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澤平團隊
我們在《中國老齡化報告2024》中提出,當前老齡化五大特徵是:規模大、速度快、高齡化、未富先老、城鄉倒置。由於少子化和長壽趨勢,我國老齡化加速到來且趨勢難以逆轉,帶來系列重大而深遠的挑戰。
我們要積極適應人口發展趨勢,挖掘人口結構中的新紅利,當前我國擁有全球第一的老年人口規模,銀髮經濟空間巨大。
1、現狀:
1)總量大且持續增長,低齡老人佔比超5成且持續增加,長壽時代來了,他們不是垂垂老矣,而是活力老人。
2)老年人綜合素質明顯提升,教育水平提升、健康水平提升、壽命延長。
3)居住獨立、經濟獨立,空巢老人佔比超5成。
4)財富水平提升,“60”後富起來的一代逐漸步入老年,不是簡單的低慾望社會。
2、國際經驗:發達國家如何發展銀髮經濟?
1)歐洲:歐盟在1992年左右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05年後提出發展銀髮經濟,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對經濟貢獻有望超3成。政策方面,先後發起輔助生活聯合計劃(ALL)、積極健康老齡化創新聯盟(EIP)等,智慧賦能銀髮經濟。養老機構居家服務為主,透過補貼等助力機構養老;居住方面,透過硬體改造和智慧產品打造適老化環境;透過可穿戴裝置、功能食品等打造健康老齡生活。
2)日本:超老齡少子化,“銀髮族”逐漸成為第一消費支柱。1994年進入深度老齡化,1990年-2023年銀髮消費佔全國家庭消費總額比例從24.6%增至47.1%。護理產業方面,介護產業依託補貼與護理保險報銷政策發展;醫療產業方面,結合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推出智慧養老床、居家機器人等智慧產品;生活產業方面,老年住宅改修市場持續擴大、老齡旅遊蓬勃發展。
3、銀髮經濟下的新機遇
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到來,為滿足中老年人群體在衣、食、住、行、醫等方面需求,銀髮經濟市場潛力巨大,預計到2050年,老年人口消費總量將佔中國GDP的21%。在政策扶持和老年人精神生活需求增長的雙重驅動下,預計未來中老年市場的核心增量需求將在以下關鍵領域:1)“衣”:養老服飾;2)“食”:老年食品、保健品;3)“住”:居家、社群、機構養老服務、臨終關懷、養老地產;4)“行”:銀髮旅遊;5)“醫”:醫療美容、醫療器械;6)養老金融。
風險提示:國際機構資料統計存在偏差。
1 現狀:老年人四大“新”特徵,銀髮經濟迎來發展期
1.1 銀髮經濟:老齡時代的新增長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1.2 老年群體的新特徵:總量大、綜合素質提升、更加獨立、財富水平提升
2 國際經驗:發達國家如何發展銀髮經濟?
2.1 歐洲:積極應對老齡化的先驅,銀髮經濟有望貢獻超3成GDP
2.2 日本:超老齡少子化,“銀髮族”逐漸成為第一消費支柱
3 銀髮經濟下的新機遇
3.1 老年服飾:“悅己”意識覺醒,中老年青睞中國風、民族服裝等
3.2 食品、保健品:鈣片、奶粉、維生素和葉黃素等更受青睞
3.3 養老服務:多樣化、精準化、專業化是關鍵
3.4 銀髮旅遊:文化休閒遊等中高階產品將迎新機遇
3.5 醫療美容:渴望永葆青春推動抗衰產品發展
3.6 醫療器械:眼科、心血管、骨科、口腔等耗材迎機遇
3.7 養老金融:多元渠道儲備養老財富成主要選擇
1 現狀:老年人四大“新”特徵,銀髮經濟迎來發展期
1.1 銀髮經濟:老齡時代的新增長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2024年10月10日,習總書記給“銀齡行動”老年志願者代表回信時指出,老年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既要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又要老有所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銀髮力量”。
銀髮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和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既包括“為老”、也包括“備老”。“銀髮經濟”的概念起源於日本,後來歐美和其他亞洲國家陸續提出。我國在2019年提出“銀髮經濟”概念,2020年提出“發展銀髮經濟”,2024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是首個以“銀髮經濟”命名的政策檔案,對銀髮經濟做出明確定義: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
我國銀髮經濟發展的背景是老齡化持續加深,面對全球第一的老年人口規模,銀髮經濟發展潛力較大,既有利於改善民生、增加個人福祉,也有助於推動經濟發展、拉動內需。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測算,目前我國銀髮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佔GDP比重約6%,預計到2035年,銀髮經濟規模有望達30萬億元,潛力巨大。
銀髮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於激發銀髮群體的需求釋放,核心是滿足其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需求。
1)分類別看,從滿足銀髮群體的功能性需求向情感性和精神性等需求轉變,既要老有所養,又要老有所樂,也要老有所為。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劃分,老年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別為功能性需求、情感性需求、精神性需求、價值性需求、終極性需求。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人的需求逐漸向更高層次需求轉變,因此既要保障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基礎性需求,也應關注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需求。
2)分年齡看,低齡老人需要消費、社交、娛樂,高齡老人需要照護服務,長壽老人關注身體機能變化等方面。傳統老年人口劃分為60歲及以上或65歲及以上人口,如果考慮備老人群,可把銀髮群體擴充套件到50歲及以上人群。按年齡劃分,銀髮群體可分為準老人(50-64歲)、低齡老人(65-74歲)、高齡老人(75-89歲)、長壽老人(90歲及以上)。年齡階段不同,老年群體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其中準老人處於職業生涯晚期,身體相對健康,即將退休,重點關注文娛、抗衰老等方面;低齡老人剛步入退休階段,處於退休適應期,重點關注健康管理、娛樂社交等方面,對短途旅行、老年大學等方面的需求增加;高齡老人身體機能減退,自理能力減弱,更加關注醫療保健、養老服務等方面;長壽老人更加註重精神層面需求,安享晚年生活。

1.2 老年群體的新特徵:總量大、綜合素質提升、更加獨立、財富水平提升
當前,老年人口呈現以下四大特徵:
1)總量大且持續增長,低齡老人佔比超5成且持續增加,預計2032年左右達2.2億。2023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近3億人,佔全國人口21.1%,65歲及以上人口約2.2億,佔全國人口15.4%,約佔世界老年人口約四分之一,相當於全球每4個老年人就有1箇中國人。根據育媧人口《中國人口預測報告》“中方案”,到2033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將突破4億,佔全國人口比重約30%,65歲及以上人口2.9億,佔全國人口比重超20%。分年齡看,2020年60-69歲老年人口總量1.5億,佔60+老年人口比重55.8%,根據育媧人口測算,未來十年60-69歲老人數量持續增加,2032年左右達到高點2.2億左右。

