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國債和房價的關係

文/子木
特朗普為何孤注一擲發動關稅戰?全球市場風聲鶴唳,但鮮有人洞察本質。
這段時間,我把川普所有影片、發言又重新梳理一遍,發現川普的主要目的,也是最讓他最害怕的東西只有一個,那就是:
國債危機。
債務如同海水,喝得越多越解渴,但終有溺斃的風險。國債關乎美國國運,也是未來中國刺激經濟最核心工具。
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國債,又該如何從中找到機會等等。
今天我用一篇文章,把國債徹底講透,這對於大家建立金融知識體系,瞭解國際政策和地緣貿易衝突,以及從中趨利避害,有很大的幫助。
1、現代經濟的雙刃劍
國債到底是什麼?
本質上就是借錢。
跟國內社會借錢,叫做內債,跟國外借錢,叫做外債。
花的錢比收入多,這部分錢叫做“財政赤字”。
其實發行國債,大多數原因並不是因為國家沒錢花了,而是為了促進貨幣流動性以及增加貨幣供應量,它是用來調節經濟的。
比如今年第一季度,我國住戶存款又增加 9.22 萬億元,創下了歷史新高。經濟不好,大家缺乏收入預期,不敢花錢,就會把錢全部放進銀行,久而久之,流動性枯竭,經濟會陷入困境。
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人帶頭花錢,這個角色就是國家。
國家出來了,說我要發行國債,人們就會排隊把銀行裡的儲蓄取出來,都借給國家。為啥呢?
很簡單,一來,中國國債是全球最安全的資產,沒有之一;二來,買國債的收益率,一般要比銀行強很多。
比如去年和今年發行的國債,都被哄搶了,因為國債三年期的收益是2.38%,銀行三年定存都才1.95%,國債五年期收益率是2.5%,銀行存款2%。
而且銀行利率是一路走低的,那麼兩相對比,國債收益率的優勢就更加凸顯了。
國家拿到這些錢以後,加大馬力花出去,搞基建、投民生、促消費,對房地產、金融行業,或者其他產業大力補貼,來促進貨幣的流動性。
正所謂老百姓不花錢,那麼國家就幫著花。
只要經濟反彈,收入預期起來了,老百姓自然有了花錢的預期,消費起來,傳導至企業利潤,再提高人均收入,實現經濟的正迴圈。
有人問了,國家借的錢,還不上怎麼辦?
不要緊,還不上,到期後,就繼續滾動發行新國債,俗稱“借新還舊”,只要一直髮行,錢就可以一直欠著。
如果國債利率太低,沒人買怎麼辦?
不要緊,沒人買,央行可以直接啟動印鈔機,買國債。
如此看來,國債似乎是救經濟最好的方法了,沒有任何缺點。
可惜並不是這樣。
因為國債是國家的信用名片,違約如同自毀長城。
2、國債失控的代價
歷史上,債務違約的國家有很多,1800 年至 21 世紀初期間出現了 250 多起政府債務違約事件。
包括美國、德國、西班牙、阿根廷、希臘、巴西、墨西哥、俄羅斯、迪拜等等國家,都出現過嚴重的債務違約。
上面我們講了,國債不是可以一直滾動發行嗎?到期了繼續發就行了,為什麼還會違約?
