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牌了,車企還要打價格戰,但大家已經開始反內卷

1645個字 閱讀時長:5分鐘
中產先生 | 洞見時代 發現價值 講述生活
都想明白了。
– 1 –
這幾天,討論最熱的事情無疑是:
兩大車企巨頭要求供應鏈明年降價10%。
按照這幾年消費降級的趨勢,對於車企之間的降價殺瘋,消費者都是舉雙手支援的,因為價格戰可以降低支出,反對的都是友商和供應鏈。

但是這次不同,訊息一被曝光:

反對者居多,而且不止是從業人員,大部分是普通消費者。
這還是挺奇怪的,為什麼風向大變呢?
估計是大家這幾年都想明白了,從2018年貿易摩擦開始,國內就開始了內卷,消費降級,996成風,收入下降,就業嚴峻,

疊加房地產下行和三年疫情:

大家真的受夠了。
所以,今年不管從宏觀政策上,還是從具體的刺激政策,從高層到民間:
都形成了一個反內卷、反通縮、刺激內需的共識。

1、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產業工人待遇。


2、擴大促進就業,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
3、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福利兜底。

而車企巨頭帶頭打價格戰內卷,會加劇了通縮,其實是跟國家的要求不符的。

這幾天寫這個話題的時候,很多人好像不理解這個邏輯,認為降價是好事,其實不然。


充分市場競爭帶來的降價,確實是多贏,有利於消費者,同時可以在供給端優勝劣汰。


但是不要利潤的價格戰則不然:
企業沒有利潤,員工收入不會增加,企業不擴大生產,甚至減少產能,員工就會失業,失業之後消費降級,產品繼續賣不出去,然後惡性迴圈,接下去就是加劇通縮跡象。
經濟其實是一個迴圈,不能滑入向下的螺旋,這樣大家都痛苦。
– 2 –
說完居民層面,從行業來看一下。

事件發酵之後,很多汽車從業人員也出來吐槽。

認為國產巨頭太捲了,不是好事。

比如一輛A級車的價格:

甚至還有人編了個段子:

我覺得不可能這麼低的,大機率是段子,但是即便不到4萬也太低了,怎麼做到的?

除了技術創新、流程最佳化、然後就是降低成本。

哪些成本可以降呢?

最近熱議的供應鏈就是降成本的大頭。

巨頭

供應鏈降成本有幾種方式:

1、要求供應鏈企業比價,誰的價格低用誰的,而且逐年降價,當然這也是行業慣例,區別在於給供應鏈留多少毛利
2、要求供應鏈共享技術,貼身學習研究之後,踢走供應鏈企業,自己做全產業鏈也可以降成本
3、成為供應鏈之後,就開始押賬期,然後用商票來支付,賬期可以拖到1年,這也可以降成本。
中游供應鏈怎麼辦:
不接單餓死,接單卷死。
而且大家知道,上游原材料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今年上游漲價吃飽了,下游透過市場銷量也可以活的不錯,唯獨中游供應鏈兩頭受擠壓,無處話淒涼。

這種極致的內卷,會讓整個產業都沒有利潤可賺,陷入一種:

看誰先撐不下去的存量競爭。
沒有利潤拿什麼去研發創新,沒有利潤怎麼改善員工福利,單純低價去出口競爭反而被人家祭出關稅大棒。

那你省下來的成本,豈不是補貼了國外的海關,得不償失啊。

而且大家也看明白了,國產汽車行業已經處於了世界領先行列,出口超過了日本,市場份額世界第一:

但是員工依然待遇不高,還簽著奮鬥者協議加班呢。

捲到最後,難道是為了卷而卷嗎?

有從業人員頻頻提到蘋果和特斯拉:

認為他們給供應鏈留了足夠的利潤,扶持供應鏈一起創新成長,而且員工的待遇也不錯,包括合資車企員工也是這樣。

所以,這是他們競爭不過國產車企的原因嗎?

真的應該好好思考一下了。

– 3 –

結語
當然,也理解車企的難處:

特朗普歸來之後,明年內外需都受影響,所以都要以先活下去為目標。

但繼續搞內卷可不行啊。
所以,也需要國家來出手,來做一些事情。
另外,還要關注一下高層最新的定調,最重要的一句話可以解答大家的疑慮。
訊號藏在細節中,對政策敏感的人都知道,每到重要時間或大事節點,如果高層在重大場合重複說同樣的一句話,那其實就是在給未來的政策方向定調。
上半年有一句話提了三次,三季度有一句提了五次,美國大選之後:最新的一句話又在重要場合被重複提出,應該是定調未來幾年內外政策的方向,也可以解答最近大家的疑惑
可以繼續閱讀:高層定調,最重要的一句話
就這樣。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