2)老年人綜合素質明顯提升,表現為教育水平提升、健康水平提升、壽命延長。
教育水平方面,2010-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中,擁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佔比從9.1%提升至13.9%。隨著人口整體受教育水平提升,後續步入老齡的人口文化素質更高,將帶動整體老年群體受教育水平提升。

健康水平方面,2010-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中,身體健康佔比從43.8%升至54.6%,基本健康佔比從39.3%降至32.6%,不健康佔比從16.8%降至12.3%。

壽命方面,目前我國平均預期壽命78.6歲,已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73.3歲和中高收入經濟體的77.8歲,接近高收入經濟體的81.4歲,隨著衛生健康體系逐漸完善,未來仍有提升空間,長壽老人增多。
3)居住獨立、經濟獨立,空巢老人佔比超5成,2010-2020年依靠家庭供養比例從40.7%降至32.7%。隨著傳統觀念轉變,疊加家庭規模不斷縮小、子女數量下降、人口流動加快,老年人更多選擇不與成年子女同住。根據七普資料,全國有39.7%的老年人與子女同住,55.7%的老年人只與配偶同住或者獨居。分城鄉看,城市、鎮、鄉村獨居老人佔比分別為52.2%、53%、59.4%,由於農村大量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或定居更發達地區,更多老年人獨居在家。此外,隨著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完善,更多老年人依靠離退休金生活,經濟條件更加獨立。根據人口普查資料,2010-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中,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的佔比從24.1%增至34.7%,依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的佔比從40.7%降至32.7%。


4)財富水平提升,“60”後富起來的一代逐漸步入老年,隨著代際更替和生活環境變化,老齡人口整體消費意願提升。根據社會學理論,個人價值觀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同時代老年人成長背景不同,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消費觀念,40、50後是站起來的一代,60、70後是富起來的一代,80、90後是強起來的一代。其中,40、50後成長在新中國剛成立的年代,物資相對缺乏,形成吃苦耐勞、簡樸節約的生活習慣;60、70後成長在改革開放的紅利期,社保逐漸完善,收入充足、財富積累,且擁有更好的身體狀態;80、90後成長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網際網路普及、5G興起,物質相對富裕。資料顯示,1978-2023年,中國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從57.5%降至28.8%,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從67.7%降至32.4%。根據民政部、全國老齡辦釋出的《2023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2023年60歲及以上老人的人均財富儲備約26.4萬元。

2 國際經驗:發達國家如何發展銀髮經濟?

2.1 歐洲:積極應對老齡化的先驅,銀髮經濟有望貢獻超3成GDP
歐盟在1992年左右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在2005年之後提出發展銀髮經濟,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2005年歐洲開始關注銀髮經濟,確定發展目標是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促進經濟增長。2007年,歐盟理事會提出要考慮老年人多樣化需求,鼓勵發展銀髮經濟。此後,歐盟先後發起輔助生活聯合計劃(ALL)、積極健康老齡化創新聯盟(EIP)等,用數字化、智慧化賦能銀髮經濟。2015年,歐盟委員會對銀髮經濟做出正式定義“與人口老齡化和超過50歲以上人口有關的公共和消費支出所產生的所有經濟活動”。根據歐盟委員會《2021年老齡化報告:歐盟成員國經濟和預算預測(2019—2070年)》,到2070年,65歲及以上人口與20-64歲人口比例將增至0.59:1,這一方面會加重公共系統財政負擔,另一方面為銀髮經濟發展帶來新市場、新機遇。據歐盟資料,2015年-2025年,歐盟銀髮經濟規模(50歲及以上老人在各種商品和服務上的私人支出)從3.7萬億歐元增至5.7萬億歐元,年均增速超4%,對整個經濟貢獻總規模有望達到6.4萬億歐元,佔歐盟GDP約32%,將創造近9000萬個就業崗位,佔總體38%。
歐洲銀髮經濟發展主要集中於以下三個方面:1)基本功能性產品。為老年人營造友好環境,將無障礙設施以及老年人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納入主流市場。比如醫療健康、綜合護理服務等。2)生活方式相關產品。在工作、生活、住房、休閒、旅行、交通等方面,滿足不同老年群體需求。比如老年友好型大學、適老化住房、功能性食品、個性化營養方案、銀髮旅遊等。3)升級附加類產品。進行科技化、智慧化升級,進而拉動新興市場。比如智慧家居、健康管理、安全監護、遠端護理、服務機器人等。根據歐盟委員會《銀髮經濟》報告,2015年50歲以上人群支出佔比前三名的行業是健康護理、生活建築和食品與健康,分別為53%、49%、46%。

從細分領域看,適老化改造(智慧家居)、健康生活方式(可穿戴技術、健康食品等)、綜合護理服務、互聯健康等領域的發展路徑清晰,能夠實現從突破到成熟發展的階段,老年大學和機器人與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取決於社會因素以及技術突破程度。
適老化改造方面,包括基本硬體改造和智慧化改造。基本硬體改造是對房屋設施和佈局進行基本改造,使老年人生活更加自主和便捷,比如加強樓梯設施安全、拓寬走廊寬度等。智慧化改造包括居住空間智慧化以及智慧化產品,並可拓展至出租屋、民宿等應用場景。其中智慧家居市場潛力較大,根據全球綜合資料平臺(Statista),2020-2025年歐洲智慧家居消費市場收入年均增速17.4%,高於美國的14.9%。
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包括可穿戴裝置和技術以及功能食品等。其中可穿戴技術可用於收集有關健康資訊,並透過這些資料量身定製健康檢測,包括智慧手錶、健身追蹤器、智慧眼鏡、智慧服裝等。根據美國市場調研公司(BCC Research),預計2024-2029年全球可穿戴裝置市場價值複合增速近30%。功能食品除了可以補充基礎營養之蛙,還可定製個性化營養成分,並可與預防/治療/管理特定疾病相結合,比如脫水或骨質疏鬆在老年人中較為普遍,可透過個性化營養進行預防或治療。根據Euromonitor資料,2017-2022年歐洲功能保健品市場規模年均增速約4.7%,2022年西歐功能保健品市場份額佔全球的21%,位列全球第三。
綜合護理服務方面,是全面、系統、個性化的護理模式,並透過數字平臺技術將護工與家人、朋友等聯絡起來,提升護理質量。根據歐盟研究,與常規護理相比,綜合護理能夠更好地獲得保健服務,全面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心理需求、社會支援等方面,個性化定製患者飲食、藥物管理、康復訓練、心理支援等計劃,提供全方位護理服務,並持續檢測和評估護理效果。根據歐盟委員會,僅引入資訊通訊技術(ICT)和遠端醫療技術,就有望將醫療保健效率提高20%。
互聯健康和電子技術方面,包括健康資訊互聯和數字醫療。由於老年人病史更長且同時患有多種疾病機率更高,如果記憶力衰退或患有痴呆症,則難以清晰表達自身健康狀況,透過醫療系統互聯互通,可以提高老年人治療效率。比如將可穿戴裝置的健康資料與醫療系統共享,可用於健康研究和醫療決策。