因為在用國債在刺激經濟的時候,同時放大了貨幣供應量,會造成通脹指數一路走高,而且經濟如果持續衰退的話,政府就沒有稅收,債務雪球就會越滾越大,直至壓垮政府財務系統,導致政府信用崩塌。
舉一個有名的例子,辛巴威。
辛巴威這個國家,當初高度依賴農業和礦業,但因為土地改革失敗,經濟遭遇破壞,財政收入減少,為了維持政府開支,開始大量印鈔,緩解經濟衰退。
配合著國債釋放的天量貨幣,結果引發了惡性通脹,2008年的時候,辛巴威貨幣價值直接歸零,一條麵包的價格短短幾天,就可以從幾元漲到數百萬元。
在高通脹環境下,辛巴威政府此前發行的國債以及對外債務的實際價值雖然不變,但由於貨幣貶值,政府需要用更多的辛巴威元來償還債務。
原本可以用一定數量的本國貨幣償還的債務,隨著通脹加劇,需要支付的貨幣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償債成本遠遠超出了政府的承受能力,於是出現了債務崩潰。
其實當初引發辛巴威破產的,不是內債,而是外債。
國內通脹失控後,辛巴威失去了賺錢能力,信譽評級全面下調,其他國家要求他們在規定時間內還錢,結果造成了違約。
辛巴威政府一想,外債都違約了,信譽已經崩了,內債也一併違約算了。歷史上,出現國債崩潰的,基本都是外債先違約,內債再跟上。
對於這種債務違約的國家,過去還甚至出現了暴力催債的,比如1902年,美國和德國,直接對委內瑞拉港口進行狂轟濫炸,委內瑞拉只能被迫還錢,整個國民都成了某種意義上的殖民地,此後一度一蹶不振。
所以說,國債這玩意,不是說欠就欠的,必須要保證自己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而且必須擁有貨幣主導權,能控制貨幣的供應量和匯率。
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當債務到期,才看清誰是贏家。
3、美日債務藝術
世界上,把國債能玩明白的,一個是日本,另一個是美國。
先說日本。
日本當初被美國逼著簽訂廣場協議後,經濟被打崩,陷入了長期的衰退,直到2013年,安倍晉三上臺,啟動了更激進的貨幣政策“無限量化寬鬆”,才把日本從泥潭裡拉了出來。
而主要的方法就是透過國債買賣。
日本國債,利率特別低,有多低呢?10年期利率維持在0%左右。
這樣來看,沒人會買日債的,於是日本就讓央行大量去買,瘋狂去買。截至當下,日債規模已經達到了1317.64 萬億日元,創下歷史新高。
同時日本政府債務率高達 261%,已連續多年高居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首位。什麼概念呢?
日本人所有人不吃不喝,2.6年,才能還清政府的債,而按照日本政府的財政收入,那他就是不吃不喝18年才能還清所有債。
那麼日本國債為什麼沒有暴雷或者違約呢?
其一,日本經濟再衰退,也屬於發達國家序列,本身是具有一定產業經濟實力的,比如在汽車、電子、機械、化工等多個領域,在國際上也能站得住腳,盈利穩定,且收益不錯。
比如巴菲特這些年就大舉買入了日本五大商社,大概持倉在103.5億美元左右。
其二,日本經濟被通脹爆破過,所以大眾的消費觀念保守,也不敢隨意借貸,日本銀行在借貸方面同樣保守,再加上日本進出口貿易比較寬鬆,國際市場上大量廉價商品的湧入,抑制了日本國內物價的上漲。整體上一直處於通縮的狀態,避免了通脹的發生。
一不踩通脹,二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兩者讓日本的國債滾動計劃,能長遠執行,並且給其他國家帶來的了一定的借鑑作用,包括摸著日本過河的我們。
其次就是美國了。
歷史上早期美國也是非常崇尚實業興國的。直至里根總統上臺。
里根使美國從產業資本逐漸走向了金融資本之路,也為美國留下了鉅額債務和貿易逆差。此後債務,成為兩黨都無法解決的頑疾。
