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點秋香之真偽

提到唐伯虎,我們會想到他才華橫溢、風流倜儻的形象,想到“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佳句,還會與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聯絡一處。
然而,歷史上的唐伯虎果真如此?
唐伯虎點秋香的典故真偽幾何?

始於一次約稿

正德七年中秋,像往常一樣,唐伯虎應友人之邀出遊無錫賞月,住在華氏劍光閣,一住就是十天。
劍光閣的書案上,擺放著宋代人羅大經的著作,唐伯虎看到其中名篇《山靜日長》,頗受感動。
劍光閣主人鼓勵他以此為主題,“約略其景”,創作一組畫,這些畫後來輯為《山靜日長圖冊》,共計十二幅。對職業畫家來說,這本是尋常事,卻不料唐伯虎因此惹出了“緋聞”——關於唐伯虎點秋香的傳說。
劍光閣主人就是邀請唐伯虎前往無錫賞月的友人,他是個年輕的讀書人,名字叫華雲,家在無錫華氏世居的盪口古鎮(在今鵝湖鎮)。
按照無錫方言,“盪口”意指湖水的出口處,因為這裡有太湖流域的重要碼頭,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城鎮。
華雲出生在常州府無錫縣的望族。華氏家族是一個很大的家族,在華雲五十四歲考中進士之前,明代的華氏至少已經出過二十位進士,其中就包括在唐伯虎、徐經參加會試時揭露其所謂舞弊行為的華昶。無錫華氏華麟祥與錫山安國、新安鄒望俱是舉國聞名的鉅富,名列全國富豪榜。
華麟祥,字時禎,號海月居士,是華雲的父親。華麟祥屢試不中,遂放棄科舉,潛心經營農田與商貿,沒幾年便富甲全鄉。此時正是弘治中興時期,他把握時機,繼續擴大經營,一躍躋身全國鉅富之列。
華麟祥二十六歲時得子華雲,而後全力培養兒子走科舉之路。華雲成年之後,父親還為他聘請了兩位當朝名師:
一是出身本鄉的禮部尚書邵寶,二是明朝最傑出的思想家王陽明。
華雲是位有教養的年輕人,所交遊者都是一時的大名士,與蘇州唐伯虎、文徵明等交往頻繁。華雲的祖父華棟的墓道碑文,父親華麟祥的墓碑文,均出自文徵明之手。

| 劇照

唐伯虎與華雲的交往

華雲自幼喜歡收藏名人字畫,對於唐伯虎的畫,他十分仰慕。華雲對唐伯虎執弟子禮,稱先生,交往頻繁。為了收藏唐伯虎的作品,他以中秋賞月的名義,邀請唐伯虎來家裡住了十天。每天都“詩酒盤桓”,好酒好肉招待。唐伯虎允諾為他作《山靜日長圖冊》,但三個月以後才完成。
華雲剛收到唐伯虎的《山靜日長圖冊》十二幅,他的老師王陽明就恰好來到劍光閣,於是華雲趕緊拿出這些畫,恭請陽明先生觀賞:
王伯安(王陽明)先生來訪山莊,一見歎賞,乃復慫恿伯安為書其文。竟蒙慨許,即歸舟中書寄作竟日喜。急裝潢成帙,時出把玩。
王陽明與唐伯虎是同年舉人,又是會試同年,雖然不知兩人當時是否有交情,但他們必定聽說過對方。而且王陽明是名門之後,其父是南京吏部尚書王華,本人又學養深厚,才華橫溢,見識極高。
華雲見王陽明捧起唐伯虎的畫,“一見歎賞”,更是開心,便懇請老師為此畫題跋。想不到王陽明在歸舟中就寫好題跋,隨即寄送來。華雲當天就收到了。
王陽明歎服唐伯虎的藝術才華,對《山靜日長圖冊》評價極高,題跋曰:“東坡所謂‘無事此靜坐,一日如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這是對唐伯虎繪畫水平的極高讚譽。
華雲激動之餘,立即將唐伯虎的畫與王陽明的題跋一起裝裱成冊,不時拿出來觀賞,愛不釋手,並感嘆道:
夫子畏得輞川(唐代王維)之奧妙,而伯安行書磊有奇氣,且二公人品才地皆天下士也。一旦得成合璧,豈非子孫世世什襲之寶耶?是歲嘉平月十日補庵居士識。
可見,在華雲眼裡,唐伯虎與王陽明的品格與才氣可比肩,“皆天下士也”。他把這兩大名人合作的《山靜日長圖冊》當作傳家之寶,期望“子孫世世什襲之”。