具體國家看:
1)德國在1971年左右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在2007年左右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2023年德國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1900萬,是歐洲老年人數最多的國家,根據世界銀行測算,2035年65歲及以上人口近2400萬,佔總人口比重增至30%。由於老年人口總量多,德國發展銀髮經濟存在基礎優勢。
德國養老護理法律、保險、從業人員管理體系完備,為養老產業發展提供良好基礎。1995年德國正式實施《護理保險法》,規定所有醫療保險投保人都要參加護理保險。護理保險實行全國統籌,為老年人和因事故、疾病致殘的特殊人群護理服提供部分資金來源。護理保險費一半由投保人支付,一半由僱主支付。初期按投保人收入1.7%繳費,後來繳費率逐步調高,現為3.2%。護理人員遵循執業服務標準,並設定執業准入條件,嚴格規定持證上崗條件,對從業人員理論知識和業務水平有較高要求。
德國發展“多層次”養老形式,鼓勵居家養老,創新“多代屋”模式。德國養老服務可劃分為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和社群養老三種類型。由於老年人不喜歡搬家,養老模式以居家養老為主,由家人或者護理人員定期上門照料,親屬承擔主要贍養任務,護理人員發揮補充作用。2021年德國老人63%由親屬照料,21%由護工提供居家養老服務,16%生活在養老院。機構養老方面,目前德國有超過1.2萬家養老機構,只有提出申請並經過評估才能入住。此外,德國創新“多代屋”模式,年輕人租住獨居老人房屋,以勞換租,已建立超500個多代屋。為了促進兒童、青年、老人之間代際支援,激發社群活力,德國聯邦家庭事務、老年、婦女和青年部在2006年推出“多代屋行動計劃”,合作居住模式包括單親家庭合居、老年人合居等形式。
在大力發展傳統機構、社群養老服務的同時,德國積極發展智慧養老、社群適老化改造等新服務、新業態,發揮銀髮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環境輔助生活(ALL)系統緩解勞動力不足問題,降低老年社會看護成本,照護機器人減輕照護人員短缺壓力。由於老齡化加深疊加長期勞動力不足,德國政府開始鼓勵智慧技術賦能養老。2006年德國聯邦政府制定“高科技戰略”,確立“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社會”、“健康化生活”、“智慧交通”等六大方向,多個領域與智慧化養老相關。
2008年,德國聯邦教研部投入4500萬歐元,支援18個與環境輔助生活(AAL)系統研發相關的專案。ALL系統是指透過感應傳輸裝置,用智慧化賦能家居家電,包括升降床鋪、床腳邊感測器、血壓計、血糖檢測儀、自動喂餐機等。透過感測器,家屬及護理人員能夠在APP上觀測老年人生活狀態,滿足智慧化和便捷化條件。ALL系統可進行個性化定製,實現從單一空間到全屋定製,費用可用養老保險支付。
2014年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 (BMBF) 資助照護機器人(SeRoDi)專案,最終開發出智慧護理推車和機器人服務助手,其中智慧護理推車根據護士召喚能找到具體房間,用於運送物品和治療材料等,3D感測器和物體識別軟體能夠自動記錄醫療用品消耗情況;機器人服務助手可定期供給為患者和居民提供飲料、食物。

2)法國於1990年左右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18年左右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隨著老齡化加速,政府養老負擔加重,2020年養老金缺口高達180億歐元。面對老齡化疊加高福利陷阱,法國政府開始扶持老年相關行業,發展“銀髮經濟”。
法國銀髮經濟從傳統養老服務業向“科技+”轉變,逐漸成為支撐經濟增長動力之一。2005年法國將養老服務發展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規劃,並支援護理人員培訓。2009年,法國成立“法國白銀生態”協會,2013年成立銀髮經濟部門,並推出產業發展路線圖。2015年馬克龍主持召開關於法國銀髮經濟部門發展戰略會議,並將銀髮經濟視為巨大經濟機遇。近年來,法國十分注重應用最新科技以及人工智慧拓展養老服務。根據法中整和協會(Association Holiharmo)資料,2013-2020年法國“銀髮經濟”(除醫療服務)市場規模從920億歐元增至約1200億歐元,年均增速約4%。
傳統養老產業方面,法國積極發展居家服務產業,迎合多數老年人養老需求,加快建設養老機構、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並透過相應補貼來促進機構養老發展,2019年法國養老服務業營收達180億歐元。由此,湧現出優秀的養老服務企業,比如法國歐葆庭(ORPEA)是歐洲最大養老康復集團,超10萬張床位、年營收近40億歐元;法國多慰(DomusVi)是法國第三大私營養老服務集團,業務範圍覆蓋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目前在歐洲擁有超330家養護院、15家養老服務公寓,年營收達13億歐元。
創新產品和服務方面,法國養老產業依託數字化、智慧化發展,創新產品聚焦在預防摔跤、老人定位、代際陪同等領域,例如Sweet-Home系統,透過人機互動方式協助獨居老人提供日常生活,在危險情況下或在老年人摔倒時,該系統可發出警告、協助求助。銀色之手公司,推出“代際購物陪伴”服務,年齡18-27歲人群可在平臺註冊,成為“陪購”,服務費用由平臺支付,老年人無需付費;Ubiquid公司是一家軟體開發公司,推出一款有晶片衣服,可對老人進行定位,防止其走失。
此外,法國有老齡科技中心和孵化器等平臺,彙集創新企業,發揮銀髮產業“規模效應”。比如法國在巴黎大區馬恩河谷區域設立“銀谷”,彙集一批專為老年人服務的企業,涉及業務包括家庭護理、家庭自動化系統、緊急護理、醫務人員培訓等產品和服務,區域年產值接近1.5億歐元。法國的Silver innov'(銀色創新)是位於大奧利塞納河比弗爾(Grand-Orly Seine Bièvre)的銀髮經濟企業孵化器,已經孕育出一批優秀企業,比如Second Souffle在養老院提供適合老年人的拳擊課程、Corenovation專門從事浴室翻新和為失去自主權的人們改造房屋、Marie Ange&Flory為健康老人和失能老年人提供定製服裝。
2.2 日本:超老齡少子化,“銀髮族”逐漸成為第一消費支柱
日本在1994年進入深度老齡化、2005年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老齡化趨勢和逐漸完善的社保體系推動老年護理、健康管理和文娛等需求增長,激發銀髮經濟發展潛力。
1970年,日本進入輕度老齡化社會,經濟繁榮帶動家電、住宅、汽車等耐用品家庭消費。1973年起,日本推出銀髮服務支援政策,銀髮經濟起步,服務集中在老年住宅和居家支援。隨後“黃金計劃”(1989)和“新黃金計劃”(1994)為銀髮經濟奠定政策基礎,讓民間資本在銀髮經濟大放異彩。2000年《介護保險法》實施並持續修訂,成為日本老年人社會保障的基礎制度,全方位保障老年人醫療、護理和養老服務。
2005年,日本進入超老齡社會,政府多次修訂相關政策,增加私營和非營利結構參與,且銀髮經濟更加多元化,包括醫藥、護理、生活(住房改建和銀髮旅遊等)等方面。
1990年-2023年,日本“銀髮族”逐漸成為第一消費支柱,銀髮消費佔全國家庭消費總額比例從24.6%增至47.1%。期間,日本銀髮消費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0-2010年,快速擴張。隨著日本完成了從中度老齡化社會到超老齡化社會的轉變,期間銀髮消費佔全國家庭消費總額比例從24.6%高速增長至41.6%(平均每年增速為3.5%)。
第二階段,2010-2020年,穩定增長。儘管此時日本經濟疲軟,家庭消費總額未見明顯增長,十年間平均增速僅0.04%,銀髮消費佔全國家庭消費總額的比例從41.6%增長至45.7%(平均每年增速1.63%)。
第三階段,2020-2023年,逆勢增長。據日本人壽保險公司研究所預測,受到內外部環境影響,期間日本家庭消費總額進入緩慢萎縮階段,但銀髮消費市場的需求仍將不斷增長,預計到2030年,銀髮消費將貢獻近一半日本家庭消費。
在銀髮產業的市場結構中,生活產業佔比最高、為51%,醫療和製藥產業佔比34%,護理產業則佔比15%。其中,醫療保險和護理保險為老年人提供醫療藥品和護理服務報銷,減少健康方面負擔;養老金和政府補貼則是老年人日常消費的重要來源。此外,老年人需要自費購買醫療護理(自付部分)和各類生活服務產品,包括醫療、康復、娛樂和旅遊等領域。