上個世紀80年代,里根就任美國總統,美國正在遭受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主要原因就是工業產能過剩。
於是里根借凱恩斯主義思路,創造了里根經濟學,強調供給創造需求,同時積極擁抱貨幣主義,包括緊貨幣、減稅、放鬆金融監管等。
里根在執政的八年裡,成為美國曆史上最會花錢的總統,市場自由化改革打造了“強經濟、強美元、高赤字、高負債”的里根大迴圈,房地產、股票、信託等都迎來了史詩級的大牛市。
此後里根雖然退位,但其他總統,繼續沿用了這套思路,只要遇到問題,就搞大放水,用發行國債和印鈔票解決問題。
直至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徹底變成了債務驅動的模式,財政部不停發國債以彌補不斷擴大的財政赤字,美聯儲買國債來投放美國流動性。
2020年在疫情之後,又開啟了直升機撒錢刺激經濟的方法,直接以短債的方式融到了大量的美元,又進一步讓債務規模陡然上升。
其實,2008年證明了里根經濟學的侷限性,在經濟過度膨脹的時候,需要自我抑制,避免危機的發生。
但是,美國卻沒有任何總統為里根經濟學踩剎車,反而是繼續一路狂飆,拜登政府直接將美國經濟泡沫化到2008年的水平,直接把國債滾到了36萬億美元的程度,創造歷史新高。
所以特朗普上臺後,接的也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爛攤子。36萬億債務,解決難度之大,前所有為,而且是在高通脹的基數下。
換句話說,如果美國沒有200年的工業根基和美元霸權和科技在全球的影響力,現在的經濟早已爆破。
4、債務危機轉嫁術
現在全球經濟學家都能看得懂美國的債務危機,川普肯定也能看懂。
可能解決方法只有一個——
先把通脹降下來,拿到這個空間以後,再把利率降下來,只有利率無限趨近於0,美國政府償債壓力就會持續下降,就能一直借新還舊,執行下去。
同時讓全球其他經濟體,買美國國債,將風險分散出去,形成利益共同體,說白了,就是讓其他國家給美國的肆意妄為“擦屁股”。
當然其他國家是不願意的。
於是這就是關稅戰的來源。
川普搞關稅戰,一方面就是開源節流,增加政府稅收,來提高還債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以關稅戰為由,逼迫其他國家上談判桌,繼續加強購買美國國債。
如果你不買我的國債,我就提高你的關稅,讓你的產品爛在家裡,這就是大型“強買強賣”現場。
前段時間,川普突然改變策略,對70多個國家暫緩關稅戰,邏輯上並不是手下留情,而是在極限施壓後創造談判空間,讓70個國家給他打電話。
其次,關稅戰引發了全球投資者對美國經濟的衰退預期,紛紛下調預期,導致美債被拋售,從而引發股債匯三殺,讓川普不得不提前緩和局面,轉而把目光集中於東大。
據說機構調查,其實這次拋售潮,東大拋的不多,而是日本和歐洲機構拋得比較多,從而引發美國本土拋售。
但就這麼一個波動,把川普嚇得不清,連忙在鏡頭面前,左右強調,美債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但它很好,放心沒問題…
但美債是一個靠幾句話就能拆掉的大雷嗎?顯然不是。
接下來,6月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影響全球交易策略。
因為美國國債將迎來“到期高峰”,單月到期規模高達6.5萬億美元,這一“債務洪峰”,包含疫情期間的短債和部分中長期國債。
當美債市場因通脹壓力、美聯儲加息週期以及特朗普關稅政策,而引發恐慌性拋售後,會進一步導致收益率飆升,利率環境惡化。
如果美國在6月以當前市場利率,發行新債置換到期的舊債,若以 4% 的票面利率展期,年利息支出將大幅增加,新增 2600 億美元壓力……
這會壓垮美國政府,從而引發信用評級機構對美國國債信用評級的下調,那麼美債就會喪失吸引力,進入負向迴圈,引發債務技術性違約,也就是暴雷。
