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藍橋 來源:搜狐城市
全文1681字,預計閱讀需3分鐘。
未來十年,因為外出務工人群迴流的帶動,縣城會成為人口增長的蓄水池。但2035年以後,這個增長可能會相對停滯,甚至部分縣城會出現人口下降。
——中規院院長王凱
2月26日,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5春季研討會在京舉辦,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王凱,釋出了《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2035城市展望》學術成果,對未來十年城市發展作出幾大預判。
根據課題組預判,到2035年,中國人均GDP約達2.5萬美元,城鎮化率將近75%,城鎮人口將達10億左右,成為全球範圍內最大規模的城鎮人群。2025-2035這十年,中國城市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也是全新的局面。
1
未來十年縣城人口增長明顯
報告指出,未來十年中國城鎮發展面臨著國際政治格局不確定性加劇、全球氣候變化疊加風險前所未有、人口總量持續減少且快速老齡化、基礎設施從增量擴張投資時代走向補短板等挑戰。
其中,人口總量減少和老齡化加快,對共同富裕提出了很大挑戰。預計到2035年前後,我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65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2.8億,其中城鎮人口占比約3/4。但與日本、韓國等同等老齡化水平國家相比,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醫療護理能力相對不足。根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釋出的資料,我國養老護理人員的缺口約550萬。
根據課題組測算,未來我國各類專業服務人才缺口較大,社群各類專業服務人員若按20人/萬人標準配備,缺口約達70萬;消防救援、垃圾清運等人員按4人/萬人標準,缺口20萬;城市管理執法人員按2.5-3.0人/萬人標準,缺口12萬。
人口流向也將發生很大變化。六普、七普資料顯示,中國人口越來越向超大、特大城市集聚。高學歷人群主要流向大城市和經濟強市,高技能人才主要流向有足夠產業基礎、生活成本相對較低的“高性價比”城市。但近幾年,已經出現人口迴流趨勢。

高學歷、高技能人才流動趨勢/報告截圖
課題組預判,未來十年裡,受目前40-50歲外出務工人群迴流帶動,縣城會成為人口增長的“蓄水池”;但2035年後增長停滯,部分縣城甚至會出現人口斷崖式下降。這些變化,對城市空間結構、交通基礎設施的配備有很大影響。
2
超、特大城市數量將增加到27-29座
報告指出,如今的城市建設已經從“七分建設、三分管理”的時代,到了“三分建設、七分管理”的時代,共建共治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此背景下,國家層面,應構築更加開放、更具競爭力、更具魅力和更為均衡佈局的現代城市體系;城市層面,建設“社群宜居、街區漫步、公園暢遊、建築品讀、處處皆景”的幸福美好生活場景。
一個大的趨勢性預判是,2035年中國城鎮化率約為75%,城鎮人口10.2億;其中設市城市人口規模7.5億,縣城保持1.5億左右,小城鎮1.2億。超、特大城市數量將從2024年的23座增加到2035年的27-29座,所在都市圈的經濟佔全國比重約六成,人口占比超過四成。
從更加開放的角度來講,要靈活應對全球經濟“板塊化、友岸化”政治格局。向南,加強與東盟、南亞的協作,積極構建跨境產業鏈供應鏈網路;東部以全球創新網路為導向,集聚創新資源;西北方向,保障能源通道和國家戰略安全;東北方向,有潛在的運輸大通道和大基地,推動產業鏈外溢,助力東北振興。
從更具競爭力的角度來講,未來或形成以巨型城市區域、潛力走廊地區、邊境城鎮為支撐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巨型城市區域分別為京津冀-山東半島、長三角、粵港澳、成渝、長江中游、關中-中原、遼中南、哈長、福建沿海,它們是全球創新、文化引領的第一方陣。
潛力走廊地區分別為南寧-昆明,西寧-蘭州-銀川-包頭,伊寧-烏魯木齊-喀什,海南島-雷州半島,它們將成為對外開放的新興陣地。這些地區在特色產業叢集、國際加工貿易、國家重要後備算力基地、資料災備中心等方面,很有強的區位優勢。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目標,下一個十年,如何處理城市和自然的關係、城市與區域的關係、城市與社會經濟的關係,是必須破題的重大議題。
加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