1)護理產業方面,日本介護市場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在《介護保險》支援下,老年人介護產業呈現出高度標準化、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發展特徵。2007-2025年,平均年增長率在8%左右,遠高於同期老年人口平均增長率(約2%)。老年人介護產業依託補貼與護理保險報銷政策,滿足全層次老年人個性化需求。SOMPO Care(日本財產保險公司)提供服務涵蓋機構養老、居家護理和日間護理,覆蓋多樣化護理場景。
在養老院和輔助生活設施方面,SOMPO Care建設並運營綜合養老院,為可自理老人提供輕度護理服務設施,為無法自理老人提供重度護理設施,滿足不同護理需求。在居家和日間護理方面,分別對老人提供上門照護和日間社交、康復和活動,晚上回家休息。此外,根據老人身體狀況和介護保險評估等級,SOMPO Care會量身定製服務內容,確保符合老年人實際需求和保險範圍。

2)醫療產業方面,日本醫療器械產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張,科技創新為行業趨勢。2011-2020年,日本醫療器械行業擴大近一倍,年均增長率8.5%。醫療器械產業日益結合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技術,廣泛應用於老年醫療、護理及生活場景。日本松下(Panasonic)在智慧老年人醫療器械領域積極應用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技術,推出多個創新產品。
“智慧養老床”結合AI和IoT,透過感測器即時監測老年人睡眠資料,如睡眠模式、體位、心率和呼吸等,並將這些資料傳輸至雲端,家庭成員或護理人員可即時檢視並調整護理方案,避免健康問題發生。
“智慧老年人健康監控系統”利用可穿戴醫療器械和家庭感測器監測老年人生理資料(如體溫、血糖、血壓等),透過AI分析,及時預警健康異常,並自動通知護理人員或家屬。
“智慧家居護理機器人Cocoro”整合AI和IoT,透過語音識別和視覺感知幫助老年人完成日常任務,如吃飯、穿衣和移動,以及服藥劑量提醒,同時監控老年人是否跌倒等問題,並與家庭中智慧裝置(如智慧燈光、門鎖等)連線,提供全方位智慧護理服務。
3)生活產業方面,在《介護保險法》支援下,老年住宅改修市場持續擴大,形成從適老化產品生產到改造服務的完整產業鏈。2016-2023年,日本住宅改修市場擴張12%。隨著老年人口對生活質量和居家安全要求逐步提高,這些設施改造成為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基礎需求。據《日本改革產業報》,“銀髮族”戶主約佔三分之一,是住宅改修市場“核心客戶”。根據《介護保險法》,每位老人最高可獲20萬日元補貼,用於改善居家環境。該補貼適用於安裝扶手、增加防滑地板、調節家居高度、拓寬門框等。相關企業紛紛加大在適老化產品創新和改造服務方面投入,推動適用於老年人需求的傢俱、地板、智慧家居裝置等產品研發和推廣。
4)生活產業中,銀髮旅遊產業蓬勃發展,旅遊機構積極推出老年人友好旅遊產品。2000-2021年,旅遊業相關CPI上漲47.1%。2023年,60歲以上游客佔日本境內旅遊總人數25%。旅行社瞄準這一商機,推出針對“銀髮族”定製化旅行產品。Club Tourism 是日本最大的老年旅遊個性化定製服務商,持有客戶超過700萬人,其最主要客戶群體為60歲以上老年人群體。基於便捷交通和完善的無障礙設施,Club Tourism提供豐富的國內外旅遊選擇,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偏好老年人需求,能根據老年遊客身體狀況靈活安排無障礙交通和少步行的行程,滿足其養生和保健需求。

3 銀髮經濟下的新機遇
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到來,為滿足中老年人群體在衣、食、住、行、醫等方面需求,銀髮經濟市場潛力巨大,預計到2050年,老年人口消費總量將佔中國GDP的21%。新一代中老年人群教育水平普遍較高,他們在退休後更重視生活質量和社交活動,願意為自己興趣和愛好買單,這為銀髮經濟市場蓬勃發展提供堅實基礎。據艾媒諮詢、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資料,2018-2023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2.7%,預計2050年老年人口消費總量為40萬-69萬億元,佔全國GDP的20.7%。

