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高質量發展,商家2025年的機會在哪裡?

作者:王曉萱
來源:鯨商(ID:bizwhale)
“新質供給”成拼多多新引擎。
年底的電商大促,是商家們的收官之戰。
過去一年,業內關於產業帶商家收入水平、生存境況的關注也愈發多了起來。
商家是平臺多元生態的基石,更是平臺運作的毛細血管,電商平臺想要生意的高質量增長,不僅要保障消費者能買到優質貨品,還需給商家良好的營商環境,為雙方提供優質的服務與產品。
而拼多多作為電商“場”域之一,一直對於消費者需求的變遷,貨品迭代升級的方向洞察清晰。
那麼,拼多多應該如何為商家“雪中送炭”,幫商家持續提高運營效率、減少人力成本方面,進而推動產業升級呢?
“解困”商家
在走訪產業帶時,不少商家向鯨商吐槽今年生意難做。一方面是因為消費需求的變化,當下的消費者更注重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產品,對商家的產品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隨著產業帶商家數量的急速增長,商品“同質化”的問題也被放大,行業門檻低,競爭模式單一也成為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為了給商家營造更好的生態環境,拼多多成立了“商家權益保護委員會”,由執行董事和聯席CEO趙佳臻親自帶隊,統籌平臺多個團隊,加大對商家權益保護的力度。
去年9月開始,拼多多還密集落地了“百億減免”一攬子舉措,先後推出了技術服務費、推廣服務費等多項退返權益,下調了先用後付服務費、商家店鋪保證金以及提現門檻,全方位降低商家的經營成本。
諸多農產品商家、新國貨品牌,以及及產業帶商家,向鯨商表示:“現在僅推廣服務費的退返,每年就能節省數十萬元。”足以見得,產業帶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平臺的協助。
主打母嬰產品的SnowBear小白熊,就是在拼多多幫助下,實現降本增效,產品升級的品牌之一。
展開來看,在2024年4月之前,小白熊電商業務的重點並不在拼多多上。隨著業務發展,小白熊集團副總裁殷志鋒觀察到,拼多多與其他電商平臺不同,有更強的“貨找人”屬性。在“貨找人”的流量分發新邏輯下,小白熊的優質產品得以迅速鎖定95後、00後等年輕父母群體,憑藉品質、功能勝出,最終實現成交。
在使用者群體上,殷志鋒認為拼多多不僅有大量一線城市的消費者,還有大量準一二線城市,以及三四線城市、縣、鄉、鎮的消費者。拼多多中大量的年輕使用者群,他們不唯品牌論,不唯價格論,更注重產品質量、功能、使用場景,這些消費特徵為小白熊提供了發展機遇。
所以,從2024年4月開始,小白熊加大了在拼多多的投入。而拼多多的百億補貼和“百億減免”新政,也在電商供需兩側持續補貼、讓利,幫助商家實現成交。
其中,“百億補貼”是平臺以真金白銀的補貼讓消費者得實惠。殷志鋒以一款補貼後售價600元的產品舉例,“這款產品在很多平臺都賣800元,但在拼多多上能賣600元,是因為平臺補貼了200元。這讓品牌沒有損失利潤,消費者得到了實惠,平臺收穫了人氣和口碑,屬實是三方共贏。”
平臺對商家的綜合扶持,讓小白熊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在短短8個月內,小白熊的平均月銷售額幾乎是此前10倍。
可以看出,拼多多在幫助商家和消費者互相創造價值。商家收穫經濟效益,消費者獲得優質產品和情緒價值。
類似於小白熊的商家還有很多。當大量商家的日常運營負擔變輕後,就有更多精力放在傾聽消費者需求,最佳化貨品整合、升級上。
商家、消費者雙贏
除了消費趨勢,我國產業帶的特點即為高度的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無論在國內外,這些產業叢集都有多方面的優勢,潛力也有待挖掘。而產業帶商家更是如此,他們有能力為消費者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貨源,只是亟需平臺引導和政策扶持。
拼多多基於產業帶特點,發出“新質供給”計劃,推動商家及產業帶向高附加值的產業階段發展。
一方面,拼多多作為頭部電商平臺,需起到主體支撐的作用。其藉助融合數字技術,把資料運用到生產各環節中,讓各個產品的消費趨勢、生產週期,消費迴圈都更清晰明瞭;
另一方面,拼多多較好的平臺背書和渠道能力,能降低產業帶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成本和資訊差,幫助產業對接更大的市場,為產業賦能。
