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山東老家,終於又吃上了一口柴火飯,吃到了我惦記很久的柴火鍋巴。
小時候愛吃鍋巴,覺得那是饞。
長大了才知道,鍋巴的焦香味兒有醒脾的力量,胃口打開了,自然就願意多吃點!
而且鍋巴這東西,是少見的,能在南北方人那裡都獲得高評價的東西。
《本草綱目拾遺》中也有對“鍋焦”的介紹,誇它有消解食滯的力量。
有點像是我們之前做過的那個烤饅頭片,是一樣的道理。
家裡吃不完的剩米飯,重新烙一下就是一個養身的“土方子”。
平時脾胃弱一點的,隔三差五吃點這種焦食,帶走身體裡的“溼”垃圾。
家裡的小灶做鍋巴,很難復刻大灶的香氣,但吃起來味道也不錯。
之前沒吃完的剩米飯拿出來,剩的多就多做點,剩的少就少做點,看你們的實際情況來啊。
發乾的剩米飯裡稍微加點清水進去,給所有米飯都拌開,變得這種粒粒分明的狀態就可以下鍋去烙了。
我這裡用的是不粘鍋,所以不加油也可以烙的。加適量米飯到鍋裡,鏟子給它鋪平開。
等到鍋裡的鍋巴底面開始焦黃,就可以轉小火了。我會把上面一層多餘的米飯刮一刮,重新放回碗裡,就在鍋裡剩下一張薄鍋巴。
鍋巴正反都要給它烙一烙,烙到這種焦酥的感覺,就可以出鍋了。
我自己還挺喜歡吃這種自己烙的鍋巴的,中間有點脆,外面是有點韌的口感。
自己家做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擔心裡面會有重口的調味料。
享受鍋巴米香的同時,還可以補充一些津液,好喝不寡淡,咱們在家裡都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