在政策扶持和老年人精神生活需求增長的雙重驅動下,預計未來中老年市場的核心增量需求將在以下關鍵領域:1)“衣”:養老服飾;2)“食”:老年食品、保健品;3)“住”:居家、社群、機構養老服務、臨終關懷、養老地產;4)“行”:銀髮旅遊;5)“醫”:醫療美容、醫療器械;6)養老金融。
3.1 老年服飾:“悅己”意識覺醒,中老年青睞中國風、民族服裝等
隨著銀髮群體“悅己”意識覺醒,服飾選擇更加多元化,越來越青睞線上購買,預計到2025年,中國中老年服裝行業市場規模將超2千億元。新一代中老年人群教育水平較高,退休後更加重視生活品質和社交活動,對服裝的審美需求進一步提升,推動老年服裝市場增長。特別是中老年女性,她們退休生活場景正從家庭單一空間向多元化空間轉變,開始嘗試新中式、簡約等多種風格服裝,透過多樣化的穿搭展現生活態度。從購買渠道看,線上購物越來越受銀髮族青睞。根據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釋出的《2022“銀髮族”消費趨勢報告》,與2018年相比,2022年銀髮族的成交單量增長至3倍,購物使用者數增長至1.8倍,人均成交單量增長至1.7倍。
舒適性、便捷性和功能性是中老年服裝設計關鍵,中國風、絲綢錦緞材質、民族服裝等備受中老年青睞。為適應老年人的身體特徵和生活需求,老年服飾在材質、剪裁、款式上需進行最佳化,確保服裝易於穿脫、柔軟舒適,併兼顧保暖和透氣性。近年老年女裝正打破傳統設計理念,融入時尚元素。從顏色看,鮮豔色彩如大紅(中國風)、翠綠等成為主流。從材質看,新型面料如棉質與絲綢、錦緞結合,既保證穿著舒適度,又增添服裝質感和時尚感。例如,民族服飾以其獨特圖案、精美工藝和濃郁民族文化氛圍,在抖音等線上平臺吸引眾多中老年女性消費者。此外,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孝心經濟”成為中老年服裝市場的重要推動力。越來越多子女選擇為父母挑選合適的服裝以表達孝心,購買行為從節日送禮轉向週期性、日常。

以贏家時尚集團為例,其定位中高階女裝市場,服務於25-55歲具有經濟實力的女性消費群體。
憑藉中高階女裝領域深耕,已構建以珂萊蒂爾、娜爾思、奈蔻三大主力品牌為核心,以及潛力和成長品牌的多元化品牌矩陣。2007年,其推出主品牌Koradior,專注年輕時尚且富有女性魅力的服飾。隨後,創立LaKoradior、Koradior Elsewhere等品牌,進一步拓展社交正裝和休閒舒適生活裝的產品線。2016年透過收購CADIDL與三大主力(珂萊蒂爾、娜爾思、奈蔻)進一步鞏固在中高階女裝市場佈局。2019年,自創FUUNNY FEELLN品牌,成功進軍年輕女性市場。
建立客戶資料庫,依據全渠道反饋指導產品研發,同時不斷推進面料升級。贏家時尚透過底層客戶資料庫深入瞭解客戶需求、偏好,利用資料分析等指導款式開發。產品上市後,根據全渠道反饋調整策略,對市場份額雖小但產銷效率高的產品進行分析,培養這些產品成未來暢銷款。從面料看,其從功能性和環保角度出發,對面料進行創新升級,核心創新面料包括空調牛仔、咖啡紗等。近年消費者對衛生健康需求顯著增加,其採用植物芯抗菌面料,研發並推出了Koradior抗菌系列服裝,即使經過50次水洗仍能保持99%的抗菌率,面料輕盈舒適,這將“時尚+科技”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
多年以直營渠道為主,輔以電商和批發渠道,持續擴大渠道規模。其中,線上渠道實施差異化投放策略,同時加大抖音等平臺和EEKA(贏家時尚自家應用)線上商城的投入。零售體系依託總部的強管控,賦能終端運營。早在2014年,直營渠道便全面應用了ERP系統,用於監測門店的各項指標,包括銷售表現、存貨、員工培訓激勵等。
打造平臺化管理體系,對內部組織架構進行清晰劃分,提高效率。贏家時尚基於高度授權的組織文化,構建平臺化管理體系,旗下八大品牌均設有獨立的品牌事業部,作為業務前臺直接接觸客戶,主要負責商品研發設計、顧客需求、品牌商品管理。這種平臺化管理體系對內部組織架構進行清晰劃分,既能夠快速複製不同區域、不同品牌成功經驗,為品牌矩陣提供較大的橫向擴張彈性。還能使品牌事業部能更專注產品研發設計,提高部門與終端零售協調能力。
3.2 食品、保健品:鈣片、奶粉、維生素和葉黃素等更受青睞
食品在老年消費市場中佔重要地位,“適老化”產品迎來機遇。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對食品的購買傾向性增強。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2年養老消費調查專案研究報告》顯示,老年食品在各類老年商品中購買率最高,佔比超48%,緊隨其後的是服裝服飾、保健品、醫療器械。目前與兒童食品和女性食品等細分市場的多樣化相比,老年食品市場主要以衝調類和無糖糕點為主,難以滿足廣泛需求。食品品類面對廣闊市場和強勁需求,需進行“適老化提升”。

隨著老年人深入瞭解健康養生知識和健康意識增強,對保健品需求日益增長,預計到2028年中國保健品市場規模將超5000億元。隨著年齡增長,人體新陳代謝減緩,導致身體機能下降,老年人對營養健康產品的需求更為迫切。根據Euromonitor資料,2023年中國保健品行業市場規模約為3916億元,2019-2023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7.2%,預計到202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5067億元。
膳食補充劑佔保健品市場主導地位,中老年人更偏好鈣片、奶粉、維生素和葉黃素等產品。保健品市場主要分為維生素和膳食補充劑(VDS)、運動營養品、體重管理和傳統滋補四大類。根據Euromonitor資料,2023 年VDS 市場規模佔中國保健品行業近60%,消費者主要出於日常增強免疫力的需求選擇VDS產品。其中,鈣片、奶粉、魚油、維生素、葉黃素等品類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歡迎。例如,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對營養的需求變化,專為老年人設計的高鈣奶粉、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營養麥片、深海魚油等保健食品,有助於補充所需營養,維持身體健康。對於患有慢性疾病或身體虛弱的老年人,膳食補充劑如維生素D、益生菌等,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攝取營養,增強免疫力。從市佔率看,根據Euromonitor資料,2023年湯臣倍健在VDS市場的市佔率為10.4%,穩居行業龍頭,其次是安利與健合集團,前十企業市場集中度低於40%,我國保健品市場仍具有較大的整合和發展空間。(膳食補充劑是含有維生素、礦物質、草藥或其它植物產品或氨基酸的產品(除菸草之外)。)