而所謂新質生產力,數字經濟智庫首席研究員胡麒牧認為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這股“新質”風潮,正慢慢吹向每一個產業帶商家。在惠東經營鞋廠的15年的老陳,就是“新質供給”計劃的受益人之一。
傅秋是2020年來的惠東,成了老陳主力客戶。經過兩年摸爬滾打,傅秋敏銳地覺察到,去年6月,不少頭部商家的勃肯鞋動輒銷量數萬,且勃肯鞋的穿搭內容討論度高,“如何將醜鞋穿出高階感”更一度成為熱門話題。
在傅秋的操盤下,勃肯鞋有了更多樣式,帶幫的、帶絨毛的、厚底的……因為訂單需求量大,今年,傅秋更是選擇自建工廠。現在,傅秋公司整體的日訂單量達到1700單。
傅秋知道,產業帶白牌商家在線上跑出來的前提是“高質價比”。“就像我做140元價格帶,除了要保證裡料、皮料、鞋底的品質,還要在價格上給予消費者超出預期的驚喜。”
去年二季度,拼多多“百億減免”“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等多項政策相繼落地。“原本在其他平臺賣150多的鞋子,在節省了大部分營銷成本後,我們在拼多多隻需賣90多元。”傅秋表示,“這個平臺特別香。
在百億補貼等資源的扶持下,自然流量可觀,營銷成本降低,降低的成本便是我們重要的競爭力。”可以看出,拼多多今年9月份加碼的“新質供給”,對他來說確實是“一場及時雨”。
惠東的故事不是個例。泉州知名國產紙尿褲品牌“幫寶適”,從代工發展成家喻戶曉的品牌;亳州特產花草茶,從初級加工邁向“固體飲料”的深度加工階段;平度假睫毛、滄州化妝刷,走出多個地域品牌,成功開拓了巨大的內銷市場……這些成績都離不開拼多多“新質供給”的多重效用。
不過,電商平臺能為產業帶升級、商家減負的能力遠遠不止於此。
除了以上計劃,拼多多“電商西進”計劃,既拓展了消費市場,又延續了商家下沉力,為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打下堅實基礎。
電商西進,新質“擴容”
眾所周知,西部地區一直是電商推進緩慢的地帶。商家怕往西部發貨,因為高昂的運輸費用。因快遞運輸時效性低,履約時間過長,消費者需苦等包裹。這些問題都讓雙方無法“雙向奔赴”。
2022年,拼多多釋出“電商西進”計劃。該計劃首創了中轉集運+平臺兜底物流中轉費+免費送貨進村的模式,大幅降低了快遞發往偏遠地區的物流成本,讓更多的東部商家開拓西部市場,為西部商品東出創造了新機會。同時,該計劃也吸引了更多傳統貨架電商和內容電商跟進,共同煥活偏遠地區消費活力。
今年9月,拼多多“百億減免”計劃再出重磅福利,全額承擔商家發往西藏、甘肅、青海、寧夏等偏遠地區的物流中轉費。此舉在行業內尚屬首次,進一步攤薄了商品西進的物流成本,有力推動了更多優質好物直連偏遠地區。
目前,該項減免舉措已經覆蓋平臺全量商家。福建石獅一位從事衝鋒衣的商家吳是賢,就是其中之一。
原來,吳是賢發往西部某省份的快遞,每公斤需支付20元,算上包材成本,他會向消費者收取30元運費。而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等省份,一件衣服也會收8—9元的運費。
拼多多兜底二段運費的政策落地後,針對偏遠地區訂單,他主動承擔從福建發往中轉倉的一段運費。這樣一來,其店鋪在今年實現了對所有地區消費者包郵,“現在每月銷往西部一個省的訂單就有幾百單,快遞時效也比以前快了1—2天。”
據他透露,過去偏遠地區的消費者經常問“物流到哪裡了”“還有多久到”,不僅增加了客服工作量,還影響店鋪評分。而西進行動推行以來,“幾乎沒有人再催物流了,客服工作量也減輕不少。”
除了東部商家能把貨賣到西部,西部的優質商品,也搭著拼多多的“順風車”來到東部。
比如內蒙古自治區誕生了伊利、蒙牛等全球知名的乳業品牌,充足的牛奶還被製造成奶皮、奶豆腐、酸奶糕等不同乳製品。大量的內蒙古牛肉被製成各式牛肉乾,讓這裡成長出了諸如蒙都等知名牛肉乾品牌。但這些特產,大部分都在等待外地人到此出差旅遊時購買。
由於地理偏遠、地廣人稀,物流基礎設施欠成熟等原因,不僅當地商品較難走出去,外地商品也難進入(不包郵)這裡。拼多多的運費政策,才讓這些難題得以解決。
另一方面,“電商西進”還為啟用消費、拓寬就業,出了一把力。商家和消費者都能感受到切實的利益。
總之,無論百億補貼、百億減免,還是電商西進,都是平臺為扶持新質產業帶裡優質好物的措施。未來,拼多多應會有更多扶持計劃,並持續以“商家權益保護”為工作重心,不斷最佳化售後服務及行業競爭環境,構建能良性迴圈的平臺生態,促進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相關文章