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個2000萬人口大市,呼之欲出

文|凱風
搶人,就是搶未來。
日前,國務院先後批覆42座城市的2035年總體規劃,確定中心城市分級、城市性質功能及發展空間,詳見《誰升格,誰降級》一文。
作為全域性性規劃,2035總規還設定各大城市人口規劃“天花板”,決定未來10年增長“餘額”,直接影響交通、教育、醫療、土地、住房等資源配置。
哪座城市的人口天花板最高?誰是下一座2000萬人口大市?
01
誰是下一個2000萬人口大市?
在我國,人口統計口徑相當多,既有常住人口、戶籍人口之分,也有城區人口、鄉村人口之別,還有即時人口、服務人口之說。
2035總規,涉及兩大指標:一是常住人口上限,決定人口天花板;一個是實際管理和服務人口,與公共資源配置掛鉤。
一般而言,常住人口以每年居住6個月以上為前提,更為穩定、可預期,屬於核心人口指標。
實際服務人口,或即時人口,相當於“常住人口+暫住人口”,包含短期出差、探親、旅遊的人群,考驗資源承載力。
從2035總規來看,誰是下一個2000萬人口大市?
先看常住人口口徑,廣州、深圳將會先後突破2000萬大關萬大關只有之遙。。
目前,我國共有17個千萬人口大市,其中4市超過2000萬人:重慶、上海、北京、成都。
廣州、深圳常住人口分別逼近1900萬、1800萬,離2000萬隻有一步之遙。
規劃也給予了確認。根據總規,廣州2035年規劃人口高達2200萬人,而深圳為1900萬人。
同樣根據規劃目標,鄭州、蘇州、天津都是1800萬人左右,武漢、西安、杭州、長沙均超過1500萬人。
再看實際服務人口,如果加上暫住人口,未來2000萬人口大市,將多達10多座。
一般而言,各地多以常住人口上浮20%,作為實際服務人口指標,並以此配置公共資源。
以此來看,廣州、成都2035的實際服務人口規劃都在2500萬,深圳是2300萬,杭州、武漢、鄭州、西安、天津都在2000萬左右。
事實上,廣州、深圳的即時人口早已突破2000萬。
根據官方通報,廣州即時人口達2400萬人,深圳為2200萬人,而整個廣東省每天在粵人口更是高達1.5億人。
這意味著,未來10年,全國即時人口超過2000萬人的城市或將超過10座,包括重慶、上海、北京、廣州、成都、深圳、武漢、杭州、西安、鄭州、蘇州、天津等。
大國大城的格局,將會進一步強化。
02
2035年,各大城市人口“餘額”還剩多少?
人口天花板,主要基於資源承載力而來,並考慮經濟發展、人口流動因素,以此作為公共資源的配置依據。
先看一線城市,京滬向左,廣深向右。
北上廣深2035年的人口上限分別是2300萬、2500萬、2200萬、1900萬。
與各自2023年和2024年常住人口相比,上海所剩無幾,北京也在嚴控之列,深圳剩餘空間超過100萬,廣州則超過300萬。
與廣州相比,深圳略顯保守。
作為人口淨流入城市,深圳2024年新增人口近20萬人,而過去10年更是大增500萬人以上。
這或與深圳城市面積過小、土地開發強度過高、承載空間不足不無關係。
深圳面積不到2000平方公里,不到廣州的1/3、成都的1/8、重慶的1/40。
再看二線城市,普遍“餘額”更為充足,但能不能實現,則是新問題題。
根據規劃,重慶2035人口規劃是3600萬,成都是2350萬,成渝人口占了西部近1/5。
蘇州、天津、鄭州都是1800萬,武漢是1660萬,而杭州、長沙、西安均超過1500萬,南京、合肥則超過1300萬。
與當前常住人口相比,重慶、天津、鄭州、長沙、蘇州均有400萬以上的空間,南京、合肥超過300萬,武漢、西安、杭州都在200萬以上。
未來10多年,人口增長300萬乃至400萬以上,意味著年均增長差不多30萬人。
在出生率高漲、城鎮化突飛猛進的時代,或許還有一定可能。
但在人口大盤見頂、城市人口增長放緩的大環境下,目標顯然過於宏大且遙遠。
要知道,過去幾年,人口增長第一城年度增量也就20多萬人,絕大多數城市都不足10萬人,部分超大特大城市更是陷入負增長。
畢竟,人口承載力不等於人口吸引力,城市面積更不與人口總量畫等號。
沒有足夠強的競爭力,人口天花板只是空中樓閣。
03
負增長時代,為何大城市人口還能擴張?
人口負增長,是就全國大盤而言。
出生率持續走低,一旦出生人口與死亡人口形成交叉,總人口負增長時刻就會降臨,這一轉折點發生在2022年,詳見《出生人口突然逆轉》一文。
由於我國並未開放移民,自然人口走勢就決定了整體走勢。但在省域、城市之間,卻還有另一重主導力量:人口流動。
一個大趨勢是,人口向中心城市、強省會、都市圈和城市群集聚的趨勢有增無減
廣東能“逆襲”為中國人口第一大省,不乏“最敢生”的貢獻,但更多源於“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的吸引力。
人口趨於“東北化”的長三角地區,之所以還能保持總人口擴張,同樣是外來人口湧入所致。
與之對比,中小城市將會面臨著越來越大的人口流失壓力,中西部地區唯有強省會,還能構築起最後的護城河。
第二個大趨勢是,人口爭奪戰,將從過去的來者有份,淪為零和博弈。
有城市增長,就有城市下降;有城市擴張,就有城市收縮。
這意味著,絕大多數城市都要摒棄長期以來的大擴張思維,要將城市收縮視為常態,鋪大攤子擴張的路子行不通了。
這也意味著,搶人大戰只會愈發白熱化,90%的城市已經“零門檻落戶”,所剩無幾的超大城市也大幅放開落戶限制。
有沒有發現,搶人大戰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一開始只爭搶大學生,其後是年輕勞動力,如今只要是人,可謂來者不拒。
比搶人大戰更重要的,是如何留人。
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當拋棄一個地方時,連頭都不會回。
人不是負擔而是資源,既有生產力、創新力,也是消費力,關乎當下,更關乎未來。
這是常識,更是城市競爭的關鍵。
選城市,就是選未來
凱風新書,全面剖析
相關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