以湯臣倍健為例,自1995年創立,憑藉膳食營養補充劑領域的卓越表現,於2010年創業板上市,並迅速成為中國市場行業標杆。
堅持實施大單品、多品牌、全品類戰略方針,打造全覆蓋品牌矩陣。在成功打造主品牌“湯臣倍健”後,透過不同細分市場的精準定位和突破,成功帶動全品類產品銷售。自2020年起,其採取“四大單品+兩大形象產品+明星產品”的多品種佈局。具體來看:四大單品以健力多和Life-Space作為核心大單品,同時將眼部健康的健視佳和肝臟健康的健安適作為儲備大單品。雙形象產品將蛋白粉和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片定位為形象產品。明星產品透過“牛初乳加鈣咀嚼片”等,打造針對兒童市場產品。
線下專注藥店渠道拓展,構建堅固護城河,近年實現線上渠道直營化轉型。湯臣倍健自2002年以非直銷渠道進入VDS行業,專注藥店渠道拓展,並在藥店、商超、母嬰店等零售終端建立廣泛的覆蓋網路。透過實施大單品戰略和線下銷售變革等舉措,穩步擴大線下渠道的競爭優勢。自2014年起,將線上業務列為三大板塊業務之一,並在2017年實施“電商品牌化”策略,推出線上專供產品,既保護線下利益,又大力拓展線上渠道。其不斷加強全渠道銷售體系,推動渠道差異化與多元化,其零售終端規模在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
原料採購方面,打造品質優勢。湯臣倍健自2004年提出全球原料採購戰略,從全球範圍內精選原料,並建立全球原料專用基地,截至目前,其原料產地遍佈23個國家,並在澳大利亞等地建立原料專供基地。2016年,開始籌建澳洲自有有機農場,進一步打造產品品質差異化,確保產品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3.3 養老服務:多樣化、精準化、專業化是關鍵
居家養老、社群養老和機構養老是三種主要的養老模式,受傳統文化等影響,我國居家養老是主流。總量看,根據民政部、灼識諮詢資料,截至2023年,全國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達40.4萬個,養老床位823萬張,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擁有39張床位(2022年),與發達國家60-70張的平均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從結構看,我國養老模式為居家、社群、機構養老分別佔96%、1%、3%,這與“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9073”養老模式發展目標,即居家養老、社群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比例分別為90%、7%、3%,存在一定差距。

養老服務領域受益於老齡化到來,打造更加多樣化、精準化、專業化的產品和服務是未來發展趨勢。目前,地產模式下的養老機構主要服務於高淨值老年人群體,且多集中在一線城市,導致高階機構床位入住率相對較低。與此同時,具有公益屬性護理院和一般商業養老院等機構則面臨利潤微薄、服務能力不足、醫療巢狀度低等。因此,未來發展需更加註重產品和服務的多樣化、精準化和專業化。另外,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喪葬產業(臨終關懷、遺囑服務、殯葬服務、墓園服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例如,日本在1998年頒佈《臨終關懷法》,建立由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險兩大支柱構成的臨終關懷體系。醫療保險制度主要提供資金支援,由國家負責,為老年人提供包括臨終護理、疼痛緩解在內的醫療服務。而社會保險制度則由地方政府和社會團體資助,旨在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輔助,包括居家護理和日間託養等服務。
養老地產:
中國養老地產主要參與者包括房地產開發商、保險和養老服務企業。民營資本投資養老地產主要分為養老社群、養老機構和社群居家養老設施三大類。其中,養老機構多為中高階老年公寓,規模適中,提供生活照料、養老護理和健康文娛等服務。社群居家養老設施為社群嵌入型養老機構,規模較小,位於成熟社群中,專注於提供社群居家養老服務。

以泰康之家為例:泰康保險集團在2009年獲得中國保監會批准的投資養老社群試點資格,在一二線城市重點區域佈局高階連鎖養老社群(泰康之家)。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廣州等33個核心城市進行戰略佈局。其中,北京泰康之家·燕園作為泰康首個保險養老實體,一期養老社群和康復醫院於2015年投入運營。目前,燕園社群的一期和二期已投入運營,入住率超過90%。居民主要為高階知識分子、離退休幹部、企業管理者等高淨值人群。借鑑美國社群的選址原則,泰康之家的選址多集中在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且距離市中心約1小時車程的城市近郊,以確保離子女和自己家近,同時享有完善的周邊配套設施。
泰康透過跨界醫養產業佈局,實現虛擬保險產品與實際醫養服務結合,構建“保險+醫養+資管”三大閉環。泰康之家定位於高階養老服務,致力於打造“都市醫養社群”。客戶透過購買泰康指定的養老保險產品,可在泰康的養老體系中享受養老服務;透過購買健康保險產品,可在泰康的醫療健康體系中獲得醫療服務;資產管理則為客戶的健康和養老需求儲備物質財富。透過閉環整合,泰康之家有效控制保險成本,提升保險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獨創醫養結合特色,滿足不同身體狀況長輩照護需求,實現一站式退休生活解決方案。泰康之家秉承五位一體服務理念,致力於營造溫馨的家、優雅的俱樂部、開放的大學、高品質的醫療保健中心以及自主的精神家園。引入國際CCRC(持續護理退休社群)養老模式,推出持續照護模式,並獨創醫養結合特色,為老人提供獨立生活、協助生活、專業護理、記憶照護、安寧療護五種生活服務區域,滿足不同身體狀況長輩的照護需求,實現一站式退休生活解決方案。安寧療護是透過由醫生、護士、志願者、社工、理療師及心理師等人員組成的服務團隊,為處於生命終末期患者及家屬提供專業服務,陪伴病患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採用“保單捆綁+月費”和“押金+月費”運營模式。其優勢在於能保障專案管理效果和服務水平,根據市場反饋調整運營策略,積累專案口碑和知名度,從而獲得持續穩定的回報。泰康之家的客戶主要來源於保險客戶和社會客戶,收費模式區分為“養老保險+月費”及“一次性入住押金+月費”兩種。一次性押金有助於快速回籠資金,而月費、護理費、餐費等則用於維持日常運營。
3.4 銀髮旅遊:文化休閒遊等中高階產品將迎新機遇
中老年群體以其龐大的人口基數、強勁的消費能力、充裕的空閒時間以及旺盛的文化需求等,為中老年旅遊市場帶來新機遇。作為傳統休閒娛樂方式,旅遊在成本上處於可接受範圍內,並能夠與親朋好友結伴出行,既鍛鍊身體又有益身心健康,因此在老年群體中持續受到歡迎。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資料,2023年中國銀髮旅遊者佔國內旅遊總人次的比例約為21%,銀髮群體正逐漸成為我國旅遊市場的關鍵客源。中國旅遊研究院預測,到“十四五”末,我國出遊率高、旅遊消費較多的低齡健康老人將超過1億人,老年旅遊收入有望超萬億元。
當前,銀髮旅遊市場獲客主要依靠線下,線上成交較少,且市場上缺乏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目前,中老年旅遊市場呈現賣方市場特徵,需求大於供給,缺少全國性中老年旅遊品牌,無論是線上旅遊代理(OTA)還是傳統旅行社,很少有專門為銀髮群體設計的產品服務,多數停留在營銷層面,未能深入到產品服務層面。
銀髮旅遊市場需求呈分層特徵,從低價購物游到文化休閒遊,其需求隨退休收入水平及旅行經驗豐富程度而變化。部分50/60後,由於幾乎無退休收入,沒有旅行經歷、剛使用手機等,所以傾向選擇低端購物遊,而部分60/70後,有退休收入,有一定旅行經歷,手機使用習慣等,則更傾向文化休閒遊。近年中老年人群對歷史文化濃厚、自然景觀優美的景點具有更高興趣度,旅遊、教學、康養相結合的旅遊模式更能滿足中老年需求。以新東方文旅為例,2023年新東方投資10億再創業,提出要“面向中老年人,提供有文化幸福感、有知識獲得感、有個人追求感的高品質文旅服務”。主打“深度文化遊”,特色主題,如徽州環遊記-五天四晚甄選之旅;每個團配備有1名文化講師、1名旅行管家以及1名優質導遊;注重沉浸式深度體驗;滿足不同老年遊客需求的產品等。
展望未來,隨著60、70後“黃金一代”逐漸步入老齡化,中高階旅遊產品將迎來更多發展機遇,旅遊服務重要性愈發凸顯,預計2028年,銀髮旅遊市場規模將達約2.7萬億元,2024-2028年年均複合增速將達12.4%。


