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全球貿易的諸多變數,平臺和商家需要形成協同合力
文|時之
關稅風波下,全國多地產業叢集遭遇寒流,從浙江慈谿“小家電之都”,到廣東佛山“家居之都”,出海工廠老闆們正在尋找各種出路謀求生存發展。如何“保外貿、促內銷”,這成為產業帶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也是當下應對外部風險的重要方向。
產業帶是外貿和內銷的基礎。但在強烈的外部風險影響下,產業帶的工廠、商家們難以僅透過自身調整,來應對局勢變化。近期,電商平臺拼多多落地“千億扶持”舉措,計劃要在未來三年,投入超過1000億元的資金、流量等資源,幫助商家們實現“新質供給”的轉型升級。

拼多多助力西部糖心蘋果直連全國市場。圖/拼多多
其中,“千億扶持”計劃還將加大對跨境中小商家的補貼力度,針對性幫助跨境商家穩定生產,降本增效,應對出海風險。當平臺有決心擔負起商家調整轉型的成本風險時,產業帶也有更多底氣,透過最佳化調整供應鏈,以應對海外市場的不確定性,或利用現有的生產能力和供應鏈,快速調整產品以適應國內市場需求。
自2024年以來,拼多多相繼推出“百億減免”“電商西進”“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等一系列政策,以“減免+扶持”並舉的方式,透過助力頭部商家的新質轉型,帶動產業帶邁向“新質供給”的新階段。
據拼多多2024年四季度財報,“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目前已先後走進六安婚紗、惠東女鞋、青浦母嬰、內蒙古酸奶糕、臨夏犛牛肉、佛山開心果、廣西脆蜜金桔等地區,對當地商家進行產品、營銷、運營及供應鏈的全鏈路支援,培育了一批具備商品、技術創新能力的新質商家,並透過新質商家的“頭雁效應”,帶動產業帶突破“同質化競爭”的發展痼疾,逐步完成轉型升級。
拼多多2024年四季度首批進入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的農產區、產業帶達到上千個。在多項扶持政策下,山西黃牛肉、連雲港海鮮、惠東勃肯鞋等一批“新質供給”湧現,持續提升產業帶的競爭力。
面對全球貿易的諸多變數,夯實產業帶競爭力始終是破局的關鍵。這不僅考驗著供給一側,更需要平臺發揮資源整合優勢,形成協同合力。

千億扶持,驅動產品創新
關稅戰背景下,中國的產業帶商家很難再靠“價格優勢”來開啟市場。這要求商家從同質化的商品競爭中脫離出來,提升產品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這意味著商家和工廠在產品研究、生產環節就需要加大投入,因此,平臺真金白銀的扶持尤為重要。
95後聖鹿從小在“五金之都”浙江永康長大,在從事五年店鋪運營後,2024年決定創業。依託永康產業帶,她先後建起兩個工廠,在拼多多平臺銷售電子秤、鍋具等用品。她參加過往年的“百億補貼”活動,銷量呈現兩三倍的增長,以往三四百單的日銷量能增長到七八百單。到了“千億扶持”活動,拼多多能讓消費者以更具價效比的優勢使用聖鹿產品,聖鹿也可以因此得到更快速的客戶反饋,進一步最佳化產品。
搭起供需橋樑,拼多多的惠商政策不僅在於補貼,還在於商品迭代創新,實現以產品創新為源頭的“新質供給”。
“一旦產品出現質量不穩定的情況,平臺能第一時間反饋給工廠。”聖鹿說。首次創辦工廠的聖鹿起初“交了不少學費”,由於沒有把控生產流程,產品售後問題變多,平臺評分陷入崩潰。這讓聖鹿意識到提升產品品質的重要性。
她只好停產一個月,花了兩個月時間整改產品質量,修改膜具、線路板等組裝零件。隨後,聖鹿花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透過將多個工序集中化,用自動化機械處理螺絲等部件,實現了半自動或全自動化生產,申請了結構專利,既提升了產品質量,也提高了生產效率。

“五金之都”浙江永康。圖/拼多多
不時,拼多多廚具運營人員還會找到聖鹿,兩人討論對比各家產品的異同,旨在放大產品優勢。為解決鐵鍋的粘鍋問題,聖鹿的工廠採用了氮化工藝,降低粘鍋機率,鐵鍋從推出至今一直位於“爆品”位置,日訂單能到五六千單。
這不是個例。今年,隨著拼多多惠商政策升級到“千億扶持”,拼多多的扶持物件從頭部商家擴大至中腰部商家。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今年啟動“2025多多好特產”專項行動,還將深入國內各大農牧產區,推出定向扶持方案,幫扶全國“土特產”觸網大迴圈。
自2024年起,拼多多開始陸續補貼、扶持產業帶商家,先後推出“百億減免”“電商西進”“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等舉措。2024年“雙十一”期間,平臺多次上線“超級加倍補”活動,助力“新質供給”直連全國市場,僅前兩輪的訂單量就累計超過6100萬單。春節期間,拼多多《2025年夜飯報告》資料顯示,西部地區的水餃、海鮮、堅果等訂單量均實現翻倍增長。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電商首席專家李鳴濤表示,電商平臺具有資料賦能、技術賦能的先天優勢,這可以幫助商家開發出更有針對性的產品,豐富產品供給。更為重要的是,這能形成良性的生態,讓商家端的有效供給、消費端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進行更精確的匹配。
以“重投入”換取“長期價值”,則是拼多多的具體打法。李鳴濤說,拼多多能夠犧牲部分短期利潤,去打造平臺長期的生態優勢,“這種投入絕對是值得的”。