| 劇照

唐伯虎點秋香的民間演繹

唐伯虎因為與華雲交往甚密,時常去劍光閣小住,與華雲的家人及奴僕也便慢慢相熟了。
據說他與華府一位名叫桂華的美婢關係挺好,這可能是事實。但在唐伯虎身後,民間開始演繹,將唐伯虎附會成一位花花公子,成為“三笑”故事的主角,而華雲、華夏叔侄在戲劇里居然被演繹成華府的兩位傻公子:華文、華武。
華府的美婢桂華,諧音桂花,而桂樹開花正是秋天,於是引申為“秋香”。最早記載唐伯虎點秋香故事的人,就是明朝最有名望的藝術收藏家項元汴。
項元汴出生於嘉興鉅富之家,兄弟三人。其中長兄項篤壽是位進士,季弟項元汴卻不思科舉業,一生熱衷字畫收藏。兄弟分家之後,項元汴開了一家當鋪,專門用來收購藝術品。因為他出價最高,所以門庭若市。當時風雅之士來嘉興,必定先去拜訪項元汴。
項元汴老來無事,戲說八卦。他在《蕉窗雜錄》中寫了唐伯虎與秋香的故事,隨後周玄在《涇林雜記》一書中又演繹了這個故事。但是,項元汴比唐伯虎小五十多歲,屬孫子輩,他在唐伯虎去世兩年之後才出生。所以他在《蕉窗雜錄》裡記載的這個故事,無非他是道聽途說。
明代讀書人王同軌在其《耳談》中敘述了另外一個故事,其情節與傳說中的“唐伯虎點秋香”大致吻合:
蘇州才子陳元超,性格放浪不羈。某日,他和朋友一起遊覽虎丘時偶遇貌美女僕秋香。秋香見陳公子英俊瀟灑,蛾眉微啟,不由粲然一笑。這一笑,讓陳公子中了邪,自此魂牽夢縈。而後他暗中派人調查了秋香的背景,自己則喬裝打扮,主動投到秋香的主人家華府坐館伴讀,教授兩位公子讀書。
過了一陣子,陳公子謊稱要回家娶親。倆公子呆頭呆腦,連忙說,府上有這麼多婢女,先生隨便挑。陳公子道:既是如此,恭敬不如從命,我就點秋香吧。陳公子遂心如願,與秋香結成姻緣。
《耳談》裡的秋香只是一笑,就讓陳公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到明朝末年,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編寫了一則短篇小說《唐解元一笑姻緣》,王同軌故事裡的主人翁被附會到唐伯虎的頭上,於是就形成了“三笑”的雛形,即秋香的微笑具有無限魅力:一笑傾城,二笑傾國,三笑傾我心。他又將這篇小說編入《警世通言》,遂使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明末時,還有孟舜卿寫的《花前一笑》、卓人月據前者改編的《花舫緣》等雜劇,皆以舞臺演出的形式,使這個故事走進了千家萬戶,以致婦孺皆知。
另據考證,秋香的原型可能是明朝成化年間的南京妓女,姓林,名奴兒,年齡要比唐伯虎大十幾歲;而華太師是無錫人,又比唐伯虎小二十多歲。所以說,所謂的唐伯虎“三笑”姻緣,系徹頭徹尾的戲說。
它猶如一個大雜燴,歷代文人不停地往鍋裡添油加醋,牽強附會,遂成為後世耳熟能詳的才子佳人故事。

| 劇照

真偽幾何

其實,唐伯虎不過是一位職業書畫家,“反視室中,甂甌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長物”。依靠賣畫謀生,維持生活尚且不易,哪有什麼閒錢來養活八九個妻妾?而最早記錄這個故事的項元汴,確是有錢人,金屋藏嬌,擁有妻妾六人。
相傳,唐伯虎曾寫過一首藏頭詩,名曰《我愛秋香》:
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亭上楓葉愁。秋月溶溶照佛寺,香菸嫋嫋繞經樓。
除了藏頭的這四個字,現實與傳說中的丫鬟秋香,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這個故事裡真實可信的歷史人物,唯有一位,那就是常州府無錫縣人“華太師”華察。
華察,字子潛,號鴻山,娶錢氏為妻,是無錫盪口華氏中最有聲望的人,人稱“華太師”。他生於明朝弘治十年,少時聰穎,十二歲能作詩文。嘉靖元年(1522年)中舉,嘉靖五年(1526年)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後任戶部主事,調為兵部主事、員外郎中。嘉靖十二年任翰林院修撰,校錄歷朝寶訓、實錄。後升為東宮侍讀,因此被尊稱為“華太師”。
嘉靖十八年出使朝鮮,回國後執掌圖籍。因遭同僚讒毀而被彈劾,調任司經局洗馬。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重獲重視,後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又拜侍讀學士,奉旨主持應天府南京鄉試。翌年,逢大比之年,主持會試和殿試。他因錄取考生事再遭中傷,於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棄官,“抗疏乞休,拂衣歸田”。
歸鄉後,華察斥巨資在隆亭大興土木,“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侯門王府,嘆壯麗不如也”,故有“華太師造龍庭”“龍庭一夜改東亭”的說法。這個人還熱心公益善事,曾為當地修造橋樑,建成了江陂橋、學士橋、磚橋、鴨城新橋、冷新橋等。華察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五月二十七日逝世,終年七十八歲,葬於梁溪甘露蕭塘。
華察比唐伯虎年少。唐伯虎考中南京解元時,華察才兩三歲,還在穿開襠褲,唐伯虎怎麼可能去他家教授他的兒子呢!唐伯虎去世約五十年後,華察也去世了。
唐伯虎三笑點秋香的故事,純屬杜撰,於史無據。
|配圖(明 唐寅《山靜日長圖軸》(區域性),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END ///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