3.5 醫療美容:渴望永葆青春推動抗衰產品發展
老齡化來臨,部分中老年人存在一定“容貌焦慮”,對醫療美容需求顯著增加。隨著老齡化來臨,老年人對醫療美容的需求增加,尤其是祛眼袋、雙眼皮手術、抗衰老等專案。根據德勤釋出的《中國醫美行業2023年度洞悉報告》,30歲以上的熟齡消費者在醫美消費上支出較高且更為穩定,成為醫美市場的中堅力量。他們對抗衰老需求強烈,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要求高於年輕消費者。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資料,2022年,中國醫美專案的滲透率僅為5%,相較於日本的11%、美國的17%以及韓國的22%,醫美存在巨大增長潛力。
抗衰領域,隨著生活方式和化妝習慣變化,銀髮族對永葆青春渴望推動抗衰老產品銷售增長,預計2024年中國抗衰市場規模達1500億元。2024年1月,國務院釋出的《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中強調:“發展抗衰老產業,推動生物技術與延緩老年病深度融合,開發老年病早期篩查產品和服務。”當前,消費者對抗衰老護膚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市場消費熱情持續高漲。根據智研諮詢資料,2023年中國抗衰老行業市場規模約為1522億元,其中,護膚品抗衰老、NMN保健品抗衰、其他抗衰產品佔比分別為62%、30%、8%。隨著抗衰老護膚品和保健品成分的迭代升級,越來越多消費者認可抗衰成分的有效性,並透過使用護膚品和保健品進行抗衰老。根據艾媒諮詢資料,目前,68.2%的消費者透過健身進行抗衰老,62.4%的消費者使用護膚品,近五成的消費者注重飲食和服用保健品。

以丸美股份為例,其深耕美妝行業二十餘年,旗下擁有丸美、戀火、春紀三大品牌。丸美股份成立於2002年,主品牌丸美定位於中高階護膚市場,專注於眼部抗衰多年,塑造“眼部護理專家+抗衰老大師”的品牌形象。目前,丸美品牌擁有10個產品系列,其中8個系列主打緊緻抗衰功效。
聚焦抗衰領域,技術革新、持續升級蛋白原料,打造獨家成分,並提出“對症抗衰”理論,針對不同型別衰老現象,全方位佈局抗衰老產品。丸美自成立以來,除基礎原料外,還持續推進抗衰原料研發,以最佳化眼部抗衰解決方案。基於科研結果,推進彈性蛋白相關研究,並在2007年成功從深海魚類提取的彈性蛋白應用於其第一代彈力蛋白眼精華,成為首家將彈性蛋白應用於護膚品的企業。成分上,透過生物發酵技術製備SPG-裂褶多糖成分,該成分在保溼、修復、抗衰老效果上均優於透明質酸,具備皮膚修復、抗皺等多重功效。同時,丸美提出“對症抗衰”理論,針對不同型別的衰老現象,全方位佈局抗衰老產品,精準覆蓋不同需求的消費者群體。
銷售渠道從早期的線下為主轉變為“線下+傳統電商+新興直播”模式。營銷上,實施“曝光→種草→轉化”閉環策略,推動產品銷量增長。從銷售渠道看,早期,丸美依託經銷商網點資源迅速擴大銷售範圍,提升市場佔有率。2020年起,加大線上渠道投入,鞏固天貓、唯品會等傳統貨架電商的同時,佈局抖音、快手等新興直播渠道。從營銷看,品牌透過合作當紅明星提升知名度,冠名影視節目,植入產品廣告等渠道,實現產品內容的深度滲透。在種草環節,丸美以眼霜節等活動為支點,推出“態度短片”,引發話題熱議,增強品牌認同感。在轉化環節,丸美建立自播、達播帶貨的傳播矩陣,完成流量到銷量的轉化。
3.6 醫療器械:眼科、心血管、骨科、口腔等耗材迎機遇
老齡化來臨,醫保體制日益健全,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和衛生費用保持增長,眼科、心血管、骨科、口腔等醫療器械迎來機遇。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援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推動下,醫療器械行業呈現出長期穩定增長的需求趨勢。據中國醫藥物資協會資料,2022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的市場規模約為1.3萬億元,預計到2025年將接近2萬億元。醫療器械行業中游細分產品包括高階植介入耗材、低端醫用耗材、醫療裝置和體內診斷等。隨著老齡化到來、醫保體制日益健全、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和衛生費用保持快速增長等,眼科、心血管耗材、骨科、口腔耗材等與中老年息息相關的醫療器械迎來新機遇。具體來看:
1)眼科: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患白內障等眼科疾病的風險增加。據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統計,我國60歲以上人群白內障發病率約80%。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是目前治療白內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白內障手術需求量不斷上升,人工晶狀體市場規模也隨之擴大。
2)心血管:心腦血管疾病是嚴重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心血管介入器械作為高階植介入耗材市場佔比最高的細分領域,市場空間巨大。
3)骨科:骨科疾病發病率與年齡高度相關。據衛健委釋出的骨質疏鬆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近年中國65歲以上人群骨質疏鬆症患病率高達32%,70歲以上人群原發性骨關節炎患病率高達62%。2017-2022年,中國骨科植入器械市場規模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3.5%。
4)體外診斷(IVD):老年人對健康監測和疾病預防的需求增加,體外診斷作為非侵入性檢測手段,市場需求隨之增長。體外診斷技術的進步,如創新標誌物的發現和診斷技術的更新迭代,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動力。根據醫械匯(ESHARE)釋出的《中國醫療器械藍皮書》資料,目前國內IVD市場中,免疫診斷市場份額最高,佔比約38%,化學發光因其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多項檢查,是目前主流的免疫診斷方法。