所以川普如果想讓自己繼續幹下去,就必須在6月中旬前,試圖拆掉這顆雷,這也是為什麼最近一直逼美聯儲鮑威爾降息的原因。
邏輯上,就是讓老鮑幫忙拆雷。
但老鮑可不吃這一套,必須維持美聯儲的獨立性,這就有了前段時間白宮VS美聯儲的名場面。
雖然川普最終認慫,稱不再動鮑威爾,但實際上,鮑威爾還是要在6月左右降息的,因為美聯儲的第一職責是維持美國金融穩定性,可以不對股市負責,但一定要為債市負責。
負責債務違約,美聯儲也跟著一起完蛋。
一旦美聯儲出來救市,啟動降息,那時候東大方面的“擇機降準降息”,也會全部跟著上線。到時候對於全球投資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機會點。
但6月份如果美國通脹不下來,美聯儲再降息的話,那美國通脹勢必將再上升一個臺階,那川普的遊戲就直接進入了困難模式。
而能透過大量廉價商品,平抑美國通脹的,現在來看,可能只有東大一家,現在兩者關係搞得這麼糟糕,川普不知道該如何收場,反正東大肯定一步都不會讓的。
5、從信貸驅動到國債主導
最後再聊聊中國的國債。
其實中國過去對國債的使用相當保守,一般都是透過央行大放水來實現經濟的刺激。
但現在明顯改變了策略,是因為央行放水這一套行不通了。
央行印錢,給商業銀行,但就是沒有人願意貸款……
所以本質上,我們現在的經濟社會,特別像93年以後的日本,某種意義上,全國房價回撥30—40%,房價跌回2016年前,相當於房地產的一次硬著陸。
如果再算上利息成本,經濟下行,通縮會讓債務痛感加深。
再極端一些,如果我們不以貨幣為本位,而是以金本位為基礎。
以2016年至今,黃金etf激進漲了247%。以此為相對點計算,那麼這一輪下跌,全國房地產價格下跌,可能在80%左右,基本上跟日本對齊了。
所以為什麼房地產拉了好幾波,就是拉不起來了呢?
因為80%的跌幅基本爆破了大多數人的槓桿,幸好這個市場上,剛需要遠大於投資客,才避免了拋售引發的市場崩潰。
其實在疫情之後,整個社會最需要的是通脹。只有通脹,才能頂住房價,稀釋整個社會的債務。但為什麼沒有這樣做?看我文章的讀者們,應該心裡都清楚。
轉折點在2024年下半年。
高層提出了國債救市策略,這是一次意識形態上的大轉變,意味著我們要摸著日本過河了。
中央舉債,加大投資力度,盤活市場經濟,這是一件好事,而且操作空間非常大。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資料,2023年末G20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18.2%,其中:日本249.7%、義大利134.6%、美國118.7%、法國109.9%、加拿大107.5%、英國100%、巴西84.7%、印度83%、德國62.7%;G7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23.4%。
而我國,2024年末政府債務餘額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負債率)約60.9%,遠低於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
如果我們把負債率提升到100%,理論上我們可以透過國債多釋放到市場上的貨幣量高達50多萬億。如果再加上商業銀行的貨幣乘數5,邏輯上可以把釋放貨幣的總量提升到260多萬億。
這不是透過信貸模式在銀行的兜裡打轉,而是直接把錢花到市場上,效果是兩個概念。
所以,這段時間,大小會議上以及在對川普的關稅戰層面,我們這邊都異常有底氣,一直強調,有“特殊工具”還沒用。
只要美元指數降下來,不再被匯率因素掣肘,那麼透過國債就可以一直往市場裡充錢,直至把經濟打起來,況且目前這個階段,完全不用考慮通脹問題。
前幾天,財政部釋放訊息,2025年,就中國發行的特別國債規模將達到1.8萬億,將比去年的1萬億增加8000億,增速80%,創歷史新高。
