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虎媽,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蔡美兒,14年前,她因為一本《虎媽戰歌》引起一場關於中西教育大討論,東亞媽媽嚴格的教育的方式至今仍被熱議,然而最近,曾經備受批判的“虎媽”,已然在美國中上層階級中悄然流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來看看今天的文章。
From 精英說
微訊號:elitestalk
初代華裔“虎媽”蔡美兒(Amy Chua),最近又備受關注。
她的學生J.D.萬斯(J.D. Vance)前不久上任美國副總統,她和丈夫一起受邀出席了就職典禮。

蔡美兒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教授,但在外界看來,她有一個更知名的身份——亞裔“虎媽”。
2011年,蔡美兒出版圖書《虎媽戰歌》,講述了自己用非常極端強硬的育兒手段,如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方式,幫助兩個女兒順利升學的故事。當然,最終她的兩個女兒都考上了哈佛。
不過這種看似殘酷的教育方式,顯然極大地震驚了尊重個性發展的美國媽媽。蔡美兒一度被稱為“地球上最糟糕的母親”,情況嚴重到她不時就會收到匿名的死亡威脅郵件,出行一度不得不僱傭保鏢。

因為這本書,蔡美兒的職業生涯也受到影響。這些年,她相繼被指控種族主義、厭女症、誘導學生等,甚至被耶魯大學懲罰。他的丈夫也受影響,一度被舉報和停職。
前幾年,蔡美兒生了一場病。自那之後,她的性情變得溫和了許多,對當年一些極端行為也進行了反思,時常感到後悔不安。

但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14年過去後,人們發現蔡美兒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了。
她的兩個女兒都事業有成,她的學生中出了一個副總統,還有學生曾為現任九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中的八位擔任過書記員。
媒體認為,蔡美兒是在以這種方式宣告自己王者歸來。

更有意思的是,美國“紐約客”發表一篇文章,名叫《我們現在都是虎媽》。不知何時起,曾經備受批判的“虎媽”,已然在美國中上層階級中悄然流行。
華裔“虎媽”,這次要口碑大反轉了嗎?

蔡美兒是精英教育的受益者。她的父母是華人,上世紀60年代移民到美國,透過嚴苛的中式教育,將她送進哈佛法學院。
在哈佛,蔡美兒遇到了自己的丈夫傑德·魯本菲爾德,也和現在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埃琳娜·卡根成為好友。大學畢業後,她和丈夫都留在頂尖大學任教,實現了階級跨越。

蔡美兒對自己的兩個女兒Sophia和Lulu同樣給予厚望,要求嚴苛。
孩子們必須每門功課都拿A,每天至少練鋼琴或小提琴6個小時,如表現不好就威脅她們要燒掉玩具,她甚至稱大女兒為“垃圾”。
類似的羞辱和威脅,讓兩個女兒活得很痛苦。13歲的Lulu,時常和蔡美兒吵架反抗,蔡美兒一度害怕失去她。
在這種情況下,蔡美兒開始撰寫《虎媽戰歌》。她對自家的教育方式極度自信,但也在反思一些可能傷害孩子的言行。

圖書一齣版,就引發了巨大爭議。美國人看到這種殘酷的教育方式,憤怒地指責蔡美兒,說她是“地球上最糟糕的母親”,她的兩個女兒是“西方世界最受虐待的兒童”。
蔡美兒那時經常會收到各種匿名死亡威脅,甚至需要保鏢陪同才能出門。
蔡美兒感到很沮喪,但她沒有哭。

破天蓋地的抨擊中,也有一些支援她的聲音。她的一年級學生萬斯,發郵件詢問法律問題。她回覆後,萬斯又發來一封郵件,裡面寫道:
“你知道嗎?我本來應該在學習,但我對輿論的憤怒很好奇,所以我去書店讀了你的書。我不知道這為什麼會引起爭議。”
萬斯是祖母養大的,也是在嚴苛的“虎媽”教育中成長的,他簡單講述了自家複雜的情況。

蔡美兒雖然當時處境不妙,但她馬上鼓勵萬斯將自己的故事寫成書。後來,她還將自己的經紀人介紹給萬斯。
2016年,萬斯的圖書《鄉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出版,這讓美國人初步認識並喜歡萬斯。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蔡美兒幫助創造了未來美國副總統的起源故事。

《虎媽戰歌》出版時,蔡美兒的大女兒17歲,小女兒14歲。西方教育普遍認為,她們的未來不會真的優秀,還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
但在後續的跟蹤報道中,兩個孩子都順利進入頂級高校,人生順遂。
大女兒Sophia進入哈佛大學讀本科,又到耶魯大學拿到研究生學位,畢業後進入美國最高法院工作。
小女兒Lulu同樣考上哈佛,畢業後成為一名律師。


鑑於美國對“虎媽”的強烈批判,蔡美兒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都遠離聚光燈。但她還是多次被指控行為不當,比如種族主義、厭女症、誘導學生等。
有媒體報道,蔡美兒建議女生求職時穿著大膽一些。蔡美兒否認了這種說法,並說她不會給出這種愚蠢的建議。
2021年,兩個學生向法院提起訴訟,說蔡美兒在家中舉辦聚會,和學生飲酒,違反了相關規定。
蔡美兒不得不多次向學校澄清,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這項訴訟後來被撤銷,但蔡美兒還是受到了懲罰:學校禁止她教她的小組,涉及約15名一年級學生。