以邁瑞醫療為例,以生命資訊與支援類產品起家,經過三十餘年發展,已成為國內醫療器械領域龍頭企業。邁瑞醫療主營業務涵蓋生命資訊與支援、體外診斷和醫學影像三大領域。目前,擁有國內同行業中最全的產品線,以安全、高效、易用的“一站式”產品和從中低端到高階、從科室到全院的整合化解決方案滿足臨床需求。據統計,其產品已進入近11萬家國內醫療機構,覆蓋99%的三甲醫院。
三大核心業務,監護線營收體量最大,體外診斷線快速成長,醫學影像線穩中有升。1)生命資訊與支援業務已形成完備的綜合解決方案,市場龍頭地位穩固。邁瑞率先提出全院解決方案,依託瑞智聯生態系統、瑞智檢實驗室及瑞影雲++的全院解決方案,為醫療機構提供全面數字化解決方案,進一步推動智慧醫院建設。2)體外診斷業務基於多年研發,邁瑞化學發光CL系列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其最新一代產品CL-8000i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系統,採用渦旋+超聲混勻技術,整個檢測過程自動化、智慧化程度高,在確保準確性的前提下大幅提高醫療工作效率。3)醫學影像業務產品系列覆蓋全面,可滿足多樣化市場需求。產品可為醫院、診所、影像中心提供從低端到高階全覆蓋的超聲診斷系統,以及逐步細分應用於婦產、麻醉、重症等不同臨床的專用解決方案。
多元發展構築戰略縱深。1)2024年1月,收購惠泰醫療,快速進入電生理和血管介入等高值耗材領域。2)基於領先的腔鏡平臺,加速提升耗材市場份額,邁瑞在“裝置+耗材”品類有較強的優勢和研發基因。3)拓展動物醫療,面向不同動物以及應用場景,建立體外診斷、生命資訊與支援、醫學影像技術研究平臺。
因地制宜佈局海外市場,建立全球資源配置研發創新平臺,形成龐大的全球化研發、營銷及服務網路。邁瑞醫療深挖客戶需求共性,基於完善運營平臺,包含營銷渠道、技術支援、售後服務、倉儲物流和多科室裝置保有率,推動通用、封閉耗材等流水型業務發展。目前其在北美、歐洲、亞洲等地區的約40個國家設有超50家子公司,產品已遠銷全球190多個國家及地區。同時,已建立全球資源配置的研發創新平臺,如美國、芬蘭,形成龐大的全球化研發、營銷及服務網路,產品在全球頂尖醫院廣泛應用,進入約65%的美國醫院。

3.7 養老金融:多元渠道儲備養老財富成主要選擇
進入老齡化社會,透過多元渠道儲備養老財富成為國民的重要選擇,養老金融市場迎來廣闊發展空間。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養老金融是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等金融活動的總和,養老金金融關注養老金制度安排與資產管理,養老服務金融致力於滿足老年人非制度化養老的各類需求,養老產業金融則為養老相關產業提供投融資支援。具體來看:
1)從養老金金融看,當前,中國養老金的第三支柱佔比仍較低,有明顯提升空間。我國已經初步建立國際通行的三支柱養老金體系。其中第一支柱為基本養老保險,由政府主導,財政兜底;第二支柱為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由僱主和個人共同繳費積累;第三支柱為個人儲蓄養老計劃,個人自願參加。目前,中國第一支柱佔比近70%,第二支柱佔比約30%,第三支柱仍在起步階段。相比之下,根據OECD資料,美國、德國第三支柱佔比超30%,英國第三支柱佔比近20%,日本第三支柱佔比10%左右,存在一定差距。
2)從養老服務金融看,對於老年群體的投資需求以及養老保障需求,我國金融機構已陸續推出養老保險、養老儲蓄、養老理財、養老基金等一系列金融投資產品,其中養老保險類產品規模已超過6萬億。部分商業銀行還探索推出養老服務專屬品牌,以老年客戶切實需求為出發點,涵蓋金融安全保障、服務渠道簡化、養老場景建設、康養體檢就醫、金融知識宣傳等。
3)從養老產業金融看,當前我國涉老產業超90%的金融支援來自政府,政府主要透過專項債、投資基金、PPP等模式給予養老產業支援。
以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為例,透過多元化產品和服務,為不同需求客戶提供全面的養老解決方案。目前,其旗下中國人壽養老保險公司管理資產規模達1.9萬億元人民幣,位居行業前列,全面覆蓋養老保險體系的三個支柱,個人客戶累計超過3000萬人,併為33個職業年金統籌區提供受託及投資管理服務。具體來看:1)第一支柱,自2016年被選為首批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機構以來,已為超過550億元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提供投資管理服務。2)第二支柱,管理企業年金管理規模逾1.2萬億元,法人受託市場份額達到30%,企業年金客戶數及職工人數佔全國總數的25%。同時,擔任29個職業年金統籌區的主受託人,並開發了“職業年金代理人監督管理系統”,覆蓋率超過80%,有效支援社保經辦部門對職業年金基金的監督工作。3)第三支柱,自2023年起,參與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目前已推出8款商業養老金產品,涵蓋目標日期型、固定收益類、流動性管理類和混合類,旨在滿足不同風險偏好客群對於投資增值、風險保障和退休領取的綜合養老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