這些錢只是做測試用的,比如繼續投資兩重兩新,搞城市基建建設,振興消費,未來還會擴大到更多方面。
6、穿越週期的資產配置
最後講講,國債與、股市、樓市的關係。
很多人跟我說買國債,投資關於國債的ETF,但並不知道其中的關係,其實邏輯很簡單。
大家只需要記住一句話,債是通縮資產,而股市和樓市是通脹資產。債是股市的蹺蹺板,股強債弱,股弱債強。
同時,股市是經濟樂觀的晴雨表,那麼債就是經濟悲觀的晴雨表。
理解了這個,基本方向就清楚了,為了方便理解,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去年年底市場有一個大新聞,央行下場,嚴正警告,禁止投機炒作債市。
為啥呢?因為那段時間,中國國債市場呈現非理性繁榮,引發了市場對經濟的過度悲觀,從而導致人民幣資產走低,匯率貶值,外資逃逸。
而央行出面打壓債市,就是希望資金去投資債券之外的其他東西,活躍經濟,而不是都把錢流入債市裡面。
但沒辦法,資本是逐利的,那段時間經濟看不到希望,通縮預期強烈,債券肯定火爆。
簡單來說,就是國內沒有什麼高利率且安全的產品能佈局,資金只能佈局債券。
其次銀行借貸利率下降,或者是持續降息,也是利多債券的。銀行利率下降,目的是為了刺激經濟,但刺激經濟,反應的也是經濟不好。
如果經濟好,名義GDP有回暖預期,降息可能停止,甚至可能加息,各種投資活躍,那麼資金不會那麼看好債券,更不會過熱投資,導致債券收益率大幅下降。
本輪債券市場超級牛市是從2021年2月開始的,至今維持了4年多,對應的是大A的藍籌白馬股4年的超級熊市。
而現在,國家再三強調要做多股市和樓市,邏輯上,也是想讓經濟好起來,把資金從債券市場裡逼出來,投資其他。
這本身就是一個博弈的過程。
所以總的來說,經濟好,通脹,股市或者樓市牛,債券熊。經濟差,通縮,股市或者樓市熊,債券牛。
那麼債券價格和債券收益率,是什麼關係呢?
這個也很簡單,本質是供需原理。
供應不變的情況下,債券買的人多了,價格就會上漲,收益率就會下降。買的人少了,價格下跌,收益率就會上升。
看不懂沒關係,直接:債券價格和收益率呈反向性關係。
其實債券收益率,體現的就是市場對經濟的預期。
其次代表著市場低風險的投資回報率,一直走低,說明市場上真的沒啥可以投的東西了。
那麼未來,債券走勢如何呢?
一要看經濟,二要看股市。
短期內政策出多少,經濟最好的預期,是改善,而不是有大幅度的反彈,因為中國這麼大的經濟規模,是存在慣性的,需要時間修復,也需要時間去傳遞,起碼讓中下層老百姓覺得收入起來了,經濟才真正實現了大幅上升。
那麼邏輯上是利多債券的。
但也要分股市和樓市的走向。
如果國家強行刺激股市,那麼錢都會跑去買股市,就不會投資債券,比如今年年初股市來了一波大漲,債市就出現了大跌,甚至恐慌。
但如果接下來還想突破3400點,那麼就需要10倍馬力的特別政策了,以及想把房地產搞起來,第二輪棚改2.0必須得出來。所以4月30日左右的政策,是一個重要的訊號。
個人認為走勢是,短牛長熊。
如果避險情緒非常高,投資非常保守,買國債一般沒啥問題,起碼比存在銀行強很多,接下來還會有新的國債上限,大家可以去考慮。但至於炒債,那就因人而異了,這裡不做解釋。

2024年,隨著經濟走勢、房價與利率下行,國內大類資產收益率普遍跌破2%,且極有可能長期維持在低位。這意味著從2025年起,中國家庭面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的資產保值難題。
在低利率、低通脹與老齡化時代,除了降低房地產比例,增配國債、保險等避險資產。更好的做法是將選取標的擴大到全球的核心資產(比如鎖定4%利率的美債),讓家庭資產配置的收益率更穩健、風險對沖性更充分。
有全球資產配置諮詢需求的朋友,請新增運營微信(lang202501),或者長按下方二維碼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