《虎媽戰歌》出版後,輿論對蔡美兒的批判從未停止,甚至影響到她丈夫的事業。
2018年,蔡美兒的丈夫傑德被學生指控,稱其有性騷擾行為。儘管傑德一再否認,但他還是被學校停職2年。
蔡美兒一度陷入絕望,她和丈夫甚至想賣掉房子,離開耶魯大學。
有個記者直接問她:“如果每個人都討厭你,為什麼你不離開耶魯?”聽到這話後,蔡美兒決定留下,她不會因為排擠而離開。

蔡美兒不理解公眾的敵意。嚴苛的精英教育,能培養孩子的主動性、紀律性和毅力,為什麼那麼多人反對?
直到約七年前,她患上憩室炎。那是一種攻擊結腸的病。她的一個肺失去控制,身體中插著8根管子,其中一根插在心臟瓣膜上。醫生說她差點兒失去生命。
躺著床上養病時,蔡美兒開始思考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她突然意識到,自己應該對女兒們說出那些從未說過的話,比如:
“我為你們驕傲,我希望你們知道,儘管我傾向於批評和挑剔,但你們比我更有天賦和才華。你們超出了我最初的期待!”

她生病期間性情溫和很多,一改往日的強勢作風,女兒們說:“你現在好多了,為什麼你不能一直這樣?”
蔡美兒慢慢理解人們的爭議,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再看書的時候,她也會後怕:“我當時為什麼要這樣做?我的家或許會因此分崩離析。”
但她並不後悔寫《虎媽戰歌》。“我仍然相信取得優異成績可以帶來很多好處,我很高興我給孩子們灌輸了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但我也後悔對她們說出那樣嚴厲的話和發脾氣。”

就在蔡美兒反思自己時,西方輿論卻發生了轉變。或許是蔡美兒兩個女兒的成功,或許是蔡美兒學生們的優秀,也或許是亞裔群體教育方式的影響大了,越來越多的美國中上層階層選擇成為“虎媽”。
2024年,個人理財公司WalletHub做了一項研究,根據“家庭友好程度”對美國180個城市做了排名,重點指標包括“健康和安全”、“教育和兒童保育”、“可負擔性”、“社會經濟學”以及“家庭樂趣”。

排名第一的是加利福尼亞州弗裡蒙特,這得益於其在教育、兒童保育和社會經濟領域的高分。那是一個擁有23萬人口的城市,其中60%以上的居民來自亞洲。
排名第三的是加利福尼亞州歐文市,那裡40%以上是亞洲人。
排名第四的是普萊諾市,同樣因有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亞洲移民而聞名。
WalletHub的研究,證實了美國近20年形成的智慧:如果搬家優先考慮安全和教育資源的話,那很可能去一個有很多亞洲人的地方。

《紐約客》分析這個排名時,一度感慨地說道:
“如果許多年輕向上的家庭,想搬到教育競爭激烈的地方,而這些地方都有大量亞裔。那可以公平地說,美國中上層階級作為一個群體,已經採用了刻板的亞裔教育方法。”
想要向上走改變命運,就去亞裔多的地方。無論種族背景如何,美國中上階層都想成為“虎媽”,或者至少住在“虎媽”附近。

《紐約客》記者為此採訪了蔡美兒。蔡美兒說,她也發現十多年前驚世駭俗的“虎媽”現象現在越來越普遍了。她十多年前的育兒方式,似乎已被廣泛接受,當然在具體內容和方式上有了很大改變。
現在的父母不再站在孩子身邊盯練琴,而是督促孩子做藝術或環保,希望讓孩子們能有創意,在專業領域脫穎而出。
這種行為是有道理的,因為藤校的錄取標準發生了改變,而大家都想讓孩子上名牌大學的心願始終如一。許多父母不承認自己有“虎”的一面,但他們為孩子參加各種比賽投入的時間和心思暴露了自己。

蔡美兒覺得這種現象不太好,因為現在想進入頂級大學,競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激烈。
這培養了一種不健康的文化。蔡美兒觀察自己的學生們,覺得他們明顯比之前更疲憊了。有些事情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因為這些壓力都通向一條無處可去的路。
儘管如此,蔡美兒仍認為“虎媽”式育兒是最有益的,孩子們應該明白,掌握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需要多年不愉快的訓練和無休止的練習。並且,相比於掃雪機式育兒(父母消除孩子前進道路上的所有障礙),或者直升機育兒(父母對孩子做出的每個決定都過度干預),“虎媽”式育兒無疑更能培養出一個獨立堅強的優秀孩子。

大家真的想在全員“虎媽”的城市裡撫養孩子嗎?競爭和特權,營造了一種緊張氛圍,剝奪了童年原本美好的時光。這真的是父母們想要的嗎?
有個俄羅斯移民,準備帶妻子和兩個孩子去紐約工作。在選擇住處時,他的父輩警告他遠離亞洲區域,因為那裡的孩子過分注重學業,他們的孩子無法“戰勝”亞洲人。

為人父母的天性,都想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虎媽”的教育方式確實能夠培養成績優秀的孩子,但蔡美兒也在多年之後意識到了弊端。當下年輕人的焦慮和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同樣需要家長認真審視。
教育領域的熱搜爭議,永遠在反轉。從質疑虎媽、理解虎媽到成為虎媽…… 或許,教育本沒有標準模板,只有合適自家的才是最優解。讓花成為花,讓樹成為樹,讓孩子沿著自己的軌跡,成為最好的他自己。

本文系授權釋出,版權歸精英說所有,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釋出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