奴隸制度、種族隔離和種族滅絕。希特勒就是這麼來的。這三種成功元素,也可以說都是人性弱點,甚至相互牴觸,比如優越感和不安全感。作者逆向思維,劍走偏鋒,和美國流行思潮背道而馳 —— 當下西方流行文化強調及時行樂,活在當下,不大相信延遲滿足。這種傾向,在我看來,一是因弗洛伊德的童年影響說流毒過深,二因斯波克博士(Dr. Spocks) 隨時隨地呵護兒童心理理論流傳太廣。而今美國文化,很強調自我肯定。中小學好多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家長有時會找出形形色色的“學習障礙”,巧立名目,把問題轉移為客觀要素,為孩子主管上的不節制和不努力開脫。作者說的成功三元素,在解釋上的作用更大一些。在應用層面,灌輸“不安全感”竊以為弊大於利,不可取。教育孩子有“優越感”也未必可行。但是讓孩子從小抬頭做人,認清自己的潛能,不在任何族群前低頭,倒是必要的心理訓練—— 當然也犯不上培養優越感,讓其咄咄逼人。第三元素,亦即抑制衝動,更為可行一些。很多家長在孩子的“學”和“玩”的平衡上感到困惑,假如家長教育孩子抑制玩耍衝動,學好之後盡情去玩,倒也兩全其美,對他們的自律是很好的訓練。
三要素間的漏洞也多得像篩子,作者得邊寫邊解釋。比如族群的劃分,就很成問題。作者承認,一些群體並不是死鐵板一塊。比如在猶太人中,布魯克林的敘利亞裔猶太就不強調教育,也不講究上名校,而更願意培養孩子做生意,這個群體生活得也很好。書中的還有的一些概括,有可能只出自作者個人想象。作者說中國人號稱“中央之國”,視外邦為蠻夷,需要向天朝進貢,因此中國人有優越感。但虎媽並非像我們這樣來自大陸的真正中國人。她說的優越感,也不知是哪個猴年馬月的事,用它來解釋當今華裔的成功可謂刻舟求劍。當今中國移民,持著“垃圾護照”,出國處處都要簽證,處處被人刁難。在漫長移民過程中,華人在美國發展, 僅“身份”問題一項,就一步三難,人弄得灰頭土臉,哪還剩多少“優越感”?
但總體上說,書的寫作是誠實的,並無諱言三元素的負面影響,以及成功的背後的悲哀和殘忍。作者也承認,書中說的成功,多為外在功名,如上學習成績、上名校、高收入、獲獎等。美國夢一說的締造者詹姆斯·亞當斯(James Truslow Adams)說教育應有兩種,一種是教我們如何生存(make a living),一種是教我們如何活著(how to live)。此書只涉及第一種,亦即外在的成功。而那些按照外在標準失敗的群體,或許在“如何活著”上面更為成功一些,這都是此書未曾涉獵的地方。說到成功,從作者夫婦自身來看,他們無論在教職上還是在寫作上,都出類拔萃,可是到頭來卻在販賣這些“成功學”,也讓人覺得有些諷刺性。我曾聽過一笑話,說一勵志講師說他成功了,賣出了更多勵志光碟,培養了更多的勵志講師。“成功學”成為學問的時候,難免就會成為這樣體內迴圈的死水。
作者又稱,成功也會成為成功元素的墓誌銘。成功的結果,會“軟化”下一代身上的上述三元素,使得那些優秀族群,優秀不過三代。可是在這個看簡訊超過了一個螢幕都懶得看的時代,有幾個家長會關注身後兩代三代?甚至都不大在乎孩子成人後怎麼活著。能把孩子送入功名的快車道,他們就感覺大功告成。子嗣未來泯然眾人又如何?這是同樣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
Chua, Amy, and Jed Rubenfeld. The Triple Package: How Three Unlikely Traits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al Groups in America. Penguin, 2014. Prin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