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本文字數:2265,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導讀:一方面,人口繼續向東部沿海發達城市集聚;另一方面,在省域內部,人口向省會等中心城市集聚。
作者 | 第一財經 林靖
近日各地陸續公佈人口資料。在已公佈資料的城市中,有7個城市去年人口增量超過10萬人,多個強省會增長位居前列。中心城市依然保持對人口的集聚能力。
貴陽去年常住人口增加19.96萬人
近日公佈的《2024年貴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市2024年末常住人口660.2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9.96萬人,增長3.12%,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31.63萬人,佔年末常住人口的比重為80.52%。年平均人口650.27萬人,增長3.03%。
目前,在已公佈2024年末常住人口的城市中,貴陽以19.96萬人的常住人口增量位居第一。近年來,貴陽人口保持快速增長態勢,貴陽已經連續多年人口增量超過10萬人,去年貴陽常住人口比2020年七人普時增加了61.55萬人。
經濟快速發展、產業支撐是吸引外地人口流入的關鍵。今年的貴陽市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去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增速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其中,貴安新區直管區生產總值連續6個季度保持20%以上增長,全年增速達21.1%、位居國家級新區前列。
在工業發展方面,去年貴陽工業產業提質升級邁出新步伐。引擎作用持續凸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7%,工業對GDP增長貢獻率達31.1%。六大重點產業增加值增長18%,磷及磷化工、鋁及鋁加工發展勢頭強勁,增速分別達27.5%、25.3%。新能源汽車產量首次突破10萬輛、對全省汽車製造業的貢獻率達92%以上,吉利生態鏈、黎陽生態圈、海信生態鏈產值分別達200億元、120億元、110億元。
貴陽大資料產業發展十分亮眼。報告稱,“中國數谷”城市名片實現新提升。智算領先地位持續鞏固,華為雲智算基地當年簽約當年投運,電信、騰訊等智算中心加速建設,算力規模達53.12 EFLOPS、智算佔比達95.6%,成為全國國產化智算資源最豐富、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
根據各地公佈的資料,包括貴陽在內,已有7個城市去年常住人口增量超過10萬人。
其中,深圳2024年末常住人口為1798.95萬人,同比增加19.94萬人,增長1.12%,連續兩年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均居廣東省各地市首位。
廣州2024年末常住人口達1897.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1萬人。
合肥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00.2萬人,比上年增加14.9萬人,合肥也成為我國第18座常住人口破千萬的城市。
杭州市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1262.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2萬人。
南昌市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67.0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22萬人。
長沙市2024年末常住人口達1061.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39萬人。
另外,濟南2024年末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7.8萬人;成都2024年末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7.1萬人;去年末,寧波和溫州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分別增加了8萬人、9.1萬人。
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長牛鳳瑞對第一財經分析,當前人口流動過程中,農村人口持續流向城鎮。從人口在全國的空間分佈來看,一方面,人口繼續向東部沿海發達城市集聚;另一方面,在省域內部,人口向省會城市等中心城市集聚。雖然部分省份常住人口在減少,但省會城市人口則保持持續增長態勢。無論從全國看,還是從各個省域內部看,人口分佈都在持續最佳化。

多個強省會人口增長位居前列
從7個去年人口增量超10萬的城市來看,有6個城市為省會,其中4個位於中西部地區。
中西部省份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省內普通地級市人口外流,有一部分人口流向了東南沿海地區,還有相當一部分流向了所在省份的省會。
牛鳳瑞分析,在所在省份的省會城市就業,離家鄉近,遷徙成本比低,生活習慣比較適應,照顧老人和小孩也都比較方便。
省會(包括自治區首府)城市作為所在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交通等各個領域的中心,是各地經濟發展的龍頭。近年來,中西部省份大多采取了“強省會”的發展戰略,透過做大做強省會,吸引包括資本、勞動力等要素資源的集聚,同時帶動全省發展。
比如,2021年4月,貴州出臺《關於支援實施“強省會”五年行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確保貴陽到2025年生產總值達到7000億元以上、首位度達到27%以上、城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特大城市。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認為,省會城市是全省的政治、文化、教育、醫療、交通等中心,要素資源集聚,強省會建設有利於吸收區域內外經濟發展的要素資源,比如資金、產業、技術、人才等,打造成為引領省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隨著科技創新成為發展的基本動力,區域競爭本質上就是新興產業、高新產業的競爭。新興產業、高新產業發展需要大量的配套,包括人才、軟硬體環境等,在中西部省份中,省會城市成為首選。近年來省會城市所擁有的人才資源也是吸引龍頭企業佈局的重要因素。
一批現代產業叢集正在強省會城市加快集聚。以合肥為例,近年來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去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5萬輛。合肥已集聚江淮、比亞迪、蔚來、大眾安徽、合肥長安、安凱客車6家整車製造企業。零部件配套方面,合肥共有汽車核心零部件配套企業500多家,分別在全市各個重點配套產業園區,其中不乏國軒高科、中創新航、巨一科技等新能源車企頭部配套公司。
新能源汽車之外,新型顯示、積體電路等多產業“群星閃耀”。根據今年的合肥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合肥新型顯示產值增長22%,產業叢集綜合排名全國首位。積體電路產值增長30%,動態儲存、顯示驅動晶片市場佔有率全球前列。光伏和新型儲能規模突破1800億元,逆變器產量穩居全球第一,儲能系統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二。量子資訊產業集聚企業數居全國首位。
微信編輯 | 生產隊的驢(拉磨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