重塑產業帶,形成品牌
在夯實產品質量的基礎上,打造品牌成為產業帶商家們下一步的發力點。
在浙江永康,一家廚具工廠正從代工走向自創品牌。周志宇2010年建立工廠,在搶客戶、拉訂單、催回款等競爭壓力下,於2019年開始涉足自有品牌和電商渠道建設。目前,工廠結構為一半代工、一半自有品牌,去年在拼多多平臺營收約1.5億元。
自2020年入駐拼多多後,周志宇在拼多多廚具運營人員的運營策略指導下,開始搭建電商團隊,針對性地開發多款產品。在拼多多上,周志宇運營有約十家店鋪,考慮到避開同質化競爭,進一步品牌化,他透過銷售額、產品品質、店鋪評分等考核,拿到了拼多多的黑標店鋪認證。這讓他擁有了更多活動資源,銷售額增長達到線上渠道總銷售額的50%,走出了一條“新質供給”的轉型之路。

周志宇工廠生產的廚具。攝/黃思韻
周志宇的精力也逐漸放在新品開發上,來應對產業帶商品同質化問題。周志宇認為,同質化產品的生命週期很短,只能透過擠壓利潤來贏得市場份額,“比如我賣50,會有同行賣40,甚至還會有30,我們不想把品牌搞砸,創新是最好的方式。”
最初,永康的工廠多為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區逐漸規範化,形成了完備產業帶。2024年,永康五金企業超3萬家,從業人員超過40萬人,五金產業產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80%以上,現代傢俱與智慧家電產業叢集也獲評省級特色產業叢集核心區。
在過去幾年,電商行業出現了深入產業帶的趨勢。拼多多的新質供給,讓更多產業帶工廠實現“品牌夢”,幫助商家走出供給過剩、同質化競爭困境。
這體現在產業縱深上的持續發力。從發展階段來看,拼多多已高度輻射高線城市,未來新增的使用者更多是對品質敏感的人群。透過“千億扶持”等惠商政策,拼多多一方面鞏固基本盤,另一方面透過多元供給,滿足日益豐富的消費需求。
拼多多重點扶持具有綠色化、智慧化、高階化三大特徵的產業帶,來實現高水平的供需。這契合消費升級的市場需求導向,也契合高質量發展下的供給結構變化。
關稅潮下,周志宇既做海外代工也做自營內銷品牌,“沒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關稅還沒有影響到他們工廠。
拼多多的“千億扶持”計劃將加大對跨境中小商家的補貼力度,針對性幫助跨境商家穩定生產,降本增效,應對出海風險。
數字經濟智庫首席研究員胡麒牧認為,目前看來,拼多多的“千億扶持”計劃從兩方面能有效對沖關稅帶來的影響:一方面,針對關稅導致的成本上升,該計劃以補貼形式降低成本,從而實現成本層面的對沖;另一方面,透過深入挖掘國內市場潛力,以國內市場的增長來彌補外需萎縮帶來的缺口。

電商平臺轉向共贏思維
產業帶的新質供給,背後是拼多多高質量發展路線的貫徹。
2023年4月,拼多多集團執行董事、聯席CEO(執行長)趙佳臻推出高質量發展戰略,提出“拼多多將進入全面擁抱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將提升質量作為首要目標”。此後,拼多多陸續下臺多種政策,先後落地了“百億減免”“電商西進”“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等系列惠商新舉措。
目前,電商行業進入到存量競爭的階段。胡麒牧表示,透過補貼和扶持,拼多多降低了交易成本,相當於變相提升了消費預算,而且讓消費者產生更多邊際消費傾向,願意花更多錢消費,實際上是為平臺自身創造了一塊增量市場。
在存量競爭下,完整的商業生態才能保證電商平臺走得更遠。胡麒牧認為,要想讓平臺生態持續繁榮,前提是把供給側和需求側都全部做大。
透過千億扶持,平臺既能提供客戶所需要的產品,還能促使扶持政策下成長起來的多批產業帶商家,和平臺自身形成強繫結關係,相當於是培養了更加核心的一群使用者群體。
隨著同質化競爭難以持續,電商平臺們正在調整規則,向共贏思維轉變。這呈現出雙向價值,不僅商家能提升抗風險能力,電商平臺也能構建供應鏈護城河,電商行業的走向也從“比拼賣貨”趨向在“經營能力”上競爭。
近幾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出臺相關檔案,呼籲電商平臺高質量發展。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援平臺企業在促進創新、增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商務部等9部門釋出關於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目標用5年時間,在全國培育100個左右農村電商“領跑縣”。
趙佳臻表示,拼多多會優先保障消費者和商家的權益,其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核心目標,就是構建一個使用者、商家、平臺多方共贏的商業生態。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表示,當前中國電商行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平臺、商家、消費者關係不協調,沒有形成平等的“分散式關係”。從發展過程來看,農產品電商平臺先從“以平臺為中心”,再到“以客戶及其消費者為中心”,但是都面臨平臺關係不協調,“客大欺店”“店大欺客”“數字殺熟”現象頻出。
洪濤認為,電商平臺的發展趨勢是“分散式”平臺供應鏈的模式,即讓多方形成良好的生態關係,在高度資訊化條件下實現供應鏈無縫對接,實現平臺、商家、消費者在數字技術下的“分散式”平等關係。
平臺的利潤建立在為社會服務的基礎上。當所有市場主體得到發展時,平臺自身才能得到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