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本文字數:7242,閱讀時長大約10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吳斯旻
編者按:
截至去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3.1億,佔總人口的22%。這樣的背景下,為實現“老有所養”,對養老護理及醫療人才隊伍從數量到質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學院校和職業院校紛紛開設老年護理、安寧療護、醫養照護與管理等相關專業或課程,“社群護士”“養老護理員”“長期照護師”等養老新職業也為更多醫療和社會工作者加入養老行業提供契機。但這些新專業、新職業對於職本院校學生吸引力幾何?養老人才培訓市場升溫會如何改變傳統的護工、家政市場格局?隨著長護險試點推進,如何讓更多失能失智老人享受到優質護理服務的同時,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又能得到合理補償?
圍繞這些問題,第一財經記者近期對醫養照護行業展開調研。
半年前,胡詩在一場職業技能大賽的健康照護職業技能(老年方向)賽項選拔賽中獲得學生組二等獎。不過在談及今年下半年的擇業方向時,護理學出身的她依然決定先往醫院“夠一夠”,要不就繼續讀本科,養老機構不會成為她第一份職業的選擇。
戴雯從廣東某高職院校健康管理專業畢業後,來到越秀區某養老機構從事一線照護工作,薪資約為4500元/月。據其觀察,在該機構護理團隊中,護理員年齡普遍在40~50歲,像她一樣的年輕面孔尚為少數;相比之下,護士更年輕,且學歷大都為本科。“護士大約比護理員高500元。”
“崗位篩選人才,人才選擇崗位。”慈愛嘉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校企合作負責人閆蕾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對於養老護理人才隊伍的供需矛盾做出這樣的總結。
養老護理主要分為臨床護理和生活照護,在中國,前者主要由護士及護師提供,護士執業資格證為準入門檻,後者覆蓋服務群體更廣,既可由護士提供,也可由養老護理員、健康照護師、家政人員、社工等提供。近年來,專科和本科新興專業如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老年人服務與管理、醫養照護與管理等畢業生主要流入後一市場。
截至去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3.1億,65歲及以上人口達2.2億,佔比分別為22%、15.6%,已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內容,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要求,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養老護理職業吸引力。
3月中旬,教育部與國家衛健委又聯合釋出《關於加強高等職業教育醫養照護與管理專業建設工作的通知》,提出引導和支援本地職業本科學校等設定醫養照護與管理職業本科專業;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探索醫養照護與管理專業中高本貫通培養模式。
但正如前述閆蕾所言,第一財經近期調研瞭解到,儘管我國當前機構、社群和居家養老中存在較大的護理人員缺口待填補,但隨著越來越多養老服務專業畢業生流入就業市場,供需結構性問題也逐漸顯現:在醫療護理方面,護理專業學生選擇老年護理方向的並不在多數,多地護理學院畢業生就職於醫療機構的比例仍達九成,而鑑於老年護理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護理、居家護理的特殊性,用人市場也更傾向於聘用成熟護士;在健康照護方面,則存在中職生與社會40、50後“同臺競技”,高職生流失率高,本科生不願進入一線護理市場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多名受訪教育界、醫療界人士認為,與我國目前整體執業護士總量不足且分層使用不合理,健康管理人才在醫療體系中的定位尚不清晰且崗位機會不多,醫療護理、生活照護和健康管理之間還存在模糊地帶等多重原因有關。此外,我國養老護理的支付體系仍待完善,社會觀念還需改變,醫療部門和照料部門的分割以及不同層級服務機構服務供給的分散現象需進一步解決。

護理學畢業生 “不願去”“進不去”“留不住”
儘管在院校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已嵌入老年護理課程,但相較於高年資護士,剛從護理院校的畢業生還難以滿足醫院、養老機構、社群及居家等多重場景下的老年護理需求,與此同時,護理專業學生選擇老年護理方向的意願還較低。
一名任職於上海某職業院校的護理學專家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提到,面對老齡化趨勢,早在十年前上海就有學校在中高職貫通護理專業招生時,以護理(老年護理)進行方向性招生,但彼時填報該專業的學生寥寥,並未用足招生額度。那屆之後,學校就沒再繼續招收老年護理方向的護理學生。上海之外,其他省市同類學校也存在“因標註了老年護理方向,而導致該專業乏人問津”的情況。
時移事易,近年來,為主動適應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人才的需求,教育部組織建設“老年護理學”等一批職業教育國家線上精品課程。在豐富養老服務相關課程和教材資源供給的同時,還將老年護理作為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重要培養方向。此外,在“十三五”期間,國家衛健委就已將加強老年醫學、老年護理、康復等適應健康服務業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列入《“十三五”全國衛生計生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規劃》。
然而,總體來說,老年護理的教育培養模式與學生就業觀念、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仍有差距。
前述護理學專家提到,學生在校只是學習了基本的老年護理知識和技能,但每一位老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護理問題和護理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無論在哪一級醫院或機構,護士都需要接受崗前培訓,以及在崗位上持續學習,不斷積累經驗。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護理學院副院長王海帆對第一財經提到,傳統護理教育體系仍以醫院臨床護理為核心,課程設定偏重於基礎醫學和急性期護理,對老年慢性病管理、康復護理、社群健康服務等新興領域的覆蓋不足。
對於一些護理院校及師生而言,社群醫院和養老機構均不是教育培養和就業的首選。
前述護理學專家稱,按照目前國內各級醫院的床護比,護士數量仍相對不足,故而本科及專科護理畢業生在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後,往往都希望能夠進入醫院系統工作。“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會首選三級醫院,然後考慮二級醫院,最後考慮民營醫院和養老機構。目前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崗位機會比較有限,新畢業的學生並不一定有機會去就業。整體來說,養老機構可能仍是很多護理學畢業生最後的就業選擇。”
她還發現,即便是老年護理方向的畢業生,實則也只有個別在就業時選擇老年護理醫院,多數與普通護理專業的學生一樣在醫院入職後,根據各醫院的安排到臨床某個科室從一名普通入門護士做起,與其原先是哪個專業方向並沒有關聯。
“有學生選擇老年護理方向但佔比不會太多。”上海立達學院護理學院院長李榮對第一財經分析說,首先,從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來看,更多是為了對接醫院而非養老院——例如,上海市規定在護理專業的專科和本科生分別需要有8和10個月二甲及以上綜合性醫院實習的經歷,並將其作為拿到護士執業資格證的前置條件,而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實習則為“錦上添花”。
其次,家長、學生及社會對養老機構的護理工作存在固有偏見。事實上,相較於在醫院醫生佔據主導,在養老機構的日常工作中,護士擁有更多話語權,她們並非承擔護理員的生活照護服務,而是需要為老人評估整體性、個性化的健康方案,承擔相關醫療護理乃至慢病、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預防和干預工作,這對於其臨床醫學、藥學、營養和心理支援等相關知識素養要求可能更高。
此外,也正因為養老機構中的護士工作,對從業者的綜合素質、專業能力乃至管理能力要求更高,用人單位可能也更傾向於選擇在醫療機構有過一定工作經驗的護士甚至護師,加之每天與老年人打交道,可能影響一部分年輕學生的社交乃至擇偶空間,所以從能力和適配度來看,可能也不太適合所有剛畢業的護理學生。
機構之外,在社群和居家養老場景中,剛畢業的護理專業職校生也有類似的“進不去”的困擾。
上海市某公立醫院護理部主任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居家場景對於護理人員獨立處理問題及人際溝通的能力要求最高,往往不會選擇剛畢業的護理專業學生。而在分級診療體系中,並不像一些高校師生所設想的那樣——三級醫院對學歷要求最高,社群醫院為專科生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事實上,由於有編制又穩定,在社群醫院的護士構成中,一部分是從二三級綜合醫院跳槽而來的,校招生也佔據一部分,但招聘條件越來越高,學歷多為本科生,甚至還有少部分碩士生。
智聯研究院向第一財經提供的資料也顯示,近年來在護士求職市場上,“中年軍”及本科以上學歷者出現增加現象,而這或給剛剛畢業的專科生加大就業壓力。根據智聯研究院資料:近五年(2025年為第一季度資料),護士求職者中,35歲以上佔比由2021年的6.62%逐年提升至2025年的14.15%,本科以上學歷求職者佔比由2021年的33%整體提升至2025年的38%。

由於近年來大專護理畢業生進入各級醫院的通道有所收窄,李榮表示,學生“專升本”意願逐漸提升,但本科畢業生進入養老護理一線隊伍的意願更弱;至於一部分選擇直接就業,且因去往醫院就業的“第一志願”落空後最終流入養老機構的畢業生,由於職業認同感低,加之普通養老機構收入水平通常低於醫療機構,尤其是最初幾年收入待遇可能更低,畢業生在入職養老機構1~2年內離職的情況還比較多見。

健康照護師從“有需求”到“形成市場”,還需要時間
無論是為了增加職業認同感、減少離職率,還是為了在老年照護領域形成專業的人才梯度,在前述護理學專家看來,都需要更好促進人才的分層使用。
她解釋說,目前國內多數醫院的科室運作和臨床實踐中並未按助理護士、責任護士、管理護士等分層使用護士,只有日常的分工,往往只有護士、護理組長和護士長的區別。
按照該護理學專家的設想,在臨床中,護士應承擔繁重的有創性護理操作和病情監測等複雜性醫療護理工作;其他一些專業性的基礎性醫療照護與生活照護,則需要經過培訓的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員來分擔和完成;至於醫療護理員和養老護理員應完成的應是對專業性要求不高、偏生活照護的工作。
“因為老人無論在院內治療,還是在出院後進行院外康復的過程中,仍有醫療護理和生活照護的雙重需求存在,均需要一類人員來滿足對老人的專業性照護需求,發揮延續性照護的作用。”該護理學專家認為,健康照護師可以在醫院、社群、家庭和長照機構等場所很好地填補護士和護理員之間的空白或人才斷層。
崑山杜克大學全球健康研究中心慢病科研室主任閻麗靜對第一財經記者打了個比方:當前,老年人群中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群體逐漸增多,也有更多多病共存的老人。如果將慢病比作積雪,那麼二三級醫療機構的治療可以視為鏟雪車,可以快速處理公共大道上的積雪,使得交通恢復正常。但應對慢病的挑戰不能只依靠大型鏟雪車,還需要能“自掃門前雪”,對於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的老人,更需要形成以社群為基礎的更加可及的服務供給。“餘雪”也可能需有專門人員進行定期清除、及時監測和早期干預,這些人員需要距離老人更近(包括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也需要具備一定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素養,還需要能夠連線居家、社群及醫院。理想狀態下,健康管理師應該成為這其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但健康管理作為專業和職業提出已經很多年了,一直不溫不火。”閻麗靜認為,這與體系、人員與財務制度設計中對這類人員定位的缺失有關。
“從‘有需求’轉化為‘優質市場’,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健康管理學院和生物技術學院宋卉告訴第一財經。
宋卉表示,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是全國最早開設健康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2012年,該校設定該專業的初衷是重點針對老齡化帶來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高發問題,為中老年人提供慢病管理、健康管理服務,以及為全人群提供生命全週期的健康管理服務。
據其介紹,2013年之後,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13家高職院校(不包含技工、技師類院校)開設了該專業。2019年,該校又開設了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下稱“老保專業”),每年招生60名學生,專門針對老年人開展慢病管理與健康照護服務,目標崗位群主要在養老照護機構。
“但以我校為例,2012年至今已經培養近2000名健康管理專業畢業生了,但真正流入養老闆塊的人數還比較有限。近兩年的老保專業學生在涉老崗位實習期滿後,選擇繼續留在該領域就業的比例不高。”宋卉說。
一個讓市場重新認識健康管理相關專業的契機是5年前。2020年2月,“健康照護師”作為新職業,正式納入我國職業分類大典,該職業應掌握基本醫學護理和生活照料複合技能,可在家庭、醫院、社群、養老機構等場所,承擔老年人、病患和殘障人士健康照護與生活照料雙重職能。
但由於健康照護師作為職業還比較新,目前,在醫療系統中崗位機會並不多,而在養老系統中對其職業定位、從業門檻等標準也並不統一。
其中,一線城市的社群醫院已設有健康管理相關崗位。以上海為例,根據“浦東衛生健康”訊息,目前,該區多個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下設護理中心,其中一些中心在護士之外,還另設心理諮詢師、公共營養師和健康管理師等崗位,但崗位需求不多。
而在一些養老機構,“健康管家”往往是由取得人社部頒發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師”證書,或者由積累了一線護理經驗的養老護理員晉升擔任,崗位對於學歷和專業要求並不明確。
市場“摸索”前進的同時,政策探索也更進一步。隨著長護險試點推進,2024年2月,國家醫保局、人社部發布《健康照護師(長期照護師)國家職業標準》。今年4月中旬,江蘇省醫保局官網公示了第1期“長期照護師(五級)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公告”。
但多名受訪專家均提出,健康照護師及長期照護師在“國標”中的職業空間和崗位定位目前顯著高於地方長護險服務專案,對於健康照護人員的要求。比如,在一些地方長護險服務專案及人員資質中,“健康照護人員”與養老護理員的服務專案基本重疊,由多項基本生活照護服務與直腸栓劑給藥、藥物喂服等少數常用臨床護理服務構成,這與業界對於健康照護師在養老市場中的服務能力設想還存在較大差距。
根據“國標”,長期照護師為運用基本生活照料及護理知識、技能, 在家庭、社群、養老機構、醫療機構等場所, 為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人員等人群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功能維護、心理照護等服務的從業人員。
閻麗靜認為,老人的健康需求是動態的,沒有得病時,需要防病;身體功能衰弱時,需要照護與陪伴;得病時需要疾病管理和後續康復治療;一旦失能失智,早期干預和長期照護又不可或缺。所以,面對老年人動態的、個性化的健康需求,需要一體化的管理方案,需要以人為中心、以老人的健康為目標而非以疾病為中心和治病為目標,這也是“健康管理”這個人才梯隊提出的初衷。

提升養老行業吸引力的下一步
在多名接受第一財經採訪的業界人士看來,要想增加養老行業的職業吸引力,一方面,可以透過校企合作等方式,潛移默化地提高職校生對於養老行業的從業認同感,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增加養老相關職業的梯度化崗位機會、職稱晉升機會、待遇保障和社會認可度。
“根據《2024養老護理員職業現狀調研報告》,養老行業新進人員的流失率達到高達40%~50%以上,但並不是所有的養老企業都是如此。我們觀察發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從業人員在真正進入這個行業之前,並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崗位培訓和認知。由於部分院校還處於養老專業新建設階段,不僅學生不瞭解,可能授課老師也缺乏對行業的整體認知,所以,這需要進一步加深校企合作,共同探索康養人才培養路徑。”閆蕾說。
胡詩正是在校企合作中,才真正認識到養老護理“紙上得來終覺淺”。“在一次養老機構認知症老人病區的參觀中,我發現有的老人是淡漠型,有的老人很激進,情緒轉換很快,可能和其他老人一起玩球時突然拍桌子罵人。護理人員如何進行個性化的干預和照護,護士和護理員職能如何分配等,都打破了我之前在書本上的認知。”
據閆蕾介紹,近年來,慈愛嘉陸續開展了國家級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訓等,並承擔了北京市“入學即入職”專案創新實踐。具體來說,即聯合北京勞動保障職業技術學院等首批試點校,實現企業招工與學生招生一體化,該模式入選教育部2024年產教融合典型案例。
李榮也提到,目前該校正在對護理、養老相關專業師生開展養老相關“實訓”和“實戰”。“實訓”即與養老機構等單位展開合作,增進學生對於老年護理、認知障礙等方面的實操能力。“實戰”則是鼓勵師生參與相關的職業技能大賽。
為幫助學生更好了解養老行業發展現狀,提升職業認同感,王海帆表示,該校護理學院與10多家優質養老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關係,合作方式以“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並建立了“認知-跟崗-頂崗”三段式實踐教學體系:大一開展企業認知實習,大二進行週末跟崗學習,大三安排沉浸式實習。
“目前,已有數十名畢業生在合作養老機構就業。”王海帆說。
前述《關於加強高等職業教育醫養照護與管理專業建設工作的通知》也提出,推進訂單培養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產教融合、醫教協同、校企合作,推動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精準對接。支援相關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與職業學校簽訂實踐和培訓協議,推動落實學生實習崗位設定與教學實踐活動,支援學校建設老年人能力評估、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人整合照護、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等真實服務場景的校內實訓場所。
宋卉認為,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進入養老市場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仍需讓這些新就業學生能夠留在工作崗位上。儘管現在市場化養老人才培訓機構不斷湧現,但院校系統化培養的人才仍是真正促進養老市場高質量發展而不可或缺的主力軍。相較於“情懷和愛心”,切實提升養老服務人員的薪資水平、職業晉升空間和職業梯度,才能真正吸引一批高素質的養老人才進入並留在市場,推動養老護理服務形成多層次供給,從而助推養老行業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
(文中胡詩、戴雯為化名)
微信編